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史記讀書筆記

史記讀書筆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史記讀書筆記(一)

史記讀書筆記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

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有着鮮明的個性。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讓讀者讀起來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我的心情也在爲之而改變。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把我帶到了那個遙遠的時代。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

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爲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史記讀書筆記(二)

對於《史記》,魯迅曾讚譽“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作爲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的《史記》爲何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在暑期讀完“史記二十篇”後,我找到了答案。

首先看這二十篇文章的題目,很容易就發現題目是由人名與“本紀”或“世家”或“列傳”組成。其實上述的“本紀”“世家”“列傳”,還有“表”“書”都是體例,表示不同類型的文章。如此一來,通過題目,我們就能大概瞭解文章的內容。例如:《商君列傳》,“列傳”是記述帝王諸侯以外的人的生平事蹟,所以這篇文章是關於商鞅的生平的。能在閱讀文章前把握文章的大方向,對我們閱讀《史記》猶有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從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中悟出道理。

閱讀《史記》,就彷彿進行一次時空的穿梭,回到幾千年前體驗一趟歷史之旅。司馬遷用豐富多樣的語言,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形象鮮明的歷史人物。同時,司馬遷也是不偏不倚的。正所謂“人無完人”,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帝皇將相也好、千古英雄也罷,都有其獨特的優點和不可避免的缺點。例如,西楚霸王項羽,雖然他目光短淺、心胸狹窄,最後落得“四面楚歌”的下場,但司馬遷也注意到他所擁有的不可多得的軍事才能。作者的筆墨恰到好處,在敘述歷史事件時也保持着一份難能可貴的理智,沒有因融入個人情感而添油加醋。很多着名的歷史事件於我的眼前再現,牽動着我的思緒與情感,或因一絲失誤而唏噓感嘆,又或因取得成功而興奮不已。正是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每一位人物客觀的描述,對每一件歷史事件詳盡的記載,使得包括我在內的廣大讀者在閱讀《史記》時,能得到更加深刻的感受:學習人物的優點,領略成功的祕訣;也要以過去的失敗爲鑑,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正所謂“讀史使人明智”,閱讀完這《史記》二十篇後,我彷彿與古人進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交流,確實是受益匪淺啊。

爲了能向世人呈現《史記》這部千古名作,作者司馬遷付出的心血,除了他自己,我們都不得而知。據說《史記》的內容有一半是司馬遷在獄中編寫完成的。我能想象監獄中的環境十分艱辛,而他所受的刑罰也肯定不輕,但回頭看看紙上的文字,條理清晰、詳略得當,還有許多名句、四字詞今人仍在沿用。若不是事先知道,誰又能想到這如此大的反差是真實存在的呢?頓時,我對司馬遷肅然起敬,對他的心血結晶――《史記》用了另一番感受:不僅是一部歷史鉅作,也是一部不知融聚多少血汗的典籍。

《史記》的語言、內容、立意都是其成就所在。但我相信,其成就絕不僅限於此,也許我們每讀一次,又會發現《史記》的另一過人之處,抑或是得到另一感悟。


  史記讀書筆記(三)

《史記》是中國紀傳體通史的開山之作,魯迅曾對《史記》感嘆不已,稱其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是司馬遷一生的創作結晶。集中着述,花了15年左右,如果把資料的準備工作算在內,全部時間要超過20年。《史記》記錄的歷史,是從傳說中的皇帝開始,到漢武大帝太初年間爲止,大約3000年。其體例爲紀傳體,多以人物或家族爲單位展開,故事性很強,文筆出衆,是後代傳記文學的先驅和樣板,影響至深至遠。

這樣優秀的史學着作、文學作品,其孕育和創作的過程也非同一般。據史學記載,司馬遷從小聰穎過人,“年十歲則誦古文”。父親是漢武帝的史官,因此,司馬遷很早就受到了紮實的史學訓練。長大之後,遵從父親遺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走遍了大江南北,獲益良多。

38歲的時候,司馬遷成了漢武帝的史官。官階雖然低,但司馬遷仍然感到非常榮幸,於是謝絕了賓朋交往,拋開了自己的家業,全身心投入到史學專着上,以求建功立業,爲君主和國家造福。幾年後一件大事深深影響了司馬遷。當時匈奴經常侵略漢朝,漢朝大將李陵進軍匈奴,寡不敵衆而且沒有後援,兵盡糧絕投降了匈奴。漢武帝大怒想重罰李陵的族人,羣臣爭相附和,大說李陵的罪過。只有司馬遷爲李陵辯護,說李陵爲人正直,其叛逃事出有因,希望皇上能夠寬恕。但漢武帝不爲所動而且遷怒於司馬遷,司馬遷爲此受牽連被處以“腐刑”。司馬遷悲憤至極,曾經想自殺雪恥。但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他還是決定堅強的活下去,決心要“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於是他歷經艱辛完成了《史記》一書,希望能夠“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讀完《史記》,合卷之後覺得收益良多。主要體會有以下三點。

一是欽佩司馬遷敢於說真話。在當其他同僚爲迎合漢武帝的情緒大加貶損李陵時,身爲一個小小的史官,位微人輕,面對因李陵的叛逃而憤恨不已的漢武帝敢於直面呈理,這需要巨大的勇氣。敢於堅持自己的想法,不受其他人的影響,沒有一絲爲己的私心,冒着觸怒掌握生殺大權的皇帝爲別人爭取合理的判處。以現在很多人的眼光看,司馬遷的確很傻、情商太低,在不適當的場合做了最不適當的事。但是,我認爲一個人一生能堅持自己的想法是難能可貴的。說真話、幹實事、做真人九個字說起來簡單,捫心自問,是不是每個人能夠真的做到呢?說真話,幹實事,做真人,是做人的起碼要求,更是我們這個時代當前所迫切需要的,也是實現胡錦濤總書記“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但往往有些人抱着“事不關己”、“明哲保身”的處世原則,做“違心”的事,結果損人不利己。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需要僞裝,不需要戴着假面具,不需要做“僞君子”。做一個真真正正、實實在在的好人,纔是人之本。

二是敬仰司馬遷的執着。在漢代,腐刑是羞辱之刑,受腐刑之人通常會受到社會的鄙視和嘲笑,是可恥的。司馬遷自己也以“刑餘之廢人”自稱。但是司馬遷並沒有因此而頹廢,沒有因爲受到腐刑而被徹底擊倒。儘管剛開始時委屈、憤懣、恥辱,甚至一度想自殺,但是最終還是痛定思痛,將自己的一生投入到自己終生熱愛的事業當中去。沒有把受過腐刑當成甩不掉的思想包袱,反而激勵了自己“舍小義,雪大恥”的決心,最終通過《史記》這部鉅作執着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甚至漢武帝在看了《史記》之後也爲司馬遷所感動,特別是在漢武帝晚年,經過“巫蠱之亂”之後,他對以前的所作所爲進行了長時間的反思,最終向司馬遷委婉表示了李陵當年之事確實有可恕之處,實際上是對司馬遷間接地道歉。從某種程度來講,司馬遷最終取得了勝利。當今社會,執着實際上也是做事的根本。從小方面講,我們從事的水利事業需要執着才能完成各項艱鉅的科研任務,才能真正做出成績;從大方面講,在以胡錦濤同志爲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奮力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更需要數代人的執着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三是《史記》中“以人爲本”思想。在思想上,司馬遷因爲自身的經歷,對“人”的思考要超過當時那個年代,真正做到了“以人爲本”思考問題,這在當時是很罕見的。《史記》突出了以人爲中心的史學模式。它選取人物的原則是以人體現的價值爲本,不以成敗論英雄,不隨世俗論是非,充分肯定人物的歷史作用,表彰個人奮發有爲的精神。這充分體現了司馬遷以人爲本的思想理念,弘揚了中華民族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當前我們社會也提倡“以人爲本”,但是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說,我們堅持以人爲本,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爲目標,從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羣衆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因此《史記》的“以人爲本”是以單個人爲本,是小爲本,而胡總書記提的“以人爲本”是以廣大的人民羣衆爲本,是大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