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朗讀者告別觀後感開頭

朗讀者告別觀後感開頭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朗讀者》第七集,“微博女王”姚晨、影視演員李立羣、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著名作家王蒙、維和英雄、音樂劇譯配程何等嘉賓,一同在朗讀中分享那些有關“告別”的人生故事。以下是朗讀者告別觀後感開頭,以供賞析和參考借鑑!

朗讀者告別觀後感開頭

  朗讀者告別觀後感開頭【1】

時間是讓人猝不及防的東西, 就如一趟列車,窗外的風景,一段段閃過,是相逢,亦或是告別。關於告別,你是否也擁有一份特殊的記憶?

  朗讀者告別觀後感開頭【2】

告別是一種心情,告別也是一種決定。南飛的大雁是對北方寒冷的告別;秋天的落葉是對炎熱夏的告別;雨季是對乾旱的告別;彩虹是對風雨的告別;山重水複後的柳暗花明是對迷失的告別。

  朗讀者告別觀後感開頭【3】

央視熱播節目《朗讀者》最新一期的主題是:告別。

清明之際,懷念和告別,是一年一度必修的功課。就如董卿的開場白:

“海子說:“我們最終都要遠行,最終都要與稚嫩的自己告別,告別是通向成長的苦行之路。”

“山盟雖在,錦書難託”,這是陸游和唐婉之間痛徹心扉的告別;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的雙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這是楊絳先生平靜超然地和這個世界告別。

在這期節目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軒,他向我們娓娓道來,和故鄉和父親的告別,也讓我們彷彿明白了一個道理,“文學寫了上千年上萬年,其實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死離別”告別,是結束也是開始,是苦痛也是希望。

面對告別最好的態度,就是好好告別。”

《朗讀者》第七集嘉賓朗讀者介紹

朗讀者:曹文軒

告別父親

一個喜歡孩子的人是心地善良的,一個堅持爲孩子寫作的人是內心純淨的。作爲兒童文學家,他用精雕細琢的詩化語言撰寫童年,讓優雅的思想內涵啓蒙未來。作爲北大中文系教授,他桃李天下,培養了劉震雲、陳建功等一批優秀學生;作爲國家中小學語文教材編寫工作的主編之一,他用行動催生着閱讀的成長。曹文軒,中國第一位獲得”國際安徒生獎“,這一具有“兒童文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作家。而他多年創作的根基、引路人是自己的父親。在《朗讀者》,他要講述兒時與父親的回憶、告別家鄉的父親來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朗讀者:姚晨

告別月嫂

姚晨朗讀魯迅《阿長與<山海經>》獻給那些萍水相逢卻給了我們溫暖的人。阿長是魯迅家的保姆,她是這個家的一份子,大大咧咧,卻也心細。月嫂魏姐與姚晨朝夕相伴三個月,短短時間,卻讓一個家庭收穫很多溫暖。姚晨希望小土豆記住,他的一生會遇到千千萬萬人,而在他出生時便有一個與他毫無血緣關係的人,一直愛着他。

朗讀者:維和英雄

告別家人

別人都在問“爲什麼是我?”的時候,他們在問“爲什麼不是我?”作爲聯合國創始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不僅參加了聯合國從籌劃到成立的全過程,而且在推動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發揮了重要建設性作用,贏得國際社會廣泛讚譽。自1990年以來,中國多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數萬人次。在執行維和任務過程中,中國軍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做事拼命、認真是他們的習慣;“絕不放棄爲祖國和軍隊去戰鬥的機會”是他們的誓言。又是誰,怎樣用生命中最後37秒,挽回了戰友們的平安?

朗讀者:程何

告別摯友

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音樂劇中文版,像《音樂之聲》《貓》《媽媽咪呀》,幾乎全部都是經由她之手翻譯而來的.。程何是一位年輕的譯者。而她翻譯的對象,是近些年逐漸被大家熟悉並喜愛的藝術形式——音樂劇。她被保送清華生物學博士,卻放棄了這條道路。她告別安逸,選擇冒險:音樂劇這條路看不到結局,但“要爲心而工作,而不是爲生活”。

朗讀者:王蒙

告別妻子

時代裹挾着一顆不老的心靈,困苦折不斷夢想的翅膀。歷經苦難後的永不言敗是他的個性,樂觀、風趣、激情、睿智,令人感佩。風雨後的一唱三嘆,騰挪跌宕中的沁人心脾,他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吶喊着《青春萬歲》;他經歷了偉大也咀嚼了渺小,品透了《一輩子的活法》,八十多歲《這邊風景》依然獨好,他就是文化部原部長,著名作家王蒙。

告別北京,告別新疆,再告別妻子,79歲的王蒙回頭打量39歲的自己,也讓他思考在新疆度過的16年時光。他覺得今天的作家王蒙與那16年大有淵源。“維族人有句極端的話:‘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瑪霞兒(玩耍)!’”他說,“這樣的人生態度,對我影響深遠。”

朗讀者:李立羣

告別母親

李立羣是受到戲劇文藝青年們頂禮膜拜的大師,會說相聲、能演小品,電影電視拍了無數。他是活躍在熒屏上的不挑戲、不等戲的拼命三郎,也是在西餐廳做過表演秀的影帝,他說“酸甜苦辣都是享受人生”,面對告別,他又會與我們分享怎樣的人生態度呢?

在一些人看來,告別的那個人即將開始遠去的漂泊;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是揚帆遠帆。我們明白了告別的意義和分量,明白了它在生命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面對告別越來越從容,因爲我們感謝告別給我們留下的,思想的軌跡。經歷了許多告別後,它教會我們一件事:

那些真正讓你難過的,不是告別,而是來不及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