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晚清名人張之洞的小故事:張之洞與留學生爭禮儀

晚清名人張之洞的小故事:張之洞與留學生爭禮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3W 次

晚清名人張之洞的小故事:張之洞與留學生爭禮儀

晚清名人張之洞的小故事:張之洞與留學生爭禮儀

清朝在庚子賠款之後大力推行“新政”,表現在文化上,就是一面在國內創辦新式學堂,一面派遣大批學生出國留學。派遣的留學生,去日本留學的人數最多。據記載,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朝派往日本的留學生僅二百八十人;等到了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留日學生就已經達到了八千人。爲什麼要大規模地派學生去日本而不是別國?對此,張之洞的論述很有代表性: “至遊學之國,西洋不如東洋:一路近省費,可多遣;一去華近易考察;一東文近於中文,易通曉;一西書甚繁,凡西學不切要考,東人已刪節而酌改之,中、東情勢風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無過於此。若自欲求精求備,再赴西洋,有何不可?”應該說,張之洞的主張既表達了中國人要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迫切感,又考慮到了派遣學生留學日本的諸多具體方便——同文、同種、省費。對最初派遣的留學生,張之洞給他們的臨別贈言是: “將來學成歸國,代國家效力,戴紅頂,做大官,可操券而獲!生等其勉之!”由此可見,清朝對留學生是抱有厚望的——期待着他們學成歸來,做大清朝合格的管理人才。

可是,事情的發展根本就不按照以張之洞爲代表的朝廷大員們的設想進行。中國學生到了日本之後,眼界大開,很快就接受了新的思想洗禮。同時,對照日本,他們愈加發現祖國的落後,產生了強烈的改造國家的願望;他們翻譯書籍,創辦雜誌,用學到的先進思想啓蒙國民。但是,大清朝缺乏足夠的胸襟,它不願意看到留日學生鼓吹憲政、民主等新思想,對留日學生進行嚴密的監控、防範和鎮壓。這些做法不但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激化了留日學生與清廷之間的矛盾,促使留日學生幾乎一致地傾向了革命。

晚清名人張之洞的小故事:張之洞與留學生爭禮儀

更關鍵的是,留學生的新思想在國內得到了響應。1905年4月,湖南籍留學生黃尊三等一行六十人抵達武昌,他們要在這裏拜別張之洞,然後啓程赴日留學。作爲地方大員,張之洞要求學生們對他行跪拜之禮。這一要求遭到了學生們的拒絕。張之洞感到“很沒面子”,就下令對留學生“不放行”,試圖以此收到壓服之效。其間,湖南巡撫端方與張之洞反覆磋商,端方致電威脅學生:如敢對張之洞不敬,將取消其留學資格。學生們異常憤慨,表示寧肯不去留學,也不能犧牲人格尊嚴。雙方僵持,致使學生在武昌滯留了十天之久。後經多方斡旋,雙方接受了鞠躬之禮。接見之後,張之洞雖然以西餐宴請學生,但大家並不領情。針對此事,黃尊三在留學日記中寫道:“中國大官,只顧一己虛榮,不知尊重他人人格,實屬可鄙。以自命好士之張香濤(張之洞號香濤),尚不免此辱人之行,他更無論,思至此又未可慨。”這批學生日後不但沒有回國“戴紅頂,做大官”,反而加入了同盟會,成了“革命黨”,回國後致力於推翻大清王朝的偉大事業。

晚清留學生們的這次“禮儀之爭”有着不同尋常的象徵意義:此舉標誌着中國知識分子已經有了新的價值取向,他們已不再是科舉制度下造就出來的“舉人”、“秀才”。他們是在與清朝大員爭一種“不下跪”的權利,是在與“大官”爭取一種獨立的人格。

張之洞與晚清留學生之間的互動關係非常耐人尋味。張之洞是促成中國學生去日本留學的一位重要的大員,按張之洞的理解,留日學生對他這位老前輩心存感激那是天經地義的事。以張之洞爲代表的清朝官員的心態是:希望“學”成爲“官”的傳聲筒和應聲蟲,成爲沒有頭腦、不會獨立思考、只會喊“喳”和“萬歲”的奴才。可是,晚清的留日學生不這麼想,在他們眼裏,人格尊嚴比什麼都重要。高貴的頭顱和獨立的思考是“學人”的安身立命之本,舍此,學者便不再是學者,只能是奴才!

奴才靠跪拜“主子”而獲得賞賜,而學者靠獨立的思考和豐厚的學養贏得人們的尊重。這是有着本質差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