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視頻直播行業分析:給產業革新帶來了什麼改變和機遇?

視頻直播行業分析:給產業革新帶來了什麼改變和機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視頻直播行業分析:給產業革新帶來了什麼改變和機遇?

短視頻+直播這把火,燒出了什麼產業機會?

作者:張笑容專欄

摘自:百度百家

2016年五六月間,直播全面開花,挾網紅、名人、明星、農民之勢,在內地掀起了全行業直播的輿論狂瀾,好似一場山火即將席捲大江南北點燃無數城市鄉村。火火火火火。直播這把火,給產業帶來了什麼改變和機遇?

一、從個人隱私可視化說起

首先,網上出現了一個隱私可視化的現象。早期,個人用戶呈現在網上的形象,僅限於一個匿名ID和頭像,你的隱私,跟ID之間的關係甚少;後來,變成了朋友圈裏大量好玩的自拍相片,於是主打美化照片功能的美圖秀秀等各類app開始流行,你的隱私不再是隱私開始變成一種“赤裸裸”的展示 ;今天,短視頻和直播的出現,結合實名制深度執行的成果,個人形象不光跟個人真實的身份資料嚴格的綁定在一起,還加上了許多生動的視頻,於是,你能蒐集到的某人形象的資料,越來越豐富,甚至於未來有一天,互聯網可能會比人類更熟悉人類。

其次,隱私可視化加強了個人影響力。用戶越來越不滿足短視頻的時長限制,要求更長時間的形象展示。比如美拍在上線之初主打10秒短視頻,半年後變成 60秒,後來又變成了 5分鐘,今年 1月,乾脆上線美拍直播,不限時長。短視頻和直播技術相結合,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個人化的IP,這些IP,加強了個人影響力,形成了價值。

再次,道具和打賞正在促進價值變現。從價值變現來看,一個平臺不光要能夠促成內容的生產和消費,還要能夠促成市場交易。

這裏有兩層意思,第一,產生變現的工具。比如,美拍5.0版本中不僅有直播道具,還首創了短視頻道具,發佈短視頻也可以獲取收入。第二,促成市場交易。目前的交易主要表現爲觀衆對主播打賞,我覺得未來還可以增加觀衆之間的道具交易,甚至是打賞。當然,我覺得還可能有更刺激的交易形式---讓主播給粉絲打賞,你想想分答的火爆效果吧。

價值變現是否可行,要看平臺是否具備規模效應。據6月14日美拍兩週年生日會披露數據,美拍直播自今年1 月上線以來,短短半年間,累計直播數已達 952萬場,累計觀衆數5.7億。在這樣的數字面前,傳統電視臺的優勢蕩然無存,只有送出膝蓋。

然而,無論是場次也好觀衆數也罷,這些數字還不足以體現直播平臺的價值,真正體現平臺價值的,應該是梅特卡夫原則。我們不妨換個視角,不把這些用戶僅僅當成觀衆,而視爲網絡節點,那麼就會發現,梅特卡夫原則將發生作用,平臺的價值將會出現裂變,再進一步地,裂變後的內容平臺上將會形成生態體系。從平臺到生態,是一次質變。生態體系的價值就不用多說了吧?直播平臺全面超越電視,主要原因也在於此。

因此,我認爲,直播平臺未來的出路應該是大力發展網絡節點,構建內容生態體系。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展望一下未來,不難理解直播類平臺的三大升級:第一,生產升級。內容生產者從草根主體升級爲職業主體和專業主體,即從UGC走向OGC。要讓平臺上出現羅胖式的專業族、鞏俐式參與直播代言族、雷軍式直播自己公司的發佈會族。第二,消費升級。平臺方需推出更多新工具支持消費,除了直播,自拍圖片和短視頻等主要工具,還需要有道具、支付和虛擬物品交易工具,這些是價值實現的必備要素。第三,範圍升級。內容專業化是必走之路,即從綜合化的UGC走向專業化的PGC。大雜燴是初級階段,很快就會被專業化代替。現在以文化娛樂、電商平臺領域爲主,很快,新聞直播、教育直播和技能直播也會隨之茁壯發展起來。

在這三個升級的作用下,我彷彿看見了一個場景,數據出現幾何級的爆發,對於互聯網的需求,忽然就被撐大了。

二、未來,由技術決定還是需求決定?

我們都想看看未來是怎樣的場面。決定未來的因素是什麼?

很多人會持需求決定論。其實,用戶需求只是一個次要因素,背後的決定性力量,還不如說網絡技術更貼切些。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歷史,2013年,短視頻元年。1月,Twitter推出了一款叫Vine的新玩意,可以發佈6秒以內的短視頻,Facebook、Snapchat和Cinemagram等平臺立即大舉跟進。於是短視頻火了。國內的短視頻,2013年下半年,才陸續上線,雖說當時獲得了不少眼球,但不得不說,整體火爆程度比國外差了那麼一點點。這是爲什麼?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網絡帶寬限制。

2008年金融危機後,寬帶戰略已成爲各國互聯網發展的重點。全球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推出了國家寬帶戰略,數千億美元的政府資金投入高速光纖寬帶網絡。相形之下,我國的網絡建設卻缺乏頂層設計,寬帶戰略一直停留在會議和文件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急劇拉大。

直至2013年,中國移動互聯網還處於 3G時代,而美國進入4G時代都已經三年了 ,比人家整整差了一個時代 。當時美國的 4G網絡發展可以說已經到了一個巔峯,不僅有 4大4G 運營商Verizon、 AT&T、T-Mobile 和Sprint,而且四大運營商的 4G信號幾乎覆蓋了美國人口的 97%,而4G 用戶數量也十分可觀,因爲美國在售的熱銷智能手機 7成以上支持4G 。

而2013年的中國是什麼情況呢?國內正在揮汗如雨的發展3G網絡,忽然聽到一家巨頭大力推廣"光纖概念"的1Gbps超高速網絡,而且賊便宜,只要70美元/月,於是懵逼了。要知道,該項目在2010年開始啓動時,許多電信專家還嗤之以鼻,因爲它提出了超越當時美國平均網速 200倍的目標,這簡直天方夜譚嘛。

不料,超高速網絡獲得了巨大成功,還開始向非洲、東南亞等地輻射。全球4G網絡建設隨之陡然升溫。

我們應該感謝這家公司,它的名字叫谷歌 ,因爲超高速互聯網的提出,大大刺激了中國4G的發展。

爲趕上這波浪潮,中國移動互聯網大船駛出3G的航線,掉頭建設4G。2013年 8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強力要求提升 3G網絡覆蓋和服務質量,要求年內發放 4G牌照。同年12月4日,工信部宣佈向三大運營商發佈4G牌照,中國的4G網絡纔開始啓動。

你看,如果沒有超高速網絡和4G技術,就算用戶需求再大,我們至今可能還生活在3G的山洞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