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電影 >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800字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8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72K 次

我們出生就在告別,別過許許多多的人,走過一個個路口,相信新一期朗讀者的告別主題一定會引起你的共鳴。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800字,相信能帶給大家啓發。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800字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800字【1】

這期的主題詞——告別,非常應清明節,但是告別其實有好多種,印象最深刻的是作家曹文軒說的,文學作品寫了多少年,其實就是一篇文章,那就是“生離死別”。

關於告別,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正如董卿所說,有些時候,告別是主動的選擇,有些時候告別是被動的承受,她說,那我們如何面對告別呢?面對告別最好的態度就是好好告別。

告別意味着新的開始,有了告別,我們才知道人生是值得珍貴的。

這期正好處於清明期間,讓人不由得會想念逝去的親人們,而好幾個朗讀者也正是送給他們死去的親人們。

第一個朗讀者是姚晨,她朗讀的是魯迅的文章,“阿長和《山海經》”,送給那些生命中萍水相逢卻給過我們溫暖的人們,是呀,萍水相逢的過客在我們一生當中會經歷很多很多,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走丟了,走散了,或許你都想不起來你們最後一次見面是什麼時候了,但是“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或許是對這種關係的最好解讀吧!

第二個朗讀者是清華生物系的高材生程何,中度抑鬱症患者,她現在從事的是音樂劇譯配的工作,和她一起朗讀的是北大中文系畢業的劉陽,他們共同朗讀音樂劇“我,堂吉訶德”,年輕時就應該爲自己喜歡的事努力一次,他們做到了,送給他們已去另一個世界的朋友——羅穎珊。

第三個朗讀者是曹文軒,他是華人世界第一個獲得國際安徒生文學獎的中國人,他是北大教授,他朗讀他的作品“草房子”片段,送給他親愛的父親,他說沒有父親,他就不可能走入北大,不可能走向文學道路,不可能坐在美麗優雅的董卿女士面前來談告別,告別無處不在。

他說告別有好多種,但是訣別是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告別,與親人的死別最讓人難以接受又不得不接受。

第四個朗讀者是演員李立羣,他朗讀的老舍的作品“我的理想家庭”我想會是好多人的理想吧!

他說理想的家庭必將在理想的國度內。說到生死,印象深的一點是他和兒女們說的“如果奶奶走了,就磕頭,不要哭,讓奶奶安安靜靜的走”,他將來走的時候兒女們也這麼做就好!

第五位朗讀者是演員張國強與參與馬裏維和部隊的官兵代表們,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是此情此景下連演員張國強都哽咽難語,每一個官兵都是好樣的。

在與他們的聊天中,他們說到,每個人走之前都做好了回不來的準備,真的是視死如歸啊。他們一起朗讀的是西蒙諾夫的“等着我吧”,送給他們犧牲的戰友亮亮,看着他們的敘述,聽着他們的面臨的環境,真的想一想在生死麪前還有什麼大事呢?

最後一位朗讀者是作家王蒙,他說告別有兩種,一種是時間的告別,一種是空間的告別,每一種告別我們只有面對,八十多歲的老人,看慣了生死,見多了生死,更容易想的開。他說雖然告別會給我們帶來痠痛的體驗,但是也會豐富着我們的生活,面對告別,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他朗讀的是“明年我將衰老”,送給他故去的妻子以及他們的三個孩子。

整個這期節目看下來,讓我們對於告別有了更深刻的體驗,告別其實無處不在,所以看淡生死,好好活着就是我們面對告別最好的態度。

猶記得這句話“人世間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每一次再見都可能是再也不見!”所以告別真的是無處不在,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走丟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忘了,人世間過客有之,至親有之,知己有之,不管是什麼樣的關係,好好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時光,因爲“下輩子我們無論愛與不愛,都不會再見”。

今天正好清明節,天氣也都在爲人們的思念渲染着氣氛,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我們都要學會告別,與過去的自己,與已故的親人,與所有消失的一切告別,有一句話叫做“向死而生”,以前一直不懂,這期節目看下來,我懂了,那就是在告訴我們雖然明知道死亡是我們的必經之路,雖然每個人都不可能活着離開這個世界,但是我們依然可以笑對生活,依然要學會告別,依然要從容面對。

告別是一段結束,也是一段開始,所有的告別,不管我們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罷,它都會發生,面對告別的最好的態度就是好好告別,因爲有可能每一次再見都會是永別。

逝者已逝,只留下生者長相思,多少年來,已經見過很多的生死,尤其聽到同齡人的事更是讓我覺得活一天我們都在賺一天,活一天我們都要好好的過一天,或許這就是活着的意義吧?

爲什麼活着呢?爲了不枉我們來過這個世界一次,爲了好好的體驗一場,爲了好好的學會告別,爲了我們的豐富的精彩的人生!

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誰都沒有重來的機會,告別無處不在,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在與過去的自己在告別,隨時隨地都可能經歷親人的告別,沒有任何辦法能阻止這一切的發生,七情六慾,喜怒哀樂唯有我們自己去體會,去感知。這就是活着的意義。

今天這個節日也是我們很好的對孩子死亡教育的契機,中國人避諱死亡,但是死亡誰也無法逃避,與其躲躲閃閃,不如坦然面對,不然有一天你讓他如何面對親人的離去?

清明寄哀思,從容去告別,願生者珍惜,願逝者安息!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800字【2】

《朗讀者》自開播以來,受到了衆多朗讀愛好者的響應,掀起一場朗讀熱潮。當日上午的朗讀亭聚集了許多聞訊而來的師生和市民,大家有序地排着隊,熱烈地參與到朗讀亭的活動中去。

“我們是朗讀者,我們在西安交大!”40名同學齊聲吶喊道。在朗讀亭開放之前,交大學子以《交大,你好》爲背景音樂帶來了輕快的快閃舞蹈,舞出了交大校園的青春活力;同學們隨後齊聲朗讀《西安交大百廿年賦》:“浩浩中華,名校星熠。西安交大,卓爾鶴立。風雲兩甲子,篳路藍縷;絃歌三世紀,道遠情彌。”道出了交大的風雲歷程和傳承創新。

錢學森51班遊博智今天朗讀的是詩歌《雙甲歲月,世紀讚歌》,120週年校慶時由漢語言31班黃晶晶同學原創,“培俊秀,傳師道;振西遷,興中華”,一代人放棄上海優越的物質條件,決心投身西部建設,讀到這首詩歌,遊博智感嘆道:“我深深感受到西遷的不易,也加深了我對西遷的瞭解,這種精神也將一直鼓舞着我。” 建築32班呂雨恆同樣選取了西遷題材的作品,由我校劉正興老教授撰寫的《西遷——我的60年追夢之旅》,西遷一輩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打動我的是他們那種科研精神,在本科階段就能運用自己的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即便條件艱苦也堅持科研,我們現在處於這麼優越的環境中,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呂雨恆說道。

陳奕菲是西安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的一名學生,她朗讀了自己在西安交大120週年校慶時寫的一首詩——《附中,我們的榮光》。這首詩表現的不僅僅是一箇中學生對學校的熱愛,也是衆多西交學子的心聲。陳奕菲相信,西安交大給予每一個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有難得的品質和不變的夢想。風雨交加後,堅定的是一輩西遷人的信念,傳遞的是所有西安交大人的精神。

今天最小的朗讀者年僅2歲半,他背誦了耳熟能詳的《憫農》和《登鸛鵲樓》。他的父親祖鐵軍教授任教於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一首詩從咿呀學語時就印在孩子的腦海,這不僅是一種對孩子口語方面啓蒙,也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六歲的高若靈朗誦了《孟子?得道者多助》,雖說文章中有一些字她還不熟悉,需要標拼音,但自己學習到了文中的道理,她希望自己以後可以作爲老師向更多的人傳授知識和道理。文化的傳承不僅是對孩子知識的培養,與此同時,傳遞的還有一種習慣,一種情懷。

醫學院退休教授石新力是西安交大老年詩社的成員,今天來朗讀他創作的詩作《那時候》,追憶他們的`黃金時代,歌頌黨的偉大與榮光。同樣來自老年詩社的任錦文老教授帶來的是自己創作的詩稿《當我走進交大的時候》,自從她六歲來到交大,她已經見證了交大的一個甲子。“在社科系我學到了許多東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飛越,我的學識得到了提升,交大對我的恩情永生難忘。”她深情地說。

理學院的鐘錫華教授朗讀的是一篇自己寫的《讀後感懷》。他是2010年從北大來的外聘教授,承擔物理拔尖班兩門課程的教學。在聽完鍾教授講授的課程後,23名2014屆的學生給鍾教授寫了珍貴的贈言,“內容長短不一、率性怡然、情真意濃,無一例外地表達對老師的感念與祝福。”鍾教授讀完後深有感觸,提筆寫了一篇《讀後感懷》,希望藉助這個機會,將學生們正在成長的正能量傳達給更多人。

朗讀者第七期告別觀後感800字【3】

有人說,閱讀一本書就是同書的作者進行一場精神上的交流,那麼聽一個人朗讀,便是在聽朗讀者訴說過去的故事。

最近,我看了央視大熱的一檔節目《朗讀者》,節目中的嘉賓在朗讀着一篇篇優美的文段,同時也帶來了他們各自的故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聆聽他們故事的同時也讓我得到了一點啓示。

最讓我深受感動的是許淵衝老先生。許老先生是一位翻譯家。他的成就可以用“書銷中外百餘本,詩譯英法唯一人”來概括。這句話乍聽起來好像並不稀奇,但真正去了解卻讓人大爲驚歎。他是迄今爲止唯一個將《詩經》翻譯成英文法文的人。他還將《楚辭》、《唐詩三百首》、《牡丹亭》等中國古代詩詞作品翻譯成了法文。2014年8月2日許老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傑出文學翻譯獎,是首位獲此殊榮亞洲翻譯家。

來到《朗讀者》這個節目的時候,他已經96歲高齡了,滿頭銀髮,看上去精神矍鑠,從他的言談舉止中可以看出他仍然對生活充滿着熱情。雖然快成百歲老人了,但他的心卻是年輕的,感情是充沛的。回憶起70多年前的往事,並朗誦詩歌時,仍激動得熱淚盈眶。我彷彿看見,這個白髮蒼蒼,滿臉皺紋的耄耋身體裏有一個朝氣蓬勃的靈魂正滿懷激情爲我們朗誦。

許老不僅精神上像個年輕人,在他的翻譯事業上也仍然保持着年輕人的拼搏精神。他已經獲得了翻譯界的最高獎項,又是這般高齡,按說早可以頤養天年。但他沒有,許老還正在翻譯《莎士比亞全集》,並計劃在一百歲之前翻譯完成,也就是四年之內還要翻譯30本書。爲了搶時間,跟時間賽跑,他現在每天工作到凌晨3.4點鐘,這是一般年輕人也很難做到的。用他的話講就是白天不夠用,向夜晚借幾點鐘。他開玩笑地說;“我現在是能活一天算一天,不敢奢求。”

歌德說:“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許老已經爲這個世界創造了一筆巨大的文學財富。但他仍爭分奪秒,永不停息,儘可能多地去翻譯更多的作品,是因爲他無比的熱愛自己的事業。翻譯對他來講是一種別人無法剝奪的精神上的快樂,是他自己喜愛的價值。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許老就是這樣的學者。

由許老我不禁想到了魯迅先生,先生患了肺病。醫生囑咐他要多休息,但他仍不停地努力工作。別人認爲他不在乎自己的身體,他解釋說其實並不是這樣。他知道自己不可能長壽,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爲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在我的腦海裏,魯迅先生和許老的影子重疊了。他們都是高尚的人,是無私奉獻的學者,他們都喜愛自己的價值,並且,用這價值給社會創造出精神的寶藏。我們也會銘記這些閃閃發光的名字。

如果我們想要自己的一生回想起來還有一點價值,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的話,那麼就讓我們現在開始努力學習,完成學業,以便我們長大後能爲社會盡可能多地創造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