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中國成語故事

中國成語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5W 次

中國成語故事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成語故事是漢語中的璀璨明珠,是中華民族語言的瑰寶。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成語故事

懸樑刺股的故事

孫敬,字文質,漢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學,後入洛陽,在太學附近一小屋安頓母親,然後入學。他採楊柳爲簡,加以編聯,用來寫經,這是歷史上“輯柳”的典故。

孫敬常年閉門謝客,攻讀詩書,人稱“閉戶先生”,他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廢寢忘食。時間久了,也會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房樑上,一頭束在頭髮上,當他讀書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扯住頭髮,弄疼頭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繼續讀書學習。

通過年復一年地刻苦學習,使孫敬飽讀詩書,博學多才,成爲一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在當時江淮以北頗有名氣,常有不遠千里的學子,負笈擔書來向他求學解疑、討論學問。

由於孫敬有學問,名氣很大,連皇帝都知道了,就任命他爲當時的一個大官。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是東周洛陽乘軒裏(洛陽李樓鄉太平莊)人,少時便有大志,隨鬼谷子學習多年。洛陽是當時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爲,曾求見周天子,但由於人太年輕,學習不刻苦,沒有引起別人的重視,沒人爲他引見。

一氣之下,蘇秦爲求取功名,他變賣家產,置辦華麗行裝,去秦遊說秦惠王,欲以連橫之術逐步統一中國,未被採納。由於在秦時日太久,以致盤纏將盡,只好衣衫襤褸地返回家中。親人見他如此落泊,都對他十分冷淡。他父母狠狠地罵了他一頓;他妻子坐在織機上織帛,連看也沒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給他做飯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開了。

蘇秦羞愧難當,下決心用功學習,便拿出師傅送給他的《陰符》一書,晝夜苦讀起來。讀書時他準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便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強迫自己清醒過來,專心讀書。如此這般堅持了一年,他再次周遊列國。當時戰國七雄中,秦國仗着強盛不斷髮兵進攻鄰國,佔領不少地方。其它六國都很害怕,想方設法去對付它。蘇秦提出“合縱”抗秦,意思是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抗秦。因爲六國位置是縱貫南北,南北爲縱,所以稱爲“合縱”。這次終於說服齊、楚、燕、韓、趙、魏“合縱”抗秦,並手握六國相印。蘇秦締約六國,聯合抗秦,投縱約書予秦,使秦王不敢窺函谷關達15年之久。

胸有成竹的`故事

北宋時候,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叫文與可,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

文與可爲了畫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颳風下雨,或是天晴天陰,他都常年不斷地在竹林子裏頭鑽來鑽去。三伏天氣,日頭像一團火,烤得地面發燙。可是文同照樣跑到竹林子對着太陽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陽光底下,全神貫注地觀察竹子的變化。他一會兒用手指頭量一量竹子的節把有多長,一會兒又記一記竹葉子有多密。汗水溼透了他的衣衫,滿臉都流着汗,可是他連用手抹也沒抹一下,就跟沒事兒似的。

有一回,天空颳起了一陣狂風。接着,電閃雷鳴,眼看着一場暴雨就要來臨。人們都紛紛往家跑。可就在這時候,坐在家裏的文與可,急急忙忙抓過一頂草帽,往頭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裏奔去。他剛走出大門,大雨就跟用臉盆潑水似地下開了。

文與可一心要看風雨當中的竹子,哪裏還顧得上雨急路滑!他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他氣喘吁吁地跑進竹林,沒顧上抹一下流到臉上的雨水,就兩眼一眨不眨地觀察起竹子來了。只見竹子在風雨的吹打下,彎腰點頭,搖來晃去。文與可細心地把竹子受風雨吹打的姿態記在心頭。

由於文同長年累月地對竹子作了細微的觀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狀有什麼變化;在陰晴雨雪天,竹子的顏色、姿勢又有什麼兩樣;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和在明淨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麼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樣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畫起竹子來,根本用不着畫草圖。

有個名叫晁補之的人,稱讚文同說:文同畫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後來,“胸有成竹”就成了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人們在辦什麼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裏有個準譜兒了。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洗耳恭聽的故事

傳說上古時代有個十分英明的帝王叫堯。他爲人非常正直,處處爲人民着想,而且特別善於採納別人的意見,對有才的人尤其重視。

有一次,堯帝聽說有個叫許由的世外高人品行高尚,就很想把自己的帝位讓給他,以便他治理天下。

於是,堯帝就派人去邀請許由出來治理天下。使者來到許由隱居的地方,見了許由之後,告訴了許由堯帝想把帝位傳給他的事,希望他認真考慮。

許由聽後,毫不猶豫地說:“我看不上當什麼帝王,你回去吧!”

使者沒辦法,只好走了。堯聽說這件事後,還以爲許由謙虛,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請他,說:“如果堅不接受帝位,則希望能出來當個‘九州長’。不料許由聽了這個消息,更加厭惡,立刻跑到山下的溪水邊去,掬水洗耳。因爲許由認爲自己可爲良民,而不可任高官,所以用洗耳朵來表示自己不願聽

許由的好朋友巢父也和許由隱居在同一個地方。非常碰巧,巢父正牽着他的小牛到溪邊飲水。巢父看到許由洗耳朵的樣子,感到非常奇怪,就問許由到底怎麼回事。

許由把使者對他說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巢父,說完後又補充了一句:“聽了這樣不乾淨的話,我生怕這些名祿之言把自己的耳朵污染了,只好跑到這裏來洗洗耳朵。”

巢父聽後,感到非常生氣,就冷冷地說道:“洗什麼耳朵!算了吧,別再把水污染了,從而污染了我的小牛的嘴。”說完,巢父牽着他的小牛,急忙往溪水的上游走去。

許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節操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從而被奉爲隱士的鼻祖。戰國時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稱讚說:“許由善卷,重義輕利行顯明。”

——《夢昭公》

【求解驛站】洗乾淨耳朵恭恭敬敬聽別人講話。常用於請人講話時的客氣話,形容專心地聽。洗耳,擦洗耳朵,比喻很重視聽對方說話。

【活學活用】陳兄對這件事有何高見?小弟願意~。

【妙語點撥】許由聽到名祿之言,覺得耳朵受到了污染,得及時清洗。巢父更誇張,他甚至以爲許由洗耳後的水也會污染到他的小牛。在追名逐利的滾滾紅塵中,與那些利慾薰心的現象比起來,許由與巢父有淡泊名利之心,固然值得稱讚。然而,一個人如果有真才實學,卻一味地隱居遁世,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國家與人民不負責任的表現。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近義】傾耳細聽

【反義】充耳不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