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800字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8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800字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800字

導讀:人生只有走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保持積極陽光、拼搏進取的心態,幸運和美好就會不期而至。下面是小編爲你推薦的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800字。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800字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1

翻開一本書,和着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韻。三言兩語,智慧的光芒閃爍其中。洗淨鉛華,拋開那些看起來很虛無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會展示在面前。稱其爲散文精神的至高,也不足爲過。

沒有剩餘的文字,一切彷彿是那麼自然,卻又充滿了奇妙的聯想,空靈流動。轉換了時空,彷彿置身於那書中的情景,心靈卻澄澈洞明。我佛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羅萬象,應作如是觀”。即便是遵從了“如是觀”的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在講述真理的同時,又顯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玄的筆下,就能夠發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們能夠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苦與樂,從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禪、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諦。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煙波浩渺的佛教藝術和佛教哲學的海洋裏潛游泅渡,將之化爲氣息,化爲血脈。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冷峻中持續着溫煦,流動中體現着凝注。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爲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於是,我們得以看到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爲一體、禪的機鋒和日常生命體悟爲一體的傑作。正如《黃昏菩提》中寫到:“凡是樹,就會努力生長;凡是人,就不會無端墮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溫暖,凡是樹,就會有樹的風姿。”

“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醒不至於墮落。感恩這都市的污染,使我們有追求明淨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們生而爲有情的人,不是無情的東西,使我們能憑藉情的溫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亂或骯髒或匆忙或無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

還記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爲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着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着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着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迴繞。

讀畢林清玄的散文,豁然開朗,生命的價值別有洞天。“且讓我們在卑溼污泥的人間,開出柔軟清靜的智慧之蓮吧。”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2

寒假裏,我讀了著名臺灣散文林清玄先生的《林清玄散文精選》,他的語言有時波瀾不驚而妙趣橫生,有時閱歷深刻而深入淺出,散發出無盡的魅力,讓人去細細品味和感受。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散文是《清歡》,它出自蘇軾的詞“人間有味是清歡。”這篇散文包含了林清玄對人生的感悟,他在裏面寫道:“這種清淡的歡愉不是來自別處,正是來自於對平靜疏淡簡樸生活的一種熱愛。”它的境界很高,它不同於李白那樣的自我放逐或者盡情歡樂,也不同於杜甫的悲痛心事,更不同於文天祥的壯懷激烈。想要做到“清歡”是很難的,尤其是生活在現在的人,差不多是沒有清歡的。像嘈雜的咖啡廳,或者濃油赤醬的飯館,還有擁擠的景區,別說清歡了,連歡也不剩了。在這個時代,眼要清歡,找不到青山綠水;耳要清歡,找不到寧靜和諧;舌要清歡,找不到蔥茸萵筍;身要清歡,找不到土;意要清歡,找不到智慧明心。與其去擁擠,嘈雜的地方,不如靜靜地坐下來,泡一壺淡淡的香茗,心也會隨着那香醇,變得豁然開朗,這就是“人間有味是清歡。”

在元豐七年歲暮,蘇軾罷了汝州職,回宜興修養。當時,蘇軾與泗州劉倩叔同遊南山,那是一個冬天的早晨,細雨斜風天氣微寒,淡淡的煙霧和稀疏的楊柳使初晴後的沙灘更加嫵媚了。洛澗入淮後水勢一片茫茫。蘇軾與劉倩叔坐下來野餐。乳色鮮白的好茶伴着新鮮如翡翠般的春蔬,味道的確不錯。但蘇軾覺得人間真正有滋味的還是清淡的歡愉了,因爲試吃野菜這種平凡的清歡,才使人間更有滋味。

我們在生活中也要嘗試着做到“清歡”,文中提及盛大士說“凡人多熟一份事故,即多一份機智,多一份機智,則少一份高雅。”清歡來自於對平靜疏淡簡樸的一種熱愛,我們也要在現在喧囂嘈雜的社會裏去維護這種清歡。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3

暑假裏,我讀了《林清玄散文集》。這本書主要寫了林清玄在小時候經歷的一些事和林清玄對某些事的看法從而引出的道理。一翻開這本書,逐字逐句地讀,字裏行間蘊含着一種細膩、柔軟的感覺。據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男作家,男作家的作文應該是充滿陽剛之氣的,但林清玄不同,他的文章格外婉轉,絲毫不遜於女作家。這種陽剛與陰柔結合爲一體的寫作方法,令我難以忘懷[]。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他的文筆多麼優美,語言多麼華麗,而是這本書的前言,也就是寫作目的。前言一共分爲五個小故事:“還好,掉下來的不是西瓜”、“酸甜苦辣,各安其位”、“小小的心,大大的世界”和“在挫折中,學習智慧”。這五個小故事都在寫各種各樣的兒童,遇見了各種各樣的事,其中“小小的心,大大的世界”最令我影響深刻。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外國的孩子一出生就有許多的願望,無論願望多麼渺小或者可笑,他們的父母都會選擇尊重。而中國的孩子卻不同,他們的願望會在一片指責聲中慢慢消亡,非常地保守遵循父母設定好的人生軌跡規規矩矩地前行。

林清玄是這樣評價這件事的:認識幸福,比認識世界更重要;關照自己,比關心國際緊迫得多。

林清玄的這番話讓我想到了幾天前的報紙上寫的一則新聞:據一份調查顯示,從小就確立志向的孩子長大了有75%機率圓了自己的願望,甚至有10%的機率被提拔,職位更高,受到了重用,但是從小沒有確立志向的人,只有5%的機率獲得成功。這則新聞無疑是林清玄這個觀點最好的佐證,它告訴了我們,“每個人只有在小的時候確定志向,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長大了,纔會有所收穫,有所回報”。

報紙上也曾經報道過,每年面臨選科的學生都會很困惑,應該選理科班還是應該選文科班或者去上美術班等等。往往到了最後決定方向的是以後的錢途,而非自己是否喜歡那個科目或者是自己的理想。

爲什麼有些人學鋼琴學得很快樂,有些人很用心學卻很痛苦,之間的差異在於你喜歡與否。當你很喜歡一件事情的時候,就算過程是很艱辛的,你也會覺得很快樂,覺得很幸福,因爲你在做着你自己喜歡的事情;當你在做着一件你不喜歡的事情時,就算只是一件芝麻綠豆的小事,你也會覺得很麻煩。

著名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爲理想而奮鬥。 我從小喜歡畫畫,所以我的理想是將來能做一個小小的服裝設計師,這個理想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它是我心裏的一個寶貝,一旦碰觸到就會覺得暖洋洋的。我想我會堅守自己的理想,做一個幸福的人。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4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溫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爲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爲《心田上的百合花開》。這篇文章深深的感動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一個小小的“心靈”,爲了心中那個美好的願望,竟是如此的執著和堅韌。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願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爲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爲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着胸膛”——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

如果說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爲實現美好心願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麼,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纔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正果”:“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爲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花是信念的結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正因爲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爲人們的“聖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讀《林清玄散文集》有感5

在讀了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後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者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着很深的寓意,哲理。讀完後撼動了我的心

這本書的封皮呈黃色,醒目卻不刺眼,與它的圖案十分相配:一陣風吹來,純白的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飄渺、空靈,十分簡潔唯美,我想也代表着我們這一代代的孩子的夢想吧。中央用孩子的字體寫着“林清玄”三個大字,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展開封皮,一行小而精練的小字映入眼簾:“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正是這一行字,給了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讀下去。

正式打開書時,我便被那充天真,無邪的自序吸引。和標題一樣,拉近了我們與作者的距離,向我們訴說了作者不老的心。這本書分四卷,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每一卷的開頭都有一首精練的小詩,讀來十分有趣,我彷彿能從一首首小詩中看到作者兒時天真可愛的臉。

第一卷“天真的心”:講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們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隻烏龜、一棵樹、一些流浪狗、一個傳說……而令我感到吃驚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單純天真的視角,把最單純天真的事情,竟能寫出如此多的細節和道理。在作者的筆下,可以從一隻烏龜寫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寫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錢的悲哀……作者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直擊我們的內心——那如白紙般內心的最深處的那片淨土。

而第二章“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塵世紮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這“灰色”社會中的真善美、假醜惡的對比,引起了我們對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則是繼續沿着之前的風格,用孩子般的筆法,給我一種親近的感覺,讓我借作者的文筆來看那充滿未知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突然發現書的最後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訴我們:“挫折,學習智慧;離散,學習成長。我們是不是除了課業,更重視這些優良品質的養成那?”或許,這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