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觀看朗讀者觀後感那一天

觀看朗讀者觀後感那一天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35K 次

第十一期朗讀者觀後感如期而至的到來了,主題是那一天。下文是勵志網整理收集的觀看朗讀者觀後感那一天,供大家參考。

觀看朗讀者觀後感那一天

觀看朗讀者觀後感那一天(一)

江疏影:想走屬於我江疏影自己的路

2004年江疏影以專業課第一的成績考進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本科班。畢業後,她並沒有像同學陳赫、鄭愷那樣立刻投入演藝事業。而是偏偏反其道行之,選擇出國留學深造。節目中她坦言,當時做這個決定,身邊出現了很多反對的聲音。但她堅定:“我想走屬於我自己江疏影的路,這條路沒有什麼錯誤和正確,因爲那是我的選擇”。

留學的現實情況與江疏影想象的相差甚遠。由於語言障礙,她從零開始學習英文,大多數人用一年時間便獲得的MA,她卻用了足足兩年半的時間,期間付出的努力更是不勝枚舉。由於選擇的是經濟學科,所以需要同時學好英文、經濟以及數學,這三門她基本都是從頭開始。江疏影淡淡地講述那段往事:“當時有一本1000多頁的經濟學科書,對於我來說簡直是天書,但又不想放棄,只能通過一個個查字典的方式在每個單詞上面備註中文意思,最後把這本書成功‘拿下’,這本書至今都還保留着。”

除了學業上的困難,獨自一人漂泊在外,身邊沒有熟悉的朋友,沒有親人陪伴的江疏影更被孤獨感、無助感包圍。一種情感的脆弱亦發明顯,如果網絡連接出問題,她就會控制不住地大哭起來。但慶幸的是,她都堅持了過來。隨後她表示:“那段經歷造就了現在的我,造就了我是有價值的,我和其他人不一樣”。

也正是如此,江疏影在《花少3》的異國冒險旅途中,作爲團隊的“姐姐”擔當,不僅承擔起照顧隊友的角色,更成爲溝通協商的關鍵人物。遇事臨危不亂,能夠有序的逐一解決。在感情方面,也可以較好地協調隊友間問題,成爲了團隊中的“定心丸”。
 

觀看朗讀者觀後感那一天(二)

前不久,《中國詩詞大會》中,董卿讓觀衆見識了她慧心如蘭、由內而外散發的文化氣質。2月18日,由她擔任製片人的文化節目《朗讀者》將在CCTV-1與CCTV-3聯合播出。

在昨日舉辦的媒體見面會上,白巖鬆作爲《朗讀者》“志願者”出席,“我是應邀出席的,也是硬要出席”,他以這樣的方式爲首次擔當製片人的好友董卿助陣。白巖鬆爆料,董卿當天早晨4點還在機房忙着《朗讀者》的相關工作。董卿也坦言擔任製片人遠比自己想象的忙得多,而且壓力非常大,導致自己最近睡眠時間很少。

“很多人問我爲什麼要辦《朗讀者》,那麼多優美的文字就等在那裏,我想問的是,爲什麼不辦呢?”董卿說,“《朗讀者》就是朗讀的人,在我看來可以分爲兩部分來理解——朗讀是傳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她介紹,“朗讀”、“者”、“情感紐帶”是這檔節目三個關鍵內核。節目每期一個主題詞作爲核心線索,嘉賓圍繞主題詞分享人生故事,朗讀一段曾經打動自己、激勵自己甚至改變自己的文字。目前節目已經邀請到了不少嘉賓,有濮存昕、柳傳志、許淵衝、斯琴高娃、王學圻等,朗讀的內容也包羅萬象,有著名翻譯家許淵衝的弟子們用中英法文爲他朗讀的文學經典,有來自成都“鮮花山谷”的丈夫爲妻子獻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書》,也有賈平凹《寫給母親》這類表達集體記憶和大衆情感的作品。在來到《朗讀者》之前,每一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而《朗讀者》要呈現出他們作爲“情感人”的一面。比如著名企業家柳傳志,在《朗讀者》中他的身份只是一名再普通不過的父親。他要朗讀在兒子婚禮上的講話,那種緊張、興奮和幸福綜合的複雜情感是他最真實的內心。“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董卿希望節目“展現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並感動於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

董卿認爲,朗讀應該屬於每一個人,爲此《朗讀者》也發起了線上線下的活動讓節目走近生活,活動的核心就是用朗讀的方式傳遞愛。據瞭解,節目組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杭州五大城市的街邊設立了“朗讀亭”,有興趣的路人都可以走進朗讀亭給自己愛的人錄一段朗讀。董卿表示,“朗讀亭”將會常設,並繼續向其他城市擴展。
 

觀看朗讀者觀後感那一天(三)

人這輩子,不是活過了多少日子,而是記住了多少日子,每一個被你記住的日子都將成爲生命裏不可複製的那一天。如果說時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陰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迴百轉的一枝。央視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4月29日(週六)晚播出了第十一期節目。節目中,《朗讀者》以“那一天”爲主題,邀請到中國南極科考奠基人郭琨、前外交部禮賓司司長安文彬、著名錶演藝術家金士傑、特級攝影師姚建中、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等嘉賓一同在朗讀中分享生命中最難忘的那一天。其中,那些令人驚奇感動的細節讓無數網友在感嘆的同時忍不住爲之點贊。

郭琨曝南極科考站勵志建站史獲網友致敬

1984年11月20日,一支由591人組成的南極科考隊從上海奔赴南極。他們的任務,是建設我國第一座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其中的領頭人,就是後來的.長城站站長,科學家郭琨。

爲了這次建站行動,郭琨準備了一年多的時間。在1983年9月的第十二次南極協商國會議上,由於中國當時還未在南極建立考察站,因此在表決環節,以郭琨爲首的代表團被委婉地請出了現場。這件事給了郭琨極大的刺激——祖國已經開始走向富強,卻連在南極會議上發聲的資格都沒有,這是他不能允許的。

爲了民族榮譽和國家尊嚴,中國第一座南極考察站的建設緊鑼密鼓地展開。在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下,幾乎零經驗的考察隊僅用40天就建成了長城站。那一天,所有人都無比激動,接連去敲銅鑼,居然把那個鑼敲出一個大洞。節目中,郭琨頗爲感慨地表示:“當時我們一般四五點就起來幹活,連軸幹,很多人因此都受傷了。前蘇聯站站長知道說不可能,親自看到後特別驚訝,還問我們隊員一天能拿多少錢,我們說不給錢也幹,你給我們一天一萬也不幹。”

1988年,國家又決定在南極圈內建立第二座科考站中山站,當時郭琨得又到了不少外國同行的警告,表示想要達成這個目標肯定會困難重重。果然,在去建站點的路途中,郭琨等人就遇上了罕見的特大冰崩,當時翻下來的冰川距離船大概只有2到3米,船上的不少人已經穿起西裝,刮上鬍子,把皮鞋擦亮,以爲船毀人亡,甚至還有船員已經開始寫遺書準備後事了。所幸的是,在船的前頭髮現了大約30米寬的裂縫,大傢伙下定決心往前衝,終於死裏逃生,就連在一旁的主持人董卿也不禁說道:“上天還是眷戀咱們這條科學考察船隊啊!”這段驚險的口述歷史也讓觀衆們對這些無私無畏的開拓者充滿了敬意,有網友直言:“爲了科學,爲了國家,爲了人類,正是有像郭老這樣一代又一代的南極科考人員,在那個冰封雪埋的世界裏艱苦奮鬥,默默奉獻着自己的青春,纔有了從1984年中國第一次登上南極喬治王島,到現在中國在南極建成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的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