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柴靜《看見》讀後感:讓人們對明天有信心

柴靜《看見》讀後感:讓人們對明天有信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6W 次

2015年春節過後,網絡上被推倒風口浪尖的人物非柴靜莫屬,柴靜的霧霾調查視頻《穹頂之下》,在兩會前在網絡上掀起了一撥對環境保護的討論熱潮。

柴靜《看見》讀後感:讓人們對明天有信心

拋開柴靜的霧霾話題,回過頭重溫柴靜的書《看見》

《看見》是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

分享兩篇柴靜《看見》的讀後感

柴靜《看見》讀後感(一)

“我渴望呆在最寂靜的角落裏,被最熱烈的聲音包圍。”——來自柴靜的日記。

這個時代盛產“名人”,特別是和媒體沾邊的,有人說把一頭豬放在CCTV演播室裏也會出名。這話雖然有褒獎CCTV之嫌,但也不算很誇張。

初聞柴靜出書是去年冬天的事了,當時自己沒有太大的感覺,“哦,柴靜也出書了”,心想。那時也不知道她早先出過一本書。反正名人都出書嗎,白雲都出了,柴靜差啥呢。

後來看了她的新書發佈會,決定入手。白巖鬆說,人們懷念的世界未必都是美好的,人們號稱最幸福的歲月其實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過回憶起來非常美好罷了,你經歷的時候或許覺得很慢很難甚至很痛很苦,但經歷過再回首的時候往往卻非常懷念。十年的心路,願意並能夠呈現出來就值得一看,尤其還是柴靜,勇敢、務實而又頗具文藝範的這種作者,我們喜歡。

噹噹下單後很快就收到了書,看到封面立即想起了某網友的“批評”:“不帶這樣的,只PS柴靜的臉,任由大爺們一個個跟陳忠實似的”。呵呵,權當是花絮了,其實我倒覺得封面照片蠻親切。估計柴靜也是有所考慮,所以在新書發佈會上還特地說明了關於封面的設計思考。《看見》有405頁,挺厚的,乍一看覺得還是對得起它的價錢。裝幀樸素,沒有一上來好幾個大彩頁,沒有衆多大牛的聯袂推薦,讓人感覺很踏實。書脊上的“理想國”三個字像天邊的彩虹。

@舒淺淺 同學先行閱覽,春節之後輪到了我,從黑龍江迴天津的火車上開始,當然,我是平常心讀柴靜,沒有刻意崇拜,也不帶有“柴靜只是徐靜蕾和朱軍的合體”之類的偏見。我平時讀書是很慢的,這次還是很慢,但也有不同,因爲書中的內容,偶爾會呼吸困難、甚至心痛唏噓,打開這本書,你就不禁跟着她的文字,在那些人羣與往事裏穿行,看見……

初見陳虻,比“你對成名有心理準備嗎”這樣幼稚的問題更幼稚的是柴靜那份幼稚的心高氣傲。

進入央視,潰敗緊跟着潰敗,但或許潰敗就是蛻變的軀殼,就像她書中後來的數次蛻變,沒完但總有益。

非典,在我們還在大學裏因爲不能出校門玩而抱怨的時候,柴靜和她的團隊出生入死奮戰在阻擊非典的第一線。那次是她生命的一次大開闔,原來溫暖窄小的自我,瞬時被生命拉開了無限的可能。

山西,山西。故鄉情節是每個遊子最深切的感情,然而這裏文字的沉重讓我感到悲傷,悲傷於那樣深深的戀下,眼看失去的無能爲力。當然,這段故事也同樣貫穿於着柴靜與奶奶的那段溫暖記憶。

盧安克,無能的力量,一切成熟的邏輯被推翻,重建,又被消滅,反思。

當人們全在咒罵藥家鑫和虐貓女的時候,柴靜給我們講述了兩個怎樣由於不同悲劇造成的悲劇。“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而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看見、面對那苦難與原罪的種子,甚至是惡開出的花。這些,普遍存在於我們這些“善良”人的心裏。

陳虻,以及老範、老郝,這些亦師亦友的夥伴,與他們的感情猶如血肉已經伴隨生命而結合在了一起,走過人生最難忘的日子、最精彩的路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向陌生的人傳遞這些成長的記憶,是一種功德。這裏面有痛,有淚,有苦難,有微小的歡樂雜陣其中,這一切,構成繁複生命的每一面,有待我們去遭遇,看見。

《看見》是記載柴靜個人的心路歷程的白皮書,是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備忘錄,想怎麼定義,因人而異吧。但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爲什麼它會這麼受歡迎,我想,大概是因爲柴靜不斷拾取令人感動的過去,令人心碎的回憶,更難爲珍貴的是那觸及靈魂的思考,在這物慾橫流、犬牙交錯的時代,讓人們體會到人性的感受和生命的感悟,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原始而迫切的需求所在。

“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相逢。”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多有禪意!

也很喜歡書中的另一句話:“很多事情,是因爲有人相信,纔會存在”。

想起王箏的那首歌,《我們都是好孩子》,“我們都是好孩子,異想天開的孩子,相信愛可以永遠愛……”。

相信吧,因爲生命本身就是一場夢的旅行。

相信吧,因爲很多東西唯有你相信,纔會擁有。

就象陳錫文發給柴靜的短信裏說:“我們做的事情,都是爲了讓人們繼續對明天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