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中國名人成長故事6則

中國名人成長故事6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K 次

導語: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涌現出很多的名人,他們的成長故事,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以下是本站的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中國名人成長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名人成長故事6則

華羅庚

華羅庚於1910年生於江蘇省金壇縣一個小商人家庭。

1925年,初中畢業後就因家境貧困無法繼續升學。1928年,18歲的華羅庚在他的數學老師王維克的推薦下,到金壇中學擔任庶務員。然而不幸,他在這年患了傷寒症,臥牀達五個月之久,從此左腿癱瘓。但他並不悲觀、氣餒,而是頑強地發奮自學。有一次,他發現蘇家駒教授關於五次代數方程求解的一篇論文中有誤:一個十二階行列式的值算得不對,於是他把自己的計算結果和看法寫成題爲《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文章,投寄給上海《科學》雜誌社。1930年,此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當時華羅庚年僅20歲。就是這篇論文,完全改變了華羅庚以後的生活道路。

當時正在清華大學擔任數學系主任的熊慶來看到了這篇論文後,大爲讚賞。到處打聽華羅庚是哪個大學的教授,大家都說不知道。碰巧數學系有位教員名叫唐培經,知道華羅庚這個人。他告訴熊慶來,說華羅庚並不是什麼大學教授,而只是一個自學青年。熊慶來愛才心切,並不在乎學歷,當即託唐培經邀請華羅庚來清華大學工作。1931年,唐培經拿着華羅庚寄來的照片到北京前門火車站去接由金壇北上的華羅庚。華羅庚,這位未來的大數學家,當時就是這樣拖着殘腿、柱着拐仗走進了清華園。起初,他在數學系當助理員,經管收發信函兼打字,並保管圖書資料。他一邊工作,一邊自學。熊慶來還讓他經常跟學生一道去教室聽課。勤奮好學的華羅庚只用了一年時間,就把大學數學系的全部課程學完了,學問大有長進。熊慶來對這位年輕人十分器重,有時碰到了複雜的計算也會大聲喊道:“華羅庚,過來一下,幫我算算這道題!”兩年後,華羅庚被破格提升爲助教,繼而升爲講師。後來,熊慶來又選送他去英國劍橋大學深造。1938年,華羅庚回國,任西南聯大教授,年僅28歲。

華羅庚後來成爲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在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羣、自守函數論、多個復變數函數論、偏微分方程等很多領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著有論文二百餘篇、專著十本,成爲美國科學院國外院士,法國南錫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他的名字已進入美國華盛頓斯密司一宋尼博物館,並被列爲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八十八個數學偉人之一。

1936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留學劍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很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可是華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爲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論,並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哥德巴赫問題發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學家出衆的智慧與能力。

1946年,華羅庚應邀去美國講學,並被伊利諾大學高薪聘爲終身教授,他的家屬也隨同到美國定居,有洋房和汽車,生活十分優裕。當時,不少人認爲華羅庚是不會回來了。

新中國的誕生,牽動着熱愛祖國的華羅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裕生活,回到了祖國,而且還給留美的中國學生寫了一封公開信,動員大家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顆愛中華的赤子之心:“朋友們!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歸去來兮……爲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雖然數學沒有國界,但數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華羅庚從海外歸來,受到黨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他回到清華園,被委任爲數學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爲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從此,開始了他數學研究真正的黃金時期。他不但連續做出了令世界矚目的突出成績,同時滿腔熱情地關心、培養了一大批數學人才。爲摘取數學王冠上的明珠,爲應用數學研究、試驗和推廣,他傾注了大量心血。

據不完全統計,數十年間,華羅庚共發表了152篇重要的數學論文,出版了9部數學著作、11本數學科普著作。他還被選爲科學院的國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學家的院士。

從初中畢業到人民數學家,華羅庚走過了一條曲折而輝煌的人生道路,爲祖國爭得了極大的榮譽。

錢學森

錢學森,1911年出生於上海,祖籍爲浙江紹興。在開明家庭中成長的錢學森,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1929年,他考入鐵道部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機械工程學院鐵道工程系。在此期間,他對航天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常花費大量時間查閱相關書籍資料。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日軍派遣飛機進行狂轟濫炸,上海遭到嚴重破壞。目睹日軍戰機肆意橫行的錢學森意識到中國只有擁有屬於自己的強大的航天工業,才能不再受欺辱。於是,從事航空事業捍衛祖國的想法開始在錢學森的心裏紮根。1934年,錢學森放棄自己修習多年的鐵路專業,成功考取清華大學第七批庚款留美學生,登上了開往美國的郵輪。

1935年,錢學森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僅用一年的時間就斬獲碩士學位。翌年,他轉入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進修,師從著名科學家馮•卡門,並很快成爲馮•卡門最重視的學生。1939年,錢學森獲得航空和數學雙博士學位。在博士論文中,錢學森提出了著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解決了飛機高速飛行時殼體會發生變形的數學計算難題。後來這項公式被普遍運用於飛機翼型設計。也正因爲這項公式,年僅28歲的錢學森在美國科學界聲名鵲起。隨後的幾年裏,錢學森先後成爲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和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在美國深受重視。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懷揣“學成必歸,報效祖國”心願的錢學森萬分激動,作出了回國的決定。但就在他積極籌劃回國之際,厄運不期而至。1950年,錢學森受到美國司法部移民局的不實指控,繼而受到拘禁等種種不公待遇,由此開始了長達五年的軟禁生涯。錢學森在美國受迫害的消息輾轉傳回國內。黨中央對錢學森在美國的處境極爲關心,不僅公開譴責美國政府的不當行爲,還積極尋找途徑與美國政府溝通,要求美國政府停止扣留錢學森等中國留美人員。經過中方的不懈努力,歷經磨難的錢學森最終於1955年10月1日回到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

回國後,錢學森在中央的支持下迅速投身到“偉大的建設高潮”中去,帶領科學家們創造出無數奇蹟。彼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加上國際上嚴峻的核訛詐形勢和軍備競賽的發展趨勢,發展國防尖端技術成爲燃眉之急。錢學森堅信“外國人能造出來的,我們中國人同樣能造出來”,從此全面開展相關研究。1956年初,他起草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爲我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創建與發展提供了極爲重要的實施方案。同年10月,錢學森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此後數年間,他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在錢學森等人的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至1970年4月24日,中國相繼成功完成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和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錢學森的偉大不僅在於爲中國的各項事業作出巨大貢獻,還在於他的優秀品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航天事業初創之時,沒有任何外國資料可供參考。錢學森便自編教材,爲年輕的科研人員講授相關知識,還堅持每週與他們討論技術問題。有一次,新研製的一種導彈型號在發射試驗時失敗了。錢學森在找出故障原因後召集大家開會。這些年輕人意識到,是因爲他們考慮不周導致導彈發射失敗。因此,在面對錢學森時,他們愧疚地埋下了頭。錢學森微笑着讓大家擡起頭並說:“如果說考慮不周,首先是我考慮不周,責任在我,不在你們。”這種擔當精神給年輕的科研人員以莫大的鼓勵,使他們能勇於在錯誤中總結教訓,爭取更大的突破。此外,錢學森還多次捐贈稿費、講課費和獎金,自己卻數十年如一日,保持着簡樸的作風。正是錢學森的悉心授教、勇於擔當和簡樸等優秀品質,讓中國航天等事業完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輝煌歷程,並在一代代科研人員的手中接續發展。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數年堅守與奉獻。多年以來,錢學森以其舉世矚目的卓越貢獻和堅韌不拔的高尚品格獲得了世人的廣泛認可。人們稱他爲“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航天之父”和“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還將小行星3763命名爲“錢學森星”,以此紀念他的卓越貢獻。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斯人已逝,但人們不會忘記錢學森的偉大功績和高尚品質,他不僅是知識的寶藏、科學的旗幟,更是民族的脊樑、中華的燈塔,他向整個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人的實力與風采。

魯迅

魯迅年輕的時候,家裏條件很不好。爲了讀書,他揣上8元錢上路了。就這8元錢,還是母親多方設法爲他張羅來的。在南京,他進了江南水師學堂,這是一所免費的學校,然而,魯迅很快發現這裏校風不太好,他轉入另一所陸師附設的礦路學堂。

礦路學堂是新辦的,不僅免費,學生津貼也多一些,這樣魯迅就可以多買一些書籍和文化用品了。 魯迅酷愛讀書,在當時,正是西方文化引入時期,幾乎每一月都有優秀的西方著作出版,爲了買到這些書籍,魯迅省吃儉用,節衣縮食,餓肚子現象時有發生,寒冷的冬季,他還穿着單薄的夾衣。魯迅是班裏年齡最小的,卻是成績最好的一個,他有着極強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平時學習又刻苦,所以幾乎回回得第一。

礦路學堂有着一套完善的獎懲制度,每次小考成績優異的,都發給一個三等獎章;若干個三等獎章,可以兌換一個二等獎章;積夠若干個二等獎章,就發給一個頭等獎章。頭等獎章是金質的,很值錢。魯迅是班裏唯一一個榮獲過金質獎章的人,他把獎章變賣了,換回許多優秀的圖書。 有些同學覺得不可理解,金質獎章在同學中可是無限的榮耀呀。在魯迅看來,圖書比獎章更有用,他不需要任何滿足虛榮的物品,魯迅把這一謙遜的品格保持了一輩子。

魯迅一生寫成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的作品往往內容深刻,筆法冷峻、簡練,深受老百姓喜愛,有人把這一成就說成來自魯迅的天才,還有些當面盛讚魯迅是天才的文學家,魯迅卻很有感慨地說:“哪裏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工作上的。”

童第周

生物學家童第周出生在浙江鄞縣的一個小山村。

他家境貧寒,上不起學堂,只能一面跟父親念古書,一面幫助家裏勞動。 十七歲那年,童第周想報考寧波效實中學。這所中學是浙江省的一所名牌學校,入學成績特別高,而且年內只招收三年級插班生。家裏人都勸他不要異想天開,然而,童第周胸有成竹地答道:“我拼上一個暑假,準行!” 考試結果,童第周果真被錄取了。他成了效實中學有史以來第一個沒有上過中學而考取三年級的插班生。 不過,不少人仍在猜測,這個山村娃子究竟能不能跟上班。

第一學期,他的總平均成績只有 45 分,英語更是考得糟糕。學校動員他退學或降級。他含着眼淚,一再向校長請求再跟班試讀一學期。學校勉強同意後,他便以驚人的毅力去攻克學習難關。早晨天不亮,他就悄悄起牀,在路燈下讀外語;夜裏同學們都睡了,他仍然站在路燈下自修功課。學監發現了,關上路燈逼他進屋。他趁學監不注意,又跑到廁所外的燈下學習,把學監也感動了。 就這樣,第二學期他終於趕上來了,總平均 70 分,幾何還考了 100 分。 直到晚年,童第周還對此記憶猶新,他說:“這使我知道,我並不比別人笨。 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過努力也能辦到。世界上的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

華春瑩

1970 年,一個女孩出生在江蘇淮陰縣城的一個家庭,從小到大,她總是一頭短髮,文文靜靜,很靦腆。

讀書的時候,她的學習成績不錯,熱衷於學生活動,組織能力很強,是班上的團支部書記,還是年級的學生會主席。

雖然她外表文靜,但是她骨子裏面憋着一股韌勁,當時的淮陰縣只是一個很小很破舊的縣城,她的願望就是發奮讀書走出這個小地方,當時她就有很遠大的志向。

那一年高考,她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南京大學英語系。

那一刻,她的命運開始轉折。

但是,從小地方來到大城市,她感到有點格格不入,她只是“小鎮作題家”,儘管高中時英語成績不錯,但大學牛人太多,而且她的英語口語有濃重的口音,她開始感到自卑,不敢開口。

一年以後,她已經能夠熟練運用標準的倫敦腔,跟外教和同學,她都可以極其流利地對話,談笑風生

但她的目標並沒有就此爲止,她拼命地擴充各種知識,培養自己的獨特觀點和看事情的角度,把絕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四年本科生活中,她是宿舍裏唯一一個沒談戀愛的女孩。

大學畢業後,她以優異的成績被外交部錄取,她是當年招錄的應屆畢業生中,唯一的一個女大學生。

她的名字就叫華春瑩,她是中國外交部新聞司首位女司長,中國外交部第27位發言人,中國外交史上第 5 位女性發言人。

像華春瑩的例子有很多,那些我們看起來優秀的人也許起步比我們還要低。不是我們天生就具備這樣的素質和能力,都是通過不斷的學習,刻意練習,實踐,失敗才能走的更穩更遠。

我們羨慕的那些成功者,在背後一定是經歷過很多痛苦和艱難,也正是這些經歷鑄就了他們的輝煌和成就,當你的眼光和能力強大以後,你從前的圈子已經不適合你,你就可以進入到更強的的圈子和平臺,展示出屬於你的人生價值。

我們也許無法達到這樣的高度,但是我們可以做的從每天開始養成學習的習慣,每天進步一點點,那麼日積月累,你一定比現在的你優秀和強大!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理想的自己,去努力達到那個自己!

鍾南山

鍾南山,1936年10月20日出生於江蘇南京。1937年8月15日,南京的空襲警報聲響了起來,這是日軍在轟炸完上海後,首次空襲南京。一次轟炸中,鍾家所住的房屋被炸燬,而嬰兒鍾南山還在屋裏,外婆與母親驚恐萬分地將他從廢墟中救出來。他滿臉是灰,在瓦礫下憋得臉色發黑,半天都不會哭。這是不足週歲的他,第一次面對死神而僥倖逃脫。爲了躲避戰火,鍾家隨南京中央醫院西遷至貴陽。1943年,鍾家再一次遭遇空襲,剛安頓下來的小家又被炸成廢墟。那天,鍾南山和父母一起去公園玩,躲過一劫。儘管一家人在戰爭的陰霾籠罩下生活,但因爲有父母的呵護與愛,鍾南山的童年還是快樂的,他頑皮淘氣的天性並沒有因所處時代的艱辛而受到壓抑。

小學三年,鍾南山是在貴陽度過的。他不是個乖學生,時常逃課去玩。家裏給的伙食費,鍾南山也沒有交給學校,而是自己留下買東西吃。後來,母親詢問他的伙食費,他撒謊了。沒料到,母親非常認真地去學校覈實。父親也知道了這件事。鍾南山很怕父親,等着狠狠捱罵。一向嚴厲的父親,只對他說了一句話:“南山,你自己想一想,像這樣的事應該怎麼辦。”鍾南山一宿無眠,謊言被揭穿後的羞恥深深印在他的心裏。從那以後,他一直告誡自己,要講實話。

抗戰結束後,中央醫院按計劃從貴陽遷至廣州。到了廣州,鍾南山讀四年級。他太貪玩了,又不會說廣東話,語言不通,留級了。但母親卻一直鼓勵他,學校的老師也鼓勵他。鍾南山11歲時,母親許諾,如果他能考上嶺南大學附屬中學,就獎勵他一輛自行車。沒想到,在下定決心發奮努力後,鍾南山一躍成爲班上的佼佼者,順利踏進名校。但因時局原因,家裏生活一下子困難起來。不過,母親還是說到做到,真的買了輛自行車給他。這件事對鍾南山的觸動很大,他記住了,只要是答應過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少年漸漸長大,天賦的才能在他身上綻放。1955年,高三學生鍾南山參加了廣東省田徑比賽,獲得了400米比賽的亞軍,並打破了廣東省紀錄。隨後他又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田徑運動會,在400米項目中獲得第三名。這時,中央體育學院來信,希望他能到國家隊去訓練。面對抉擇,父親建議兒子還是放棄當專業運動員,選擇學業。鍾世藩認爲,體育競技不能成爲從事一生的工作,但如果鍾南山選擇醫學,則可以一輩子治病救人。聽從了父親的建議考入北京醫學院的鐘南山,依然是運動場上耀眼的明星。1956年,他作爲北京高校“三好學生”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1959年9月,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運動會上,以54.4 秒的成績打破全國400米欄紀錄。運動還爲鍾南山牽起了紅線。在備戰全運會期間,他與中國女籃的主力隊員李少芬相戀。一起訓練的兩個人,從此攜手一生。

出身醫學世家,又是北京醫學院最優秀的學生,鍾南山的醫學之路本該是一片坦途。但在那個特殊年代,個人的命運只能任憑時代大潮裹挾。畢業後,鍾南山當過校報編輯、下放農村鍛鍊、燒過鍋爐……整整十一年,他都沒有從事臨牀工作。

1971年,鍾南山終於從北京調回廣州,成爲廣州第四人民醫院的一名醫生。一天,父親忽然問:“南山,你今年幾歲了?”鍾南山不假思索地答道:“三十五歲。”“三十五歲了,真可怕……”四十多年後,鍾南山回憶,一生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句話,就是父親當年說的這句話。這句話重新喚醒了他對醫學事業的強烈追求。

一切得從零開始。從那以後,鍾南山虛心向同事學習,專業能力突飛猛進。他還接下了別人不願接受的研究慢性支氣管炎的任務,沒想到竟成爲奮鬥一生的事業。43歲那年,鍾南山入選公費出國人員名單,獲得了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的機會。

面對導師的輕視,他以一場精彩的公開演講完美亮相;爲了做研究,他從自己身上抽血檢測儀器、把自己當做小白鼠做一氧化碳吸入實驗……對於心愛的醫學事業,他奉獻了全部身心。

學成歸國後,父親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終於用行動讓外國人明白了,中國人不是一無是處。”那時,鍾南山已經45歲了,這是他自記事起,第一次獲得父親的表揚。

鍾南山的父親鍾世藩很小的時候就成了孤兒,他發奮苦讀,考入了北京協和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成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兒科醫生。母親廖月琴出生於廈門鼓浪嶼頗有名望的廖氏家族,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高級護理專業。她精通英文,運動、演說、音樂等各方面的才能都很出衆。他們給鍾南山創造了開明、講理、充滿愛的家庭環境。父親嚴謹勤奮,對工作盡職盡責,回到家還帶着鍾南山一起做實驗;母親溫柔善良,在家裏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依舊資助鍾南山的同學上大學。父母都是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生,從他們身上,鍾南山學到了醫者的博愛與敬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