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正能量語錄 > 修辭手法答題技巧及套路

修辭手法答題技巧及套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7K 次

導語:關於修辭手法答題技巧及套路,初高中的時候爲了鍛鍊學生的理解能力、閱讀能力以及寫作能力,一般文章都會採用修辭手法,所以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了修辭手法答題技巧及套路。下面就由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修辭手法答題技巧及套路

一、比喻

1.定義

比喻又叫打比方,即用有相似點的某些事物來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辭手法。

2.結構

比喻一般由三個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做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係的標誌性詞語)。

3.種類

根據比喻的三個部分的異同和隱顯特徵,可分爲三種。

(1)明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彷彿、猶如、宛如、像……一樣、如……一般、彷彿……似的”等聯結。

常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是、成了、變成”等聯結。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廣場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紀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岡。

此外,暗喻還有一些變體值得注意:

①修飾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修飾與被修飾、限制與被限制的形式來體現比喻關係。例如: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之間以同位復指形式表現比喻關係。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湯。

③註釋式暗喻:本體與喻體以註釋說明的形式表現比喻關係,常用破折號連接。例如:五點鐘,上工的汽笛響了。紅磚“罐頭”的蓋子——那扇鐵門一推開……

(3)借喻。不出現本體和比喻詞,直接用喻體代替本體。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獸,吃盡了我們的血肉。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連用幾個喻體共同說明一個本體。例如: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開在了屋頂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飛濺的浪花。這種叫“博喻”。

4.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爲生動;(2)化深奧爲淺顯;(3)化抽象爲具體。

5.構成比喻必須具備的條件

本體和喻體必須有相似點,且是本質不同的事物,否則,就不能構成比喻。一個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沒有“像、似、是”之類的詞語。下面幾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親。——同類事物作比較

(2)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當看到這條紅領巾,我就彷彿置身於天真爛漫的少年時代。——表想象

(4)不要帶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詞的比喻義

注意:

(1)比喻要有相同點;

(2)不是有比喻詞就是比喻句;

(3)比喻句不管什麼形式種類,喻體一定明確出現。

【真題解析】

新高考卷Ⅰ(山東卷)

三、語言文字運用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我決定步行回家,我喜歡走夜路,何況此時夜涼如冰,我越過立交橋,走進了二環路西側人行道,這條環路是北京塞車最嚴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紅塵萬丈,車流緩緩,永遠像一條黏稠的河。不知不覺,我發現已經走到了朝陽門立交橋附近。忽然想起朝陽門裏北街上有一家專賣門釘肉餅的小店——對,去吃門釘肉餅。

這是個很小的小店,南北進深不足三米,東西長頂多十幾米,七八張桌子,大概是屋子裏太熱了,只有三四張桌上有人,每個人面前都有一盤門釘肉餅,烙得焦黃,滲着油光,讓人饞涎欲滴。

“外邊坐吧,外邊有桌子, 涼快。”

看我在杯盤狼籍的幾張桌子之間猶豫,一個女孩子走過來,用手裏的筷子和盤子向門外指了指,對我建議,店門外是擺了幾張桌子,那裏肯定涼快,可是我固執地挑了一張桌於坐了下來,讓女孩子把桌子收拾乾淨,然後要了六個門釘肉餅和兩碗小來粥,牛肉餅和小米粥很快都端來了,熱氣、香味混在一起,讓我食慾大振。

往小碟子裏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後在酸和辣的合奏裏,我把餅和粥都一掃而光,又心滿,又意足。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請據此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所用比喻進行簡要分析。(4分)

題目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修辭手法。比喻是常見的修辭手法。從題目要求可以確定,答題思路先要找出比喻的地方,然後從相似性(本體和喻體之間)角度對比喻句內容進行分析。

對這一句話的理解,要結合前一句子。“我決定步行回家,我喜歡走夜路,何況此時夜涼如冰,我越過立交橋,走進了二環路西側人行道,這條環路是北京塞車最嚴重的道路之一。”

緊隨此句的是題目中的比喻句。“白天黑夜,紅塵萬丈,車流緩緩,永遠像一條黏稠的河。”這一比喻句是用以形容”北京塞車最嚴重的道路。

比喻句的本體是路,不是車;喻體是”河“。那麼”路“爲什麼像”河“呢?這二者間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細想起來,相似點還不止一處。

一是路和河的形狀相似,曲折着向前延伸;

二是路上的車流和河中的水流相似,都是流動的,不是靜態的;

三是塞車時汽車行駛緩慢,和河水雜質多而黏稠流動緩慢相似;

第三點的相似最爲重要,也是這一比喻句所要表達的核心意思——塞車的路像黏稠的河——強調路上車多行進緩慢。

綜合起來參考答案如下:

①句中把塞車的路比作黏稠的河;(回答比喻在文段中的體現)②這一比喻的相似性有:路和河的形狀相似,車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車時汽車行駛緩慢,和河水固雜質多而黏稠時流動緩慢相似。(指出比喻中的相似之處)

另附:句中的“紅塵萬丈”算不算比喻?

先要了解“紅塵”的意思。

紅塵,是一個漢語詞語,是一個常見名稱,一指人間俗世之意;二指這個世間,紛紛攘攘的世俗生活;三指鬧市的飛塵,形容繁華,也指熱鬧的地方;四指人世間。紅塵在古代時的原意是指繁華的都市。出自東漢文學家、史學家班固《西都賦》的詩句。來源於過去的土路車馬過後揚起的塵土,借喻名利之路。

這一句“白天黑夜,紅塵萬丈,車流緩緩”,句中“紅塵”意指“鬧市的繁華”。“紅塵萬丈,車流緩緩”形容的是“繁華的都市,熱鬧的街頭,擁擠的車流”。

紅塵萬丈,沒有比喻,因爲沒有喻體,也沒有相似的地方。“萬丈”只是形容繁華的區域面積之廣,一座北京城之大,何止“萬丈”?所以也用不着想到什麼誇張啦!

近來試題的考查形式:

考查形式一:修辭運用專項考查(主觀題)

【典型例目】

江蘇省蘇州八校聯盟高三年級第一次適應性檢測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於是她心中特有的生命精神和美感,叫我感覺到了。她沒有像我們都市中的大藝術家們那樣搜出枯腸去變形變態,刻意製造出各種怪頭怪臉設法“驚世駭俗”。她的藝術生命是天生的,自然的,本質的,也是不可思議的。這生命的神奇來自於她的天性。剪花娘子們不想在市場上創造價格奇蹟,更不懂得利用媒體。千古以來,一直都是把這些隨手又隨心剪出的活脫脫的形象貼在炕邊的牆壁或窯洞的牆上,自娛或娛人,沒有市場霸權制約的藝術纔是真正自由的藝術,這不就是民間藝術的魅力嗎?她們不就是真正的藝術天才嗎?然而,這些天才散佈並埋沒在大地山川之間,就像契訶夫在《草原》中所寫的那些無名的野草野花,它們天天創造着生命的奇蹟和無盡的美,卻不爲人知,一代一代,默默地生長、開放與消亡。那麼,到了農耕文明在歷史大舞臺上的演出接近尾聲時,我們只是等待着大幕垂落嗎?在我們對她們一無所知時就忘卻她們?我的車子漸漸離開這草原深處,離開這些真正默默無聞的人間天才,我心裏的決定卻愈來愈堅決:爲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畫冊,讓更多人看到她們,知道她們,一定!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請據此對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所用比喻進行簡要分析。(4分)

19. ①句中把剪紙民間藝人比作野花野草,體現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民間藝人和野草野花都是散佈並埋沒在大地山川之間,默默無聞,不爲人知;③民間藝人和野草野花都創造着生命的奇蹟和無盡的美。

【解析】本題考查修辭手法的用法。題幹中說“比喻具有相似性”,這就提示考生思考的方向,要指出“相似點”。文中的比喻句是“然而,這些天才散佈並埋沒在大地山川之間,就像契訶夫在《草原》中所寫的那些無名的野草野花”,這個比喻句的本體是“民間剪紙藝人”,喻體是“野花野草”。二者的相似點是:“它們天天創造着生命的奇蹟和無盡的美,卻不爲人知,一代一代,默默地生長、開放與消亡”,即民間藝人和野草野花都創造着生命的奇蹟和無盡的美,但是它們都散佈並埋沒在大地山川之間,默默無聞,不爲人知。

考查形式二:修辭方法辨識考查(選擇題)

【典型例目】

山東省濰坊市2021屆高三語文9月月考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一 20題。

艾草又叫家艾、艾蒿,是菊料多年生草本植物。艾草的植株有奇香,這香氣純正、濃烈、持久,能提神醒腦、祛病強身。艾草葉子的形狀,像是鋼又,不是三叉而是五叉與七叉,如同兵器,(比喻)可見艾草生來就具有了戰鬥的精神。 ① :正面是碧綠色,背面是灰白色。清風過處,葉片舞動,如旗飄揚,(比喻)變幻多姿,令人讚歎。

艾草矮者齊腰,高可及人。一株株的艾草,筆直修長,頗有一派玉樹臨風的美感。艾草的莖呈方形,細者如箸,粗者如指。(比喻)仔細端詳,莖的外表有着一條條上下貫穿的縱棱,突出而明顯。

眼觀手摸,有棱有角,極具執着的個性。(比擬中的擬人)其實,一條棱就是一條藤,用於承載體重,支撐信念。這像人的筋骨,更像混凝土中的鋼筋。(比喻)是故,艾草們堅韌挺拔,不屈不撓,堪當重任。(比擬中的擬人)艾草最宜羣植。成叢成片,纔有氣勢,方成氣候。 ② ,最好到蔓延的河灘,廣袤的野地。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艾草們自由自在地生長,強壯蓬勃,野性張揚。(比擬中的擬人)大片大片的艾草,一樣的高度,一樣的裝束,一樣的風貌。(排比)它們列隊整齊,精神振奮,充滿了勇往直前的必勝氣概,只需一聲召喚,便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抗疫戰鬥。(比擬中的擬人)

18、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3分)

A.比喻、誇張、比擬

B.比擬、比喻、排比

C.借代、對偶、排比

D.借代、比喻、誇張

答案:18、B。“具有了戰鬥的精神…極具執着的個性”等爲比擬;“像是鋼叉…如旗飄揚”等爲比喻;“一樣的高度,一樣的裝束,一樣的風貌”等爲排比。本段中沒有借代、誇張。

考查形式三:語言表達效果考查(選擇題)

【典型例目】例1.

原句:北京的雨會與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個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

改句:此時北京下的雨會把槐花打落,滿街雨水流淌,槐花芬芳。

修辭效果分析: ①原文把槐花比作雨,“下槐花雨”更有形象的美感。②原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流淌得芬芬芳芳”兼有視覺的美感和氣味的愉悅感。③原文運用了疊音詞“芬芬芳芳”,更有音韻美給人以強烈的美的感受。④“日子都流淌”,比喻化抽象爲具體,表述更爲生動形象。

【典型例目】例1.

例2.

原句:這寶貴的土地,不事稼穡的剝削階級只知道想方設法地掠奪它,把它作爲榨取勞動者血汗的工具;親自在上面播種五穀的勞動者,才真正對它懷着強烈的感情,把它看作命根子,把它當成哺育自己的母親。

改句:剝削階級只知道掠奪它用來壓榨勞動者,勞動者纔對它感情深厚。

從修辭角度找到一個得分點:

原文運用比喻修辭,更形象地寫出了勞動者對土地的感情。

運用修辭用法來增加表達效果是寫作的需要。修辭考查是重要考點,不僅語用題考查,文學類文本閱讀、古詩鑑賞也會涉及到。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排比、反覆、設問、對比、對偶、通感等。先要找準修辭手法,然後再結合句子內容分析修辭手法的具體表達效果。

二、比擬(擬人和擬物)

1.定義

把物當作人寫或把人當作物寫,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這種修辭手法叫比擬。通俗地講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種類

(1)擬人。即把人以外的物當作人來寫,賦予物人的動作或思想情感。例如:波浪一邊歌唱,一邊衝向高空去迎接雷聲。

擬人一定要有人的動作、語言、情態或心理。

但不是人出現了就是擬人句。

“那河畔的金枊,是夕陽中的新娘。”這是比喻。

紅蘋果像孩子的紅臉蛋。當然也是比喻。

(2)擬物。

修辭方式之一。把人擬作物或把甲物擬作乙物。

①把人比作物, 例句:

(1)人羣不顧一切,涌了上來。

(2)在羣衆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例句:

(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她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寬厚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裏。(《荷花澱》孫犁)

拓展:比喻與擬物的區別

所有的比喻句都有一個最明顯的標誌,喻體必須出現。

擬物中的物可以不出現。如上面的例句“涌了上來”“咆哮”“長在水裏”。

3.比擬的作用

增強生動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鳴。

4.近來試題的考查形式同比喻,這裏不重複。下同。

三、借代

1.定義

不直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而是借同它密切相關的另一事物的名稱去代替,這種修辭手法叫借代。

2.種類

(1)用事物的特徵代替。例如:①紅眼睛原知道他家裏只有一個老孃……②先生,給現錢,袁世凱,行嗎?

(2)用具體事物代替抽象事物。例如:①舉酒欲飲無管絃。②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3)全部與部分互代。例如:①孤帆遠影碧空盡。②吟罷低眉無寫處。

(4)用專名代替泛指。例如:①遷客騷人多會於此。②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5)用結果代替原因。例如:專弄文墨,爲壯士捧腹。

(6)用作者、產地等代替。例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3.借代的作用

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生動形象的效果。

4.運用借代要注意的問題

(1)必須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徵。

(2)被借代的事物(本體)在前文應有所交代,或讀者已瞭解相關背景。

四、誇張

1.定義

故意言過其實,對客觀的人、事物做擴大或縮小或超前的描述,這種修辭手法叫誇張。

2.種類

(1)擴大誇張。故意把事物說得“大、多、高、深、強”等的誇張形式。例如: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2)縮小誇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小、少、低、淺、弱”等的誇張形式。例如:烏蒙磅礴走泥丸。

(3)超前誇張。在時間上把後出現的事物提前一步的誇張形式。例如,農民們都說:“看見這樣翠綠的麥田,就嗅出白麪包子的香味來了。”

3.誇張的作用

表達鮮明的情感和態度,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

4.運用誇張要注意的問題

(1)誇張不是浮誇,必須合乎情理,不能脫離生活的基礎和依據。

(2)誇張和真實要有一定的距離。否則就分不清是在說事實還是在誇張,達不到相應的藝術效果。

(3)誇張要注意應用的場合。嚴肅的彙報、報告,科技說明文,說理文章等,不宜使用誇張。

五、對偶

1.定義

將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意義上密切相連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稱地排列,這種修辭手法叫對偶。

2.種類

(1)正對。上下句意義相似、相近、相襯的對偶形式。例如:①語彼武陵人,多事何須尋洞口;笑儂荊楚客,癡情只爲愛桃花。②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2)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例如:①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②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假設、條件、轉折等關係的對偶形式。例如:①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②身無綵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3.對偶的作用

便於吟誦和記憶;凝練概括,富於表現力;有對稱美和音韻美。

4.運用對偶要注意的問題

運用對偶,切忌離開內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對仗、整飭。內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對偶,就背離了修辭的目的。

提示:對偶很好辨識,考查意義不大。重點要記住對偶的表達效果。

六、排比

1.定義

把三個或多個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關聯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來,使內容和語勢增強,這種修辭手法叫排比。

2.種類

(1)句法成分排比,即一個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組成排比。例如:延安的歌聲,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裏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句子排比,即一個複句的各個分句構成排比。例如: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3.排比的作用

增強語勢,說理更加嚴密透徹,抒情更加鮮明。

七、反覆

1.定義

爲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複某個句子或詞語。

2.種類

(1)連續反覆(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例句:山谷迴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間隔反覆(中間有其他詞語間隔)。例句:好像失去了東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去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3.作用

主要用在詩文中,起到反覆詠歎、表達強烈情感的作用。同時使詩文的格式整齊有序、迴環起伏,充滿音韻美。

提示:注意重複和疊詞的區別。

反覆是重複某個句子或詞語。疊詞疊詞是詞和詞常常可以連起來用,以詞的形狀來判斷,有兩個要素爲組成詞的單個字是同一個字;單個字的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個字或偏旁。李清照的《聲聲慢》的開頭連用了七組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向來受到人們的賞識。徐釚《詞苑叢談》:"首句連下十四個疊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盤也。"樑紹王稱之"出奇制勝,真匪夷所思矣"。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疊詞使效果:1、韻律迴環, 富有音樂之美。2、特徵突出, 具有則強調作用。3、表達感情, 使其更加深刻。4、擬聲疊音, 彷彿身臨其境。

八、設問

1.定義

無疑而問,自問自答,以引導讀者注意和思考問題,這種修辭手法叫設問。

2.種類

(1)自問自答。例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只問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須回答)。例如: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3.運用設問要注意的問題

設問的基本特點是“無疑而問”,設問的目的在於引人注意,啓發思考。

九、反問

1.定義

爲了加強語氣,用疑問的形式表示確定的意思,這種修辭手法叫反問。

2.種類

(1)肯定式反問,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說蔣築英吧,他入黨的志願,也一定要等到死後才能由省委的追認來滿足嗎?

(2)否定式反問。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難不是一種享受?

設問與反問的區別

爲了引起別人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自問自答,叫做設問。通常情況下,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是設問的標誌。

運用設問,能引人注意,啓發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但是設問也有一種情況,句中只問不答,或提出問題,不需確定答案。

比如: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這是青年時代的毛主席在自問自答,答案不用自己說出來。能啓發自己的思考,表達自己的思想活動。其實答案不說出來比說出來好。他總不會說: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我輩同學少年也。添上這一句,是多餘的,也是敗筆。詩歌的一點意味也就在這裏。不把話說出來,讓你揣測,或語意明瞭,不用回答。

有人說“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反問。因爲它非常符合反問的一個特徵“只問不答”。但是還要考慮反問的另一個更重要的要素,反過來問,要有“反”方向的思考。如:

1.你難道不想知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句話的修辭方式嗎?

難道……嗎 +不 雙面否定表肯定

2.你怎麼可以說“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是反問呢?

怎麼……呢 是反問,否定

依據反問的最主要特質,對照“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一句中沒的反向問的意思,所以不是反問。

十、對比

1.定義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修辭手法。

2.種類

從構成的方式看,對比有兩種情形:

(1)反面對比;

(2)反物對比。

例子(1):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諸葛亮

例子(3):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例子(4):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終究不過是蒼蠅。

3. 作用

運用這種手法,有利於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徵,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

十一、引用

1.定義

引用是指在說話或寫作中引用現成的話,如詩句、格言、成語等,以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辭方法。

2.種類

引用分爲直接、間接、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這七種。比如正引就是引用者對所引用的語句持肯定的態度,用在引文與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場合。正引一般是用來印證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反引就是引用者對所引用的語句加以評判,持否定的態度,即所使用的意思與原來的意思是相反的,以達到標新立異,或起到諷刺的作用。

3.作用

可使所表達的語言簡潔凝練、生動活潑,增添感染力;對說理表情達意都很有幫助,爲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論據,增強說服力。

十二、通感

1.定義

通感又叫“移覺”,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爲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2.種類

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的相互轉換。

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如說“光亮”,也說“響亮”,彷彿視覺和聽覺相通;如“熱鬧”和“冷靜”,感覺和聽覺相通。用現代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這些都是“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爲通感。

其實古詩文中也有,比如《阿房宮賦》中的“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這就是通感。“甜”是用來形容味道的,這裏卻用形容味覺的詞來形容視覺,就是通感。

3.作用

通感技巧的運用,能突破語言的侷限,豐富表情達意的審美情趣,起到增強文采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