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 > 飲酒其五富含哲理句

飲酒其五富含哲理句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6W 次

飲酒其五富含哲理句

飲酒其五富含哲理句

陶淵明一生一共創作了二十首《飲酒詩》,其中最出名的是《飲酒其五·結廬在人境》。有細心的讀者發現,這一首詩名爲“飲酒”,全詩卻沒有一字提到酒。這是爲什麼呢?

其實,這一首詩中的“酒”,就隱藏在“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個“見”字的中間。傳說陶淵明的這首詩,還有另一個版本。在那一版中“悠然見南山”中的“見”是“望”。

蘇軾知道後,表示強烈反對!因爲“望”是一個主動的行爲,無法體現詩人飲酒後微醺,自然地擡起頭來,看見南山的樣子。所以,這裏必須用“見”。

飲酒其五富含哲理句

一、《飲酒其五》賞析

《飲酒其五》——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詩歌意譯:在鬧市裏面安家,卻聽不到門前車馬的喧囂。你問我要怎樣才能做到,答案是:心中清靜,就像身處在偏遠的地方。

到東邊的籬笆下采摘菊花,不經意擡頭見到悠遠的南山。日暮山嵐,時有時無。浮雲繞峯,飛鳥往還。生命的真諦就在其中,我想告訴你,但是忽然忘記了,該怎麼組織語言。

陶淵明的這一首詩是他二十首《飲酒詩》中的第五首,講的是他歸隱之後對人生的感悟。在第一句中,他提出了一個觀點:歸隱並不一定要隱於深山大澤之中。

在鬧市裏面安家,一樣可以達到歸隱的效果。門前的車水馬龍,代表的是士人之間的走動頻繁。客人不斷地打擾,仍舊能保持一顆“清靜”的心。這是怎麼做到的?還是靠你自己的“心靜”。

只要你心中保有一份真淳與自然,那麼無論你身處何地,都像是在偏遠的地方一樣。當你一心一意迴歸自然,每天空閒下來,在自己的園圃裏修剪菊花的枝丫。不經意地一擡頭,就看到了遠處的南山。

所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葉瑩嘉先生認爲這裏的“菊花”,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其實另有深意。梅、蘭、竹、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的是“四君子”,菊花九月凌霜而開,寓意文人的傲骨。

隱居於鬧市,東籬下采菊。意思是說,想做到真正的歸隱,就要保持內心的天真自然,並堅守菊花一樣的節操。這樣,你就可以通過“頓悟”,看見你心中的南山。

南山除了正常的解釋之外,在古代又指終南山,那是一個修仙的好去處。那裏的景色,到底是什麼樣呢?日暮山嵐,仙氣繚繞,飛鳥結伴相與還。你說這樣的景色美好不美好?我想告訴你,只有達到了這個境界,纔是通曉了人生的真諦。但是我突然忘記了應該怎麼說。

陶淵明爲什麼會說這些話呢?因爲他正處於一種酒後微醺的狀態,他說的是醉話。醉於酒,也是醉於想象中的世界。於是,他最後說:我想告訴人生的真諦就在這裏,可惜我醉了,無法通過邏輯思維來組織語言。

因此,這首詩其實有寫酒,酒就在“採菊東籬下”和“悠然見南山”之間。

這首詩的意境可分爲兩層,前四句爲一層,寫詩人擺脫世俗煩惱後的感受。後六句爲一層,寫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詩人從中獲得的無限樂趣。表現了詩人熱愛田園生活的真情和高潔人格。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詩起首作者言自己雖然居住在人世間,但並無世俗的交往來打擾。爲何處人境而無車馬喧的煩惱?因爲“心遠地自偏”,只要內心能遠遠地擺脫世俗的束縛,那麼即使處於喧鬧的環境裏,也如同居於僻靜之地。陶淵明早歲滿懷建功立業的理想,幾度出仕正是爲了要實現匡時濟世的抱負。但當他看到“真風告逝,大爲斯興”,官場風波險惡,世俗僞詐污蝕,整個社會腐敗黑暗,於是便選擇了潔身自好、守道固窮的道路,隱居田園,躬耕自資。“結廬在人境”四句,就是寫他精神上在擺脫了世俗環境的干擾之後所產生的感受。所謂“心遠”,即心不念名利之場,情不繫權貴之門,絕進棄世,超塵脫俗。由於此四句託意高妙,寄情深遠,因此前人激賞其“詞彩精拔”。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中的“心遠”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麼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稱爲“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慾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爲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一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個個體生命作爲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採摘菊花,偶然間擡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爲“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爲“見到悠然的南山”。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閒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峯中一起奏出,融爲一支輕盈的樂曲。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四句敘寫詩人歸隱之後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渾然契合的那種悠然自得的神態。東籬邊隨便採菊,偶然間擡頭見到南山[]。傍晚時分南山景緻甚佳,霧氣峯間繚繞,飛鳥結伴而還。詩人從南山美景中聯想到自己的歸隱,從中悟出了返樸歸真的哲理。飛鳥朝去夕回,山林乃其歸宿;自己屢次離家出仕,最後還得迴歸田園,田園也爲己之歸宿。詩人在《歸去來兮辭》中曾這樣寫道:“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他以雲、鳥自喻,雲之無心出岫,恰似自己無意於仕而仕;鳥之倦飛知還,正像本人厭惡官場而隱。本詩中“飛鳥相與還”兩句,與《歸去來兮辭》中“鳥倦飛而知還”兩句,其寓意實爲同一。

“採菊東籬下”四句,古人對此評價甚高。張戒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閒至靜之中,則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麼,張戒所說的“味”是什麼呢?爲何說“此味不可及”呢?我們知道,陶詩不尚藻飾,不事雕琢,明白如話,樸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兩字以概其詩風。但陶詩之平淡乃從“組麗”中來,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這種貌似平淡實則醇美的特色,實爲一種更高的藝術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張戒所說的“味”,當是陶詩醇美的韻味。此種韻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衆多。我們撇開文學修養、藝術才能等條件,可以說這種韻味只有像陶淵明那種不願隨俗浮沉,不肯汩泥揚波的詩人才能寫出,也即只有寄心於遠、心境“至閒至靜”者才能寫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末兩句,詩人言自己的從大自然的美景中領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純潔自然的恬淡心情。詩裏的“此中”,我們可以理解爲此時此地(秋夕籬邊),也可理解爲整個田園生活。所謂“忘言”,實是說恬美安閒的田園生活纔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這種人生的樂趣,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這充分體現了詩人安貧樂賤、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 這兩句說的是這裏邊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怎樣用語言表達。“忘言”通俗地說,就是不知道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情言語即無聲”,這裏強調一個“真”字,指出辭官歸隱乃是人生的真諦。

《飲酒·結廬在人境》以平淡之語,寫秋日晚景,敘歸隱之樂,道生活哲理,即富於情趣,又饒有理趣,達到了情、景、理的統一。尤其是“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幾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藝術魅力。

二、陶淵明的人生哲學

葉嘉瑩先生在評價陶淵明的時候說:中國作家以淳真論,當推陶淵明爲第一。而元好問評價陶淵明是: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陶淵明的詩,表面上看質樸無華,但事實上內蘊豐腴,飽含着一種“哲學理想”。文字淺顯平易,卻能發人深省。具有極強的時代穿透力。

陶淵明好寫田園隱逸的詩篇,雖然他不是中國第一個寫歸隱詩的詩人,但是卻可以算歸隱詩寫得最好的詩人。那是因爲在他的詩篇中存在一種“自然哲學”,極大地提升了自左思以來歸隱詩的境界。

在東晉以前,中國人信奉“天道”。認爲在君王和人民的頂上,有一個共同的“天”。人的命運完全在由“天意”來操縱,做人只需要順應天命,就會得到好的結果。

但是,東晉時期黑暗無比,讓人看不到前途。一些人的思想發生了極大的改變,很多人不再相信順應天命會給自己帶來好的結果。於是大家開始“談玄”,重新思考宇宙與人生的關係。

這個時候,人們發現時間是無限的,而個人的生命卻十分短暫,於是不禁發出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的感嘆。

許多人開始尋仙問道,企圖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除了求得長生不老,人們也開始思考:一個人活着的真正意義在哪裏。富貴、權力、榮譽,統統都是浮雲。

特別是像陶淵明這樣的人,雖然他喜歡在詩裏哭窮,但是他並不是真正的窮人。他出身士族,祖上是東晉的開國元勳。

最起碼,他的生活質量,還是非常高的。權力和官位也許十分難得,但是憑藉他的家勢和個人的才華,富貴和榮譽他得來全不費吹灰之力的。

可是,因爲東晉的黑暗,讓他抱負難申。不能出仕,精神世界就失去了寄託。怎麼解決精神世界的空虛?這個問題就這樣被擺到了前臺。因此,陶淵明把自己悟得的價值觀,通過《飲酒詩》向世人展示出來。

最後,他想告訴大家,精神享受就是這樣的。它可以讓你通過“採菊”的生活方式,見到遠方的終南結界。讓你的精神愉悅,達到一種極致的狀態。

這當然不是傳統的解釋,不過即使從傳統的解釋來看,最起碼陶淵明也是想告訴你: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你可以通過“採菊”修煉自己的性靈。所以,你在不經意間就能看到更加廣闊的大自然。

生活不就是這樣嗎?徜徉在自然的青山綠水之間,過着悠然自得的小日子。沒事就飲一口小酒,快樂賽神仙。我想把這個真相告訴給你,但是個中深意,只可意會,難以言傳。

結語

陶淵明的《飲酒詩》一共二十首,《其五》是其中最出名的。在這首詩之前和之後的詩裏,陶淵明都一直在“飲灑”。他是在微醉的情況下,給讀者講述他的人生哲學。其中富含哲理句就是這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還有這句“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正因爲他飲過了酒,蘇軾纔會說“見南山”絕對不能改成“望南山”。因爲“望”是一個主動的行爲,太刻意了,無法表達詩人飲酒後的“悠閒”狀態。他是在恍惚之間一擡頭,就見到了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