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創業故事 > 中產階層的生存現狀和焦慮,出路在哪裏?

中產階層的生存現狀和焦慮,出路在哪裏?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6.53K 次

我們眼中的中產,大多數只是解決了溫飽

中產階層的生存現狀和焦慮,出路在哪裏?

作者:Spenser(原名,陳立飛,混跡創投圈的職場墨客)

摘自公衆號:Spenser

昨晚在上海一場線下活動,邀請了我和奇葩說幾位當紅辯手,胡漸彪,馬薇薇,黃執中,邱晨,周玄毅,談論當下新銳中產的生存現狀和焦慮

聽完他們的發言後,我還蠻有感觸的,其實我覺得,我們現在的中產,其實是僞中產,或者說,我們所說的中產,更多隻是勉強解決了溫飽而已。

1、新銳中產究竟在焦慮些什麼?

我認爲,中產們的焦慮,究其實質還在這一個“中”字上。

中,就是不上不下。所有不上不下的狀態,好像都不是太好,例如“卡”,例如“忐忑”。

中產的焦慮也來自於這種卡在半中,容易撕裂的狀態。

中產典型焦慮之一:買房這列高速行駛的列車,該“上”該“下”?

去年初,我有個在北京生活的朋友爲了給孩子上學,換了套學區房。

她原先的房子在北京東五環,是套面積100多平的小三居,雖然不算豪宅,一家人住着也很舒服。爲了換這套位於東城區的房子,她把原先的房子賣了300多萬,貸款買了套700多萬的二手學區房。

但是,這種學區房被不少人簡稱爲“老破小”:房子年代很老,裝修很破,面積很小。只有60多平的房子里根本擠不下全家人,無奈他們又給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在附近租了套房。多出的房貸加上房租,讓他們覺得一下子壓力大了起來。這個朋友是互聯網上市公司的市場總監,先生在一家外企做技術,家庭年入百萬有餘,也算典型的豐裕中產。

在我眼中,她是個女超人媽媽,能很好的兼顧工作和家庭,搞的定各種難搞的客戶,她卻戲言自己被孩子的學區問題逼地差點假離婚。

朋友跟我吐槽,“北京的教育資源分佈實在太不均衡了!原先房子附近十幾公里沒有一家好學校,上國際校太貴,教育質量也很難保證。買個學區房,至少還可能保值。”

當時我聽到北京一套90年代的“老破小”能賣到700多萬,真心覺得不便宜。過了一年,朋友告訴我,當時的判斷是對的。這套房目前不但保值,還早已突破了千萬,她感慨自己幸好當時“上了車”。

中產們就是這樣,一邊詛咒着如同絕情的前任女友一般永不回頭的房價,一邊憂慮着這麼大的泡沫會不會突然被戳破;一邊不甘心自己的生活被高房價所綁架,一邊還爭先恐後地去買房。

智聯招聘最新出爐的一份新銳中產調查報告顯示,中產們最關心的社會問題中,房產和通貨膨脹、食品安全一起佔據了前三位。

看到這三點,我們不禁慨嘆中國的中產們生活確實不易:名義是中產,其實也就僅僅滿足了溫飽而已,稍微想追求點品質生活,卻發現安全的食品、清潔的空氣、舒適的住房,樣樣都不易得。

可悲的是,吃和住,以及個人資產的保值,都還屬於馬斯洛需求中底層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如果底層需求都無法得到保障,那麼進一步的社會尊重和自我實現的精神需求,自然更加難以滿足。

對於不少奮鬥在一線城市的年輕中產來說,單單一個“住”的問題,就將他們困在了繼續向更上層需求邁進的半路上。一線城市給很多年輕人綺麗的夢想提供了容身之地,卻無法給他們平凡的肉身提供一個蝸居之所。而一些年輕人退回到更容易實現物質需求的小城鎮,卻發現這裏的溫存已經無法容納他們在大城市裏淬鍊過的靈魂。

究竟是該往下沉,還是該向上拼,這正是不少中產的糾結之處。

中產典型焦慮之二:職場裏“上”有資深前輩,“下”有生猛鮮肉,該怎麼破?

有一個做人力資源諮詢的朋友在“在行”上開了職業發展和定位的課,原本她還擔心這種沒有實操乾貨,更像心靈馬殺雞的輔導,不會有太多人預約,結果現在約見幾乎排不過來,以至於她今年都決心辭職開個獨立的職業諮詢工作室。

來約她的,不少都是80後。大家的困惑都差不多:在職場上打拼了幾年,好不容易在某個組織中混成了中層,卻也面臨着雙重壓力。前有佔據了金字塔頂層職位,一時半會兒未必騰出位置的60、70後前輩;後有虎視眈眈、錢少活好、成長速度驚人的95後小朋友。

更讓他們焦慮的是,自己的收入卻未必隨着工作強度和壓力而相應增長。“比加班更可怕的是白加班”、“侮辱性漲薪”,這些職場人士會意的黑色調侃,也許是不少中產的真實心聲。

雖然這些來諮詢的學員來自形形色色的行業,問題卻都集中在兩類,一類詢問該怎麼轉行、怎麼跳槽才能大幅提升自己的收入;還有一類詢問該怎麼有效學習、充電,才能快速提升自己的技能。

這種職場焦慮,也並非80後獨有,可以說,所有沒有實現財富自由、還在靠打工賺錢的人,都難以倖免。以互聯網時代變化之快,已經沒有鐵飯碗一說,很多積累數年的經驗都有可能一朝被顛覆,不少人都會擔憂自己的知識體系沒有及時迭代,被無情地拍死在沙灘上,於是又衍生出一種新的焦慮:知識焦慮。

最近一波知識付費的大潮如此洶涌,正是中產們爲這種新型焦慮來買單。拿着自己不太滿意的薪水,還要爲跟得上時代的知識而付費,爲職場上任何一點點up的空間而努力,因爲他們清楚的知道,不up,就可能out, 這就是職場的遊戲規則。

中產典型焦慮之三:“上”有老,“下”有小的夾縫裏如何保證自己生活的品質?

上次來北京開課的時候,我忙裏偷閒約了幾個很久未見的金融圈老朋友,其中有一個剛當了爸爸,我還專門當面恭喜,結果這個新手奶爸一臉倦色:生娃後太太成了全職主婦,家裏的開銷全都落在他一人身上,不巧他父親今年得了場大病,他連着幾個月的狀態都是在家哄娃、醫院陪護、項目出差,生平第一次體會了“疲於奔命”的滋味。

這頓飯剛吃完他就趕緊回家了,要知道以前每次見面他都非拉着我喝酒聊到半夜還意猶未盡。

周圍的朋友們都在感慨,一旦成了家,養了娃,即使還在一個城市的朋友,見一次面都變得更難了。

不少中產的家庭結構,正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於是教育、養老、醫療,這些資源有限,又需要更多資金和精力投入的問題,也都成了焦慮的重點來源。有的事兒,錢能解決,有的事兒,卻必須親力親爲。

2、我們究竟該如何走出焦慮困境?

自己這兩年的轉型和發展,昨晚奇葩說的幾位辯手分享了他們的想法,我覺得有一些共同的幾個點,可以分享。

一、順勢而爲

順勢而爲這幾個字,顯得特別職場厚黑學,甚至帶着一絲絲功利主義,以前瞧不上,現在覺得特別對。

努力永遠幹不過趨勢,甚至可以說在趨勢面前,一個人的成功,和努力的關係其實不大。

馬薇薇說他們這幫打辯論的,默默無聞這些年,感謝黨的政策,感謝奇葩說這個節目,也沒想到怎麼就突然紅了。

這跟長年積澱有關,更因爲這個時代。

“人的成長就像花開,一定要注意季節。”

二、不要努力的去挑好一幅好牌,而應該嘗試打好手裏的每一張牌

我們現在的選擇,往前推十年,都是非常荒誕的。她當時分享了黃執中當年爲了打喜歡的辯論,一直在上大學,比別人多上了好幾年。一心專注在這個自己喜歡又舒服的領域。

其實,最重要的,是感謝自己沒有放棄。

未來的時候,我相信能把一個行業做到極致專業的人,最能衝出來。因爲這個時代需要稀缺資源。

三、一定要讓自己的觀念增值

爲什麼有些人抓住了機會,有些人看到了機會在身邊也不去抓取,除了運氣外,很多人是輸在自己的觀念和認知上。

你看不到新的觀點;你即使看到了,也會被整合成傳統舊的觀點。

“就像所有人畫一瓶礦泉水,一定是底在下,頭在上,而那個能把礦泉水的頭朝外的人,會與衆不同。”

觀念不同纔是核心,其它都是風格之爭,沒有太大意義。

我相信這個動盪的時代,每個人都有屬於TA的人生機會,但是能不能抓住,看每個人的命運和本事,就像智聯招聘的CEO郭盛昨晚在會場上講的——

“你活在這世界上不是在定義標籤,不要被外界的東西所捆綁,而是找到自己的軌道,追求自己的長遠價值。中國社會站在十字路口,你可以成爲貴族,也可以成爲平民,這條路是你自己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