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經典語錄 > 飲酒中最富哲理的詩句

飲酒中最富哲理的詩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5W 次

飲酒中最富哲理的詩句

飲酒中最富哲理的詩句

《飲酒·其五》是陶淵明創作《飲酒十二首》詩中的第五首詩。這首詩是陶淵明在隱居田園生活之後著作的,主要體現隱居田園生活的樂趣,表達作者對隱居生活的歡喜及對大自然的讚歎。

“結廬在人境……欲辨已忘言。”(《飲酒·其五》)這首詩的宗旨是迴歸自然,在意境方面可分爲兩層。

第一層是前四句:“結廬在人境……心遠地自偏”。此四句描寫陶淵明終於擺脫黑暗的官場生涯,擺脫了令人厭惡的塵俗紛擾的感受,突顯詩人鄙視仕途之路、不與朝臣統治者等同流合污的情感。看似簡單的四句話,其中蘊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告誡我們,人是可以自我陶冶的,只要心中有理想又追求,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情趣。

第二層是後面六句:“採菊東籬下……欲辨已忘言”。後六句描繪了夕陽下照映下的南山美景,詩人從中體會到了無限的生活情趣,也表達了詩人對田園隱居生活的熾愛和純潔的品德操行。“採菊”的悠然與“南山”的美景、落山的夕陽與歸巢的飛鳥相互映襯,讓詩人體會到別樣的深意,想要說出什麼,卻陶醉在此山此景中不能自拔,給讀者留下一絲懸念,引發讀者的思考。

這首詩詩句描寫簡單明瞭,富有理趣,但又不枯燥乏味。形式與內容完美的結合達到高度的統一,短短的幾句詞不僅寫出了悠然自在的心情,還描繪了幽靜淡美的景,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又包含了自然萬物各得其所的哲理,意味深長。

飲酒中最富哲理的詩句

田園詩人陶淵明的高尚品格

陶淵明有着很多文人士大夫嚮往的高尚品質,他擁有淡泊名利,堅持本心,不願與世俗的黑暗勢力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他還相當自尊自愛,安貧樂道,擁有常人難有的平靜自然的心境。

由於年少時期受到家庭和儒家教育的影響和薰陶,陶淵明很早就擁有濟世之志,期望建功立業,在仕途上有所大作爲,能夠爲國家爲百姓幹出一番實事。然而在他們那個時代,政治官場相當黑暗,官場上的要職都被貴族所壟斷,背景不夠雄厚的寒門之人只會遭到貴族們的壓迫,因此陶淵明即使身負濟世的遠大志向,但是卻無法得以施展。不僅如此,陶淵明身在官場就避免不了與那些官場上的人物應酬,這些使本性正直、嚮往自然閒適生活的陶淵明非常難以忍受,因此,最終他作出了辭官迴歸田園的選擇。從中就能看出陶淵明身上不慕功名利祿,堅持本心,不隨波逐流的高尚品質。

辭官歸隱田園後,陶淵明在詩文方面大放光彩,他藉助詩歌抒發自己胸中的情感,傾訴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所著詩歌無一不是佳作。而從他的那些詩作中,不論是飲酒詩,還是詠懷詩,亦或是田園詩,都可以看出陶淵明對寧靜悠閒的田園生活的喜好,以及他淡泊曠達、安貧樂道的高尚人格。

總的來說,陶淵明身上有着許多值得世人學習的高尚品格,不僅是後世文人學者學習的目標,也是平凡人學習的榜樣。

菊花在陶淵明心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詠菊自然成了詩歌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可以說菊花是陶淵明隱居生活的象徵,特別是他歸隱田園生活後,還在院旁種下了大片大片的菊花。農作歸來,倚菊而坐,對酒當歌,好不快活。

陶淵明愛菊成迷,對菊花情有獨鍾。據陶淵明詩歌中的描述和周瘦鵑的考察,陶淵明最喜愛的菊花是“九華菊”。此花香氣清新、枝葉疏散、根莖挺直,每年的九月份中旬纔會綻放。菊花氣韻高潔,與世無爭,開不驕敗不餒。自從“一從陶令……說到今”,陶淵明表達了對菊花的喜愛,“懷此貞……霜下傑”的菊花便成了淡泊名利、與世無爭的象徵。有志之文人雅士紛紛吟詩作畫,贊其色描其美,詠頌菊花孑然挺立、高霜傲骨的高尚品格。

陶淵明與“菊”是趣味相投。“菊”在古義中的意思是:從鞠,窮盡的含義;“菊花”是指一年的花期到此結束。菊花是在陽曆的九月份盛開,到了深秋就逐漸凋謝。菊花絕世而獨立,即便是開不完美的的花,也高高懸掛在枝頭,不害羞不敗落,照常傾吐芬芳[]。菊花獨特的品格吸引力人們的關注,此後便有借花喻人。人們常用菊花(志士氣節、君子品德和隱士風範)讚美他人或自喻來表達精神追求。

陶淵明逃離官場,遠離紛擾,隱居在田園之中自得其樂,就跟菊花一樣淡泊名利、與世無爭。花開花,是因爲花兒高興,追求心中所想,纔是最重要的。

名句賞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雖然把草房子蓋在塵俗世間,卻照樣能夠遠離世俗的紛擾。

古代隱居山林之人,簡單地用樹木搭一座屋廬,蓋上茅草,稱之爲“結廬”。“結廬”實指隱居。一般隱士都居住在深山無人之處,可陶淵明“結廬”在人間,卻照樣感覺不到世俗的喧囂。“而無車馬喧”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說,在現實之中,他的門前真的沒有車馬喧譁;另一層是說,他已經脫離了官場的競逐,跟那些人已沒有什麼往來了。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請問你是如何做到結廬在人境,而沒有世俗煩擾的呢?因爲自己的心離名利場上的競逐遙遠了、淡漠了,所以哪怕住在車馬喧囂的大路旁,也一定會像身處偏地深山一樣清靜。

這幾句其實可以視爲詩人人生哲學的概括。“心遠地自偏”的實質,在於人的心靈對外物的一種過濾,對煩囂氛圍的一種阻隔,對生活環境中醜惡部分的一種鄙棄。這又是兩句驚人的妙語,是極其精彩的自問自答。王安石十分讚賞這四句詩,譽爲“奇絕不可及”,認爲“有詩人以來,無此句也”。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草廬的東籬下隨意地採擷菊花,偶一舉首,忽見南山浮現在眼前。這“悠然”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心與山悠然相會,詩人自身彷彿已與南山融爲一體。

在中國文化中,菊花是有象徵傳統的。“採菊東籬下”不僅是寫採菊這樣一個行動,同樣帶着一種象徵、隱喻的含義。清人龔自珍有詩讚陶淵明:“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鬆菊高。”意思是說,陶淵明所寫的鬆、菊,就像他本人一樣品格崇高。東籬雖然悠閒,菊花雖然高雅,但詩人並沒有被東籬和菊花所拘限,而是忽然之間就跳出去了。“採菊東籬下”象徵着品格的持守,“悠然見南山”則是一種超越,一種精神上的飛躍。所謂“悠然”,有一種從容自得、不受限制的感覺。

“見南山”的“見”字,《文選》作“望”。對此蘇東坡已批評過: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神氣索然了。爲什麼不能作“望”?“望”是有意識地注視,缺乏“悠然”的情味。而且,在陶淵明的哲學觀中,自然是自在自足的存在,人生之所以有缺損,在於人有各種外在追求。在這表現人與自然一體性的形象中,只能用意無所屬的“見”,而不能用目有定視的“望”。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詩人所見的南山有何物?日暮的嵐氣若有若無,在斜暉的映照下分分秒秒都在變化着,真是極盡黃昏之美麗。而在這美麗的黃昏景色中,三三兩兩的飛鳥,相互作伴都飛回來了。

鳥回到林中,那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歸宿,寧靜、充實而完美。那人呢?不期然中,心靈與自然冥會,若有所感。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這片美麗的黃昏景色之中,在這種寧靜、和諧的氛圍中,詩人忽然感悟到某種“理”,不覺沉浸在忘機的天真之中,覺得自然的真諦、人生的真諦活潑潑地呈現於眼前。他很想把這份體會弄清楚、說明白,但那實在不是語言所能夠傳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