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創業故事 > 當逃避現實成爲習慣,我們的出路在哪裏?

當逃避現實成爲習慣,我們的出路在哪裏?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當逃避現實成爲習慣,我們的出路在哪裏?

要說國人的一大特點,就是喜歡逃避現實,而不敢面向現實去想辦法,解決遇到的難題。在一定意義可以說,中國的歷史就是逃避現實的歷史。有戰亂——逃。有瘟疫——逃。有饑荒——逃。有麻煩——逃。上學難——逃。就業難——逃。環境污染——逃。北方有難,則南逃,南方有難,則北逃。八國聯軍打進來了——逃。日本打進來還是——逃。中國怎是一個“逃”字了得。聽中國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沒辦法,我們沒辦法,算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國人爲什麼喜歡逃避現實?

其實,千年裏最大的逃避,就是中國儒家文化設想的大同世界,那是中國人最理想的逃避去處。在哪裏呢?在五千多年之前的堯、舜、禹時代,或者夏、商、周的“三代”,孔子對這個三代作了十分美好的描繪。他說:“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論語·衛靈公》)一切好的東西都是過去的。他憑空想出舜時代治理得如何如何好,那時的社會又是怎樣怎樣美好。孔子說:“無爲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爲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對於最美好社會的描述是這樣的:“顏淵問爲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論語·衛靈公》)

就是說曆法要夏朝的,車馬要殷朝的,服裝要周朝的,音樂要古代的韶樂,其他流行音樂,如鄭國的音樂只是淫聲浪語,要禁絕,那些能言善辯的人要疏遠,因爲太危險。

既然越是古代越好,越是現實的越壞,當然,孔子發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這樣的感嘆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孔子還說過:“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這段話令人十分不解。如果一個人真的“篤信好愛,守死善道”,那他應該留下來,想辦法解決眼下的危局纔是,可是孔子所謂的“守死善道”卻只是“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危險的地方不要去,動亂的國家不要居住。天下太平的時候,就出現弄個官,天下不太平的時候,就隱居躲藏起來。這種聖人之言毒害中國人二千多年,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遇事逃避的民族心理與人格特徵。在人際關係上也是如此逃避着。

比如,寒山問曰:“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這就是中國人特別欣賞的學會逃避的智慧。

中國人遇事動輒喜歡逃避現實,是因爲中國有這樣的逃避現實的文化,而且逃亡的方向是古代,越古越好。這真是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死結,因爲,宇宙法則,人類社會,時光無法倒流。更要命的是,古代因時代久遠,究竟怎樣完全任憑人們去想像。只要在現實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把過去設想得越來越完美。把過去設想得越完美,對現實就越不滿意。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是通過對比鄰居,對比他國,感受到自己的不足,那麼還可以參照他們的標準,對自己作出改進,而且還可以通過實地參觀,考察與訪問,取得學習的經驗,從而對現實作出改進,比如日本人的明治維新就是這樣,一旦認定自己遠不如歐美國家,就由政府派出年輕的精英去實地考察。可是,如果認定越是古代的,就是越是完好的,那麼,怎麼能夠完成時空穿越,跑到堯、舜、禹時代,跑到夏、商、周時代去參觀、訪問、考察學習?

這種慾求不滿,導致孔子在生在世的時候,就一直生活在抱怨之中。他對現實不滿意,就說:“道不行,乘浮桴於海”。開了中國人逃避現實的先河。中國人在二千多年時間裏,一直喜歡抱怨,是典型的怨毒文化。從“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再到“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一直是牢騷滿腹,卻又無可奈何。因爲,解決問題的辦法在遠古,可是時光無法倒流,所以,中國人數千年來,就只有這樣一直抱怨下去。

孔子自己的一生抱怨無數,卻一直沒有想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來。當別人說現實不好,應該怎樣辦的時候,他開出的藥方就是三代之好,周公之美。可是連周公都離孔子時代500多年了,那時沒有留下什麼文字,更不可能有今天的影像資料,究竟周公怎樣怎樣好,完全任憑孔子去想像,去打扮。今天還有多少儒生在做孔子式的讓時光倒流的怨婦工作?他們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把一個遠古的中國打扮得美妙無比,以古毀今,整天抱怨着,卻面對現實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