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經典語錄 > 飲酒中心遠地自偏的哲理

飲酒中心遠地自偏的哲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41K 次

飲酒中心遠地自偏的哲理

飲酒中心遠地自偏的哲理

很多人都向往這樣的生活狀態:“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

可生活中,成年人都被現實這座大山壓得喘不過氣來。任它花開花落,隨它雲捲雲舒。

特別是人到中年,壓力驟增,每個人都在塵土飛揚的路途中快馬加鞭,負重前行。不敢有任何放縱,以免人仰馬翻,因爲車裏面上有老、下有小,責任重大。

現實生活一地雞毛,每個人都在這“一地雞毛”中苟且偷生,連喊累的資格都沒有。

可能到夜深人靜,人們心之所向的,總是那片“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腦海中出現大詩人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瀟灑身影。好像他沒有當下的掙扎,沒有明日的迷茫,只擁有一個悠然、舒適、自在、愜意的靈魂。

飲酒中心遠地自偏的哲理

飲酒(其五)

晉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譯文:我家建在衆人聚居的繁華道路,然而不用煩神去應酬車馬的宣閒。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遠離塵俗,自然幽靜邈遠。在東籬下采清摘菊花心,無意中見到南山勝景絕妙。暮色中縷縷彩霞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歸遠山的懷抱,此情此景含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說出來,卻不知怎樣表達。

首先來重新認識一下作者:陶淵明(約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潛,號五柳先生,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田園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爲彭澤縣令,後因厭煩官場辭官回家,從此隱居。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時期,當時,帝王的昏庸懦弱,官場腐敗黑暗,朝綱不振,國運衰弱,東晉政權處於內憂外患之中。

陶淵明抱着讀書人應該有的“濟世蒼生”的抱負,幾次出仕,想爲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官場黑暗,多番不利。

他受不了官場名利勾結,看不慣上司的軟弱無能,更阻止不了他們爲謀一己私利置百姓於水火之中而不顧。

歷經五仕五隱,一路跌跌撞撞,活到四十歲,正所謂“四十而不惑”。他明白,官場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他更清楚地知道,不愛說話、不慕名利的自己,並不適合官場[]。

人生苦短,與其花費時間做違心事,說違心話,倒不如捨棄虛名俗利,隨心所欲地活一回。

心灰意冷的他,決定徹底放棄仕途理想,留下“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揮一揮衣袖“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有一種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灑脫。

其實快樂原本是很簡單的一件事,世人只因慾求不滿,心思複雜,快樂纔會變成奢侈。正如宮崎駿說的:“小時候,幸福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長大後,簡單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也許現實是鏡花水月,人的一生該怎麼過,都在你的自我意識裏。

生活有兩條路,一條是無數人爭得頭破血流世俗之路,另一條是迴歸自己內心的道路,唯有找到自我,才能在這條路上得到真正的舒展和幸福。

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任何一個人都會受到他所處時代的影響,在歷史面臨大的變遷時刻,誰都無法做到波瀾不驚。無論在什麼樣的時代,只有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才能看透生死、看透人生。

對陶淵明來說,聽從內心真實的聲音,發現並享受自然之美,讀書寫文,飲酒作詩,隨心所欲,快樂而活,大概就算不負韶華。

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飲酒》是一組五言古詩,爲酒後即興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世事人生的感概。這首詩是陶淵明《飲酒》組詩的第五首,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首。

因爲看透了官場的污濁和黑暗,作者“不爲五斗米折腰”憤然從官場中退隱,歸隱田園的欣然之喜溢於言表。詩人從自己居住的草廬寫起,雖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裏,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爲什麼能有如此的感受呢?因爲心情閒適,心志高遠,所以居所也顯得偏僻安靜。“心遠地自偏”,實際上是道出了感覺與處境之間的辯證關係:隱居更主要是一種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於居所是否荒遠。

心情的自然舒暢偷悅,使他看待任何的事務都充滿了情趣。自己在東籬下采菊,“悠然”而見南山,這不經意的動作,就好像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爲一體了。能達到這種境界,正是心靈自由而平靜的美好體現。在這樣的心態中,那山中的落日的餘暉,結伴回巢的飛鳥、都顯得那麼美妙,那麼富有詩意,能讓人忘記周圍的一切,體會到生活的真諦。

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往在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只能用心靈去感受它,因而作者只好“忘言”了。當然“忘言”並非無言,而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

這首詩的思想內容關鍵在“心遠”二字,它表明一切自然樂趣,都是由於自己的心靈超脫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情此景中的田園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分辨出來,卻忘了該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看來陶淵明的生活過得還真是愜意呀!一個“真”字,表現出辭官歸隱纔是他心之所向,纔是人生的真諦。現在看來陶淵明真的是“行止由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