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經典語錄 > 飲酒中富有哲理的語句是哪句

飲酒中富有哲理的語句是哪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1W 次

飲酒中富有哲理的語句是哪句

飲酒中富有哲理的語句是哪句

飲酒(其五)

[ 魏晉 ] 陶淵明

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爲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着伴兒歸來。

這裏面蘊含着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飲酒中富有哲理的語句是哪句

註釋

(1)結廬:建造住宅,這裏指居住的意思。

(2)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3)君:指作者自己。何能爾:爲什麼能這樣。爾:如此、這樣。

(4)悠然:自得的樣子。見:看見(讀jiàn),動詞。南山:泛指山峯,一說指廬山。

(5)日夕: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6)相與還:結伴而歸。

賞析:

此詩道出了美妙的體驗,“只能意會,難以言傳”的道理。

尤其是詩句“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這句富含着人生哲理。

清閒無事,坐臥隨心,雖淡飯粗衣,但自然有一段佳趣;紛擾不寧,憂患纏身,雖錦衣玉食,也覺得萬般愁苦。

但無論環境如何變化,一個人關注的重點應該是自己的內心。

生活可以拒絕給你一棟別墅,一輛豪車,但絕不拒絕給你清風,明月,和內心的安寧。

詩人一點也不激動,生活中的一切,他沒有什麼感覺,沒有感覺,就是沒有感情,沒有感情,詩怎麼能動人呢?這就有陶淵明的特點了。這種特點,還表現在另一個方面,那就是他的語言、他的文字,不像一般詩作那樣詞采華麗,而是相當樸素。中國《詩經》的傳統,是講究比興的,這裏既沒有比喻,也沒有什麼起興的手法,幾乎就是平靜的陳述: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這是從心理效果上來表現心靈的寧靜。爲什麼把房子建築在人間,而感受不到車馬之喧呢?因爲身軀雖然在,但心靈和現實已經拉開了距離。難得的是,這種心理效果,本來有相當不同凡俗的一面,但詩人表現得非常平靜。與這種和現實拉開距離的情況相反的是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因爲心靈溝通,所以地理距離再遠,也不在話下。但是,王勃所抒寫的感情是強烈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同病相憐,感動得很,強忍住了眼淚。詩意來自激情。但並不是只有激情,纔有詩。另外一種類型的感情,不太激動,感情不強烈,也是詩。陶淵明的詩情就好在刻意營造一種安寧的詩意。這就是陶淵明對中國詩歌史的貢獻。對此,朱光潛先生特別欣賞,他甚至認爲:“藝術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熱烈”,古希臘人“把和平靜穆看作詩的極境”;當然魯迅不太同意,但是,過分執著於熱烈的情感,是可能導致自我矇蔽的。

讀這首詩歌,比較容易忽略的是,幾個關鍵詞語之間都有相互照應的關係,形成一種有機的,但是潛在的、隱性的聯繫。如“廬”,一般的註解就是住宅。如果滿足於這樣的解釋,就不太懂得詩了。這個字的本義:特指田中看守莊稼的小屋,可以意會爲簡陋的居所[]。往往和茅草屋頂聯繫在一起。劉備拜訪諸葛亮的住所,就是茅廬。這個“廬”字和後面的“車馬”,是對立的。車馬,在當時,是很有錢的、地位很高的人家纔有的。這裏潛在的意味,不是一般地把房子建築在鬧市,而且還有一層意思———住所很簡陋,但是,不管多麼華貴的車馬,就是沒有感覺,因爲,我心離得很遠。“心遠”不是人遠,事實上,詩裏顯示的人是很近的(就在同樣的“人境”)。正是由於人近,才顯出心遠的反襯效果,構成一種非常悠然、飄然、超然的一種境界。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這是千古名句,品位極高,後世沒有爭議。但是,好在哪裏,歷代卻說得並不很到位,還有一些爭論:“悠然見南山”的“見”,在《文選》《藝文類聚》中曾作“望”,《東坡題跋》對這個“望”字嚴加批判曰:“神氣索然矣。”“望南山”和“見南山”,一字之差,爲什麼有這樣大的反差?在我看來,“見南山”是無心的,也就是他在《歸去來兮辭》中所說的“雲無心以出岫”的“無心”,它暗示詩人悠然、怡然的自由心態。“望南山”就差一點,因爲“望”字隱含着主體尋覓的動機。陶詩的特點,隨意自如。有心,就是有目的,就不瀟灑了,不自由了。

要注意的還有兩個意象,一個是“籬”(東籬)一個是“菊”(採菊)。籬和廬相呼應,簡陋的居所和樸素的環境,是統一的,和諧的,但是,樸素中有美,這就是菊花。這個意象,有着超越字面的內涵,那就是清高。這種清高,均從“無心”而來。

沒有自我感覺,沒有自我炫耀的意味,而是悠然、淡然、怡然、自然的存在。在陶淵明當年,詩壇上盛行的是華貴之美,華彩的辭章配上強烈的感情是一時風氣。但是,陶詩開拓的是簡樸之美。越是簡樸,越是高雅,相反越是華彩,越是熱烈,越是低俗。

在這裏,越是無意,越是自由,也就越是淡泊,而越是有意,感情就越可能強烈、華彩,就可能陷入俗套。

聯繫到陶氏的《桃花源記》那麼美好的一個地方,無意中發現了,留下了驚人的美感,但是,有意去尋找,卻沒有結果。

就是說,超凡脫俗之美,樸素之美,不能有意尋找。無意的發現,不是有心的追尋,順帶的,瞬時即逝的,飄然的感覺,卻是美好的。然而,正是這種瞬時即逝的感覺,一般人沒有感覺的感覺,恰恰又被詩人發現了,提醒了,無意中的體悟,體悟深刻化,情感就高雅化了,這是陶淵明的意境。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佳”字,如果在一般詩歌中,可能顯得缺乏力度,但是,好就好在這種字不吃力,與前面無意的、恬淡的情感比較統一,比較和諧。如果不是這樣,換用強烈情感分量的詞語,例如,豔、麗、燦(山氣日夕豔,山氣日夕麗,山氣日夕燦)就不和諧,對悠然的意境就造成破壞了。“佳”字,雖然是個不太強烈的字眼,但是,其構成的詞語,意味卻比較雋永。例如佳句、佳作、佳音、佳節、佳境、佳期、佳人、佳麗,都比較含蓄,有着比字面更豐富的意味。

這首詩一共十句,都有敘述的性質,談不上描寫,連個比喻都沒有。而中國詩歌向來是講究比興的,偏偏陶淵明有這樣的氣魄,進行一種樸素美感、樸素美文的冒險探索。

樸素,本身並不一定就是美的。從字面上孤立起來看,是很平淡的。但是平淡之所以能夠轉化爲深沉,主要靠整體結構,各關鍵語詞之間,有一種內在的關聯和照應,字裏行間,默默地互相補充、互相滲透,構成一種有機的情感和景物的“場”。太強烈的字眼,和前面悠然的、飄然的心態就不和諧,形不成關聯的場,甚至還可能破壞相互關聯的場,或者意境。這裏所說的意境是內在的、微妙的、若有若無的,它不在語言表層之上,而在話語以下,又在話語之中。

“飛鳥相與還”,也是很平靜的、慣常性的景象。《歸去來兮辭》中的“雲無心以出岫”後面還有一句,“鳥倦飛而知還”,它之所以好,就是因爲與詩人一樣,是沒有特別的動機的。不誇張,不誇耀,不在乎是否有欣賞的目光,甚至不關注是否值得自我欣賞。“此中有真意”,關鍵詞是一個“真”字。世界只有在這樣的自然境界裏纔是真的,人心也只有在這樣的自由、瀟灑的意態中才是真的。不是這樣,就是假的。這種境界,妙在是一種全身心的體驗,可以意會,不可言傳,語言很難直接表述得出來。

一旦想用語言來表達,就是有意了,就破壞了自然、自由、自如的心態,其結果,這種有意本身是和自己的本性是矛盾的,故剛剛想說明,卻馬上把話語全部忘記了。這說明,詩人無心的自由是多麼的強大,就是連自己都不能戰勝。這種真就是人的本真,就是不但沒有外在的壓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沒有自我的心理負擔。進入這種沒有自我心理負擔的境界,人就真正輕鬆了,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