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餘秋雨:真正有了文化,就不會再“扮演文化”

餘秋雨:真正有了文化,就不會再“扮演文化”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餘秋雨:真正有了文化,就不會再“扮演文化”

摘自餘秋雨《何謂文化》裏講述的兩個故事和感悟:真正有了文化,就不會再“扮演文化”

真正有了文化,就不會再“扮演文化”。這個道理,一聽就明白。

這真像,真正的功夫高手不會一邊走路一邊表演拳腳。因此,我們或許可以憑着是否扮演,來猜測真假和深淺。

我想起了兩件小事。

很多年前,我還在任職的時候,曾經組織過上海人文學科著名教授的一次聚會,《英漢大辭典》主編、復旦大學外文系的陸谷孫教授也應邀前來。很多教授看到他 來了就紛紛圍上去,其中好幾個對他說話時都夾着英語。但他,從頭至尾沒說一個英語詞。因爲在他看來,那次聚會,從內容到人員,都沒有講英語的理由。而他, 更沒有理由要表演英語。

還有一次,東北某地聘請我和當時還健在的汪曾祺先生擔任文化顧問。聘請儀式上的發言者也許考慮到我們兩人都寫散文,便 美詞滔滔。汪曾祺先生顯然有點受不住了,便邊聽邊輕聲地把那些話“翻譯”成平常口語,像一個語文老師在當場改錯。他的年齡,使他有資格這麼做。發言者說: “今天麗日高照,惠風和暢”,汪先生立即說:“請改成今天天氣不錯”;發言者說:“在場莘莘學子,一代俊彥”,汪先生立即說:“請改成在場學生們也挺好”。

這就構成了一種幽默效果,現場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發言人不僅沒有生氣,而且以自嘲的口氣感謝汪先生,說:“您老人家已經在做文化顧問了。”

一聽就知道,汪曾祺先生和那位發言者,誰更有文化。那位可愛的發言者唯一的毛病,是在“扮演散文”。

因此,我一再告誡學生,擁有文化的第一證明,是不再扮演文化。

按照這個標準,我們可以省察四周了。

一個真正擁有文化的人,不會扮演“當代名士”。他不會寫着半通不通的民國文言,踱着不疾不徐的遺老方步,數着百年文壇的散落殘屑,翻着筆跡草率的誰家信箋,又矜持地抖一下寬袖。

他也不會扮演“歷史脊樑”。不會用嫉妒來冒充正義,用誹謗來展示勇敢,用瘋話來顯露風骨,順便再從電視劇中學一點憂鬱的眼神,慈祥的笑容。

他也不會扮演“文壇要人”。總是遲到,總是早退,總在抱怨,“部長又打來電話,近期有五個論壇……”,邊嘆氣邊搖頭,像是實在受盡了折磨。

我曾從一個文藝刊物上抄錄過這樣一段論文:“Writing is a system of signs,一點不錯,巴爾特消解了索緒爾的符號理論,認爲作品是單數,文本是複數,但那文本也是一種元語言(metelanguage),福柯則認爲不 必復現創造主體的榮耀,寧肯歸於薄暮時分的荒涼……”

很多朋友認爲,這種論文太艱深,沒有考慮到廣大讀者。我則要以內行的身份判定,作者完全不懂自己所寫的任何一個概念,只是在“扮演艱深”,恰恰是想吸引廣大讀者。

……

種種扮演,本該很累卻居然不累,原因是同道很多,互相觀摩。由於勢頭不小,觸目皆是,這倒也樹立了一個“反向路標”:避開它們,纔有可能找到真文化。

當然,文化中也有正常的扮演,那就是在舞臺上。擅長於舞臺藝術的人最容易識破生活中的扮演,一看便笑,輕輕拍着對方的肩,說一句:“咳,別演了,劇本太老,又在臺下。”

從事文化,從誠實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