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拯救亞當·斯密》讀後感:幸福來自於心靈的平靜

《拯救亞當·斯密》讀後感:幸福來自於心靈的平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W 次

《拯救亞當·斯密》讀後感:幸福來自於心靈的平靜

幸福來自於心靈的平靜

——《拯救亞當·斯密》讀後感

作者:何帆

亞當·斯密被稱作“經濟學之父”。經濟學家把斯密當作他們的偶像,如果說經濟學家是天主教牧師的話,斯密的思想就是他們的馬可福音。然而,斯密的在天之靈卻對這種膜拜越來越不耐煩,他感覺到自己的思想被後來的經濟學家們誤解,並一代一代地讓這種誤解謬種流傳。這真是“大多數虔信者使我們對虔誠感到厭惡”。最後老人家坐不住了,他決定親自出馬,重新解釋自己的思想。於是,斯密通過靈魂附體,附身到一個弗吉尼亞的移民老工人身上,重返人間。當他剛剛出現在伯恩斯——一個快要畢業的經濟學博士面前時,伯恩斯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一定是個瘋子或騙局。然而,伯恩斯隨後跟隨斯密經歷了一段令人心跳的冒險,期間有兇殺,有愛情,甚至還目睹了斯密、休謨、盧梭、伏爾泰等一羣名人集體復活,坐在一起打牌。這就是喬納森·懷特所寫的《拯救亞當·斯密》一書的故事情節。

斯密究竟爲什麼感到自己的思想被人們誤解了?這要從他最有名的“看不見的手”說起。斯密指出,在一定的條件下,每個人追求自己的私利,反而會帶來社會公共利益的提高。他舉的例子是,屠夫、釀酒師和麪包師供應我們每天的吃喝,並不是出於對我們的善舉,而是因爲他們要從買賣中得到自己的利益。然而,真理再往前走一步就是謬誤,後來的人們開始對斯密的觀點庸俗化,借斯密之口宣揚貪婪是有益的,自私的行爲反而對社會有益。這正是斯密最不能容忍的。

在斯密看來,有了燈芯,有了蠟,但沒有氧氣,蠟燭還是不能燃燒。市場經濟也一樣,離開了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秩序,市場經濟只能夠帶來墮落和失敗。斯密談到,“大多數成員貧窮悲慘的社會不是一個快樂幸福的社會”。如何才能建立一個讓大家都珍惜的社會秩序?斯密特別指出,同情是道德行爲的基礎。他在《道德情操論》中說道,“無論人們會認爲某人怎樣自私,在這個人的本性中仍然會有一些原則使他們關心別人的命運,並分享到他們的幸福,儘管除了爲他們的幸福而感到喜悅之外,他不會有其他收穫”。這樣的一種同情心源於人的本性,但是如何將其發揚光大,需要人們不斷地培養。

舉一個類似麪包師的例子來講,在北京,有很多外地人早上賣早餐給我們吃,當然,他們賣早餐不是出於對我們的無微不至的關心,他們需要賣早餐來自己養家餬口。但是,我們從報紙上常常會看到小販往油鍋裏放洗衣粉炸油條等報道,爲什麼這隻看不見的手會變得這樣骯髒呢?經濟學家對此的本能反應是,要麼說競爭不夠充分,等到市場經濟足夠成熟就會解決所有的問題,要麼說市場出現了失靈,政府要加強管制,應該制定更多的法律,派出更多的質量檢查員。但是,我曾經在王小波的一篇隨筆中讀到,他說如果你到了這些外地人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就會發現他們缺少起碼的生存的尊嚴,在城市裏也處處受到白眼和欺凌,既然別人從不把他們當作平等的人對待,他們爲什麼要尊重別人呢?因此,我們必須尊重和同情別人,才能喚醒他們對於自己的尊重和讚賞,然後,他們纔會真正地回過頭來尊重我們。

看來,在我們的社會中的確缺少了一些東西。書中也說到,經濟自由沒有道德是無法生存下去的。怎樣找到這樣的社會道德,按照斯密的看法,我們並不是要用一套利他主義的原則替代市場經濟,讓人人都當活雷鋒,而是要找到一套和市場經濟相得益彰的倫理。

在他看來,對於個人來說,美德在於謹慎和剋制,因爲人們在尋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會逐漸認識到,剋制纔是最優的方式。極端的自私自利反而會招致別人的反對,最後被淘汰出局。拉羅什福科爵士就曾經說過,過分精明是缺乏智慧的表現。斯密說:“在追求財富、名譽的賽跑中,他可以緊繃每一根神經、每一塊肌肉,竭盡全力地跑在對手的前面。但是如果他要擠掉或擊垮他的對手時,觀衆就不會再遷就他。這違反了公平競爭的原則,是他們所不允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