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專題片《信任不能代替監督》觀後感

專題片《信任不能代替監督》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監督不等於不信任,監督是爲了更好地證明信任。以下是專題片《信任不能代替監督》觀後感,歡迎閱讀。

專題片《信任不能代替監督》觀後感

  

專題片《信任不能代替監督》觀後感一

2017年1月3日起開播的三集電視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講述了十八大以來紀委系統是怎麼防止“燈下黑”“清理門戶”的。我們黨中央選擇在年末歲初播放這部專題片,鮮明地表明瞭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決心、信心、恆心。“‘打鐵還需自身硬’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全面從嚴治黨是我們黨立下的軍令狀。”

2014年以來,中紀委官網曾先後披露中央紀委第四紀檢監察室原主任魏健,中央紀委副局級紀律檢查員、監察專員曹立新被調查。其中,魏健是十八大後首個落馬的中央紀委幹部。

魏健在被調查2年多後,出現在這部專題片當中。他於2014年5月4日在自己辦公室被紀檢專案組帶走調查,原本勤懇努力,踏實做事的紀檢幹部卻沒有經受住權錢的誘惑,知紀違紀、知法違法,最終走上違紀犯法的迷途,這讓同爲紀檢人的同事們都詫異不已。

通過這部專題片我們可以看到,魏健、羅凱、申英四名中央紀委官員以及多名省級紀檢官員都不惜以身試法,爲官商“牽線搭橋”,以權謀私,濫用職權,玩忽職守,辜負了黨和人民羣衆對他們的信任,最終受到法律制裁的他們也都懊悔不已。魏健等人的違紀違法行爲給我們紀檢人一記響亮的耳光。作爲紀檢人,是權利和腐敗的監督者,是黨和人民切身利益的守護者,魏健等人代表黨和人民監督黨的貪污腐敗作風,卻忘記監督自身,放縱自己,觸碰國家法律的底線。

正人必先正己。魏健等人的行爲警醒我們,從事監督執紀的隊伍,如果在作風和紀律上偏出一尺,反腐敗工作離中央的要求就會偏出一丈。一系列紀檢幹部違紀案件的發生,充分印證了總書記提出誰來監督紀委這一問題的現實針對性和緊迫性。如果只有信任沒有監督,那麼信任就變成了放任,使得幹部走上違紀違法的道路。信任不能代替監督,只有切實加強自我監督,同時將自己置於全黨、全社會的監督之下,才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信任和重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在多個場合強調了黨要管黨、從嚴治黨。中央紀委狠抓作風建設,同時也把加強自我監督作爲一項重點工作。2014年3月,中央紀委成立紀檢監察幹部監督室,專門監督自己人,就是爲了加強黨內監督。每一位共產黨員只有切實做到內外兼修、苦練內功,嚴於律己、率先垂範,與時俱進、高效務實,清正廉潔,才能提高在羣衆中的威信,才能贏得人民信賴和擁護;紀檢監察機關和紀檢監察幹部只有自身堅守乾淨幹事的清廉本色,才能真正承擔起黨和人民賦予的監督執紀問責的重任。執紀者自身絕不能觸碰法律紅線,監督者自身也絕不能成爲監督的死角。

專題片《信任不能代替監督》觀後感二

1月3日晚,中紀委繼《永遠在路上》後的又一部“反腐大片”在習主席的一番話後拉開了帷幕。這次中紀委帶着滿滿的誠意而來,篇中詳細披露了如何對自己“動刀”。其中有三個主要人物:魏健,十八大後首個落馬的中紀委高官,在辦公室被帶走調查後一夜白頭;羅凱,中紀委第六監察室原副局級紀檢監察專員;朱明國,落馬時身居廣東省政協主席之位。前兩個,是長期在中央紀委任職的司局級幹部,朱明國則曾長期擔任廣東省紀委書記。

魏健,曾參與過查辦薄熙來、戴春寧等重大案件,畫面一轉,卻是他隔着鐵欄杆,向我們講述他是如何一步步從被組織信任的好乾部到讓同事、讓全國人民“大跌眼鏡”的階下囚。鏡頭久久地從魏健家中抄出的財物上掃過:金佛,玉鐲,金條,雕刻過的象牙,成捆的人民幣、歐元、美金,以及數不清的銀行卡和禮品卡“金額數以千萬計”。類似的鏡頭,也出現在了與朱明國同時被牽連出的原廣東省紀委副書記鍾世堅家裏。“上千瓶酒”,“200多斤蟲草”,“好多現金成捆,收了就放在那兒,印章還有90年代的”。而朱明國?鏡頭雖然只從他老家的豪華別墅一角掃過,但他收受的錢財,則是“1.41億元,另有9104萬元財產不能說明來源”。辦案人員說羅凱,“金條不是說一根兩根,有50克一根的,有100克一根的,累計下來,給他的金條都是以公斤計的”。在他聯繫的天津,海河邊,頗爲豪華的“君臨天下”大廈,他從開發商手裏,以三折的價格,買下了4套房子、2套商鋪。涉案金額大到令人咋舌!作爲曾經的監督執紀人員,能犯下如此嚴重的罪行,其中一定隱含着許多貪腐的方法和權力運行的“邏輯”。

在片中,辦案人員給出了答案:“因爲背後是職務的影響力。紀委主要的權力是監督執紀問責,這關係到黨員領導幹部的政治生命。”畢竟,紀委是“查別人”的,這一點就會讓很多人“緊張”、“害怕”。而羅凱的話相當有代表性:“紀委的工作有一個特點,各個部門都能聯繫到,面寬,它又是個監督單位,確實紀委這個幹部,就跟過去的監察御史似的,見官大三級”,跟羅凱共同作案的原處級幹部申英則說:“這些年,全體紀委幹部、整個系統幹部的努力,在社會上確實影響很大,尤其對官員的約束力也很大。這樣使一些人感覺,他要跟紀委幹部熟,可以給當地的幹部以壓力。”朱明國的話則更直接:“說不好聽,人家‘不怕種樹的’、‘只怕燒山的’。紀委書記對某一個幹部、某一個黨員的看法,決定這個人一生至少一段時期內的升遷榮辱。所以一般的領導幹部都怕紀委,這是肯定的。”這就是紀檢系統出現“燈下黑”、出現內部腐敗的最核心邏輯,點出了紀委系統可能存在的最大尋租風險。

還記得篇子的開頭習總書記四年前說的那翻話“全黨必須警醒起來,打鐵還需自身硬”。中紀委確實作出了探索,在之前的機構改革中成立了紀檢幹部監督室,專門監督“自己人”,此篇就是“清理門戶”後的最好詮釋;之後,則是密集的制度籠子,包括《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試行)》,要把權利關在制度的籠子裏,才能嚴防“燈下黑”。作爲一名正在紀檢監察戰線上奮鬥的“戰士”,我深知,紀檢幹部打鐵還需自身硬,首先要硬在政治品格、履職能力、紀律作風、忠誠擔當上,做到執紀者必先守紀、律人者必先律己,要始終以黨和國家的大局爲重,沒有監督的信任就是放任,沒有制約的權力則是危險。始終要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紀律要求自己,方能不辱使命、不忘初心!

專題片《信任不能代替監督》觀後感三

2017年新年伊始,由中央紀委宣傳部、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反腐電視專題片《打鐵還需自身硬》與廣大電視觀衆見面。專題片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紀檢監察機關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面從嚴治黨的指示,從紀檢幹部自身作風建設着手,以高標準、高素質要求清理門戶,努力打造一支合格、忠誠、受到黨組織和人民信賴的紀檢監察隊伍。

紀委,屬於中國共產黨的紀律檢查機關,不屬於政府部門。中央紀委是紀律監察部門,不隸屬於任何部門,但服從中共中央委員會領導。正因爲紀委位置的特殊性,讓紀檢監察隊伍裏有些人抱以僥倖心理,貪腐之時竊喜“誰查紀委呀”,甚至幼稚地認爲監督別人的人就不會受到監督,直至身陷囹圄才追悔“沒人看是禍”。 紀委幹部的權力有多大?廣東省紀委原書記朱明國的想法很有代表性:“說不好聽,人家‘不怕種樹的’,‘只怕燒山的’。紀委書記對某一個幹部、某一個黨員的看法,決定這個人一生至少一段時期內的升遷榮辱。所以一般的領導幹部都怕紀委,這是肯定的。”雲遊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把全面從嚴治黨納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開創了黨的建設新局面和黨風政風新氣象。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全面從嚴治黨是我們立下的軍令狀。這更加鮮明地表明瞭黨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決心、信心、恆心。

《打鐵還需自身硬》中,上篇《信任不能代替監督》,中篇《嚴防“燈下黑”》,下篇《以擔當詮釋忠誠》,採訪了30多名紀檢監察幹部,拍攝了10多個案件,其中不乏高層領導幹部。魏健,中央紀委第四紀檢監察室原主任,參與查辦過薄熙來案、戴春寧案等多起大案要案,他是黨的十八大之後中央紀委機關首個被調查的廳局級領導幹部。通過專題片我們也可以看出,魏健的貪慾也不是一直都存在的,隨着他工作的步步高昇,主動和他交往的商人朋友漸漸增多,在交往的過程中,目睹一些老闆的生活方式,讓他的心態一步步失衡,心裏一貪念,一念之間原有的心理防線也崩潰了。所以,無論紀監幹部還是各級領導幹部,信任不能代替監督,打鐵還需自身硬,全面從嚴治黨,從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