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成功勵志 > 《失控玩家》影評賞析

《失控玩家》影評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2W 次

篇一:

《失控玩家》影評賞析

看完電影《失控玩家》,我的腦海裏出現了尼采的一句話:每一個不曾起舞過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正如電影海報的宣傳語一樣,人生苦短,何必只做背景角色。

在遊戲世界裏,有需要賬號登錄的玩家角色,可以隨意暴打、搶劫、槍殺背景角色。Game Over之後,玩家可以一次次地登錄,按照劇本設定一次次重複,勝利了就有積分,登上排行榜,從而得到精神的滿足。

遊戲世界裏,背景角色是通過人工智能設計形成的,沒有也不需要思想,玩家開始了,他們也跟着去配合就行了。

《失控玩家》:生命只有一次,告別背景角色,躬身入己很重要

身處背景角色的自覺,就是,咖啡師習慣了永遠只做一種口味的咖啡,商店老闆放不下投降的舉手手勢,隔壁鄰居奶奶永遠都在找貓貓。

細想之下,有沒有和自己的人生某些時刻很相似。

比如,上班幾年,每天重複着相同的工作;習慣了老闆的套路,也就不再想折騰了,明知道不對,也不想去反駁了;工作一天很累了,還是想刷手機到深夜。

有時候找對象結婚,都妥協了父母的安排,相信了愛情可以慢慢培養,結果呢?

《失控玩家》:生命只有一次,告別背景角色,躬身入己很重要

《失控玩家》的背景角色銀行櫃員蓋,穿着藍襯衫,一本正經的老實人。突然,有了人的覺醒意識,一路逆向打怪,完成人生晉級。

本來蓋也是重複劇本的設定,起牀,和小金魚說早安,喝咖啡,和朋友打招呼,去銀行等待被打劫。直到偶遇米莉,他開始想改變,想走進她的世界。

就這樣,第一次,他當衆搶了劫匪的眼鏡(即玩家角色),跑出銀行去追米莉,可惜,被火車撞死了,第一次遊戲結束。

《失控玩家》:生命只有一次,告別背景角色,躬身入己很重要

米莉是玩家角色,要等到上線纔會出現在角色裏。爲了等米莉,蓋一直守在她最後消失的地方,終於在某個晚上等到並救了她。

米莉說,蓋的等級太低了(level 1),需要積攢到100以上才能帶着他一起。

愛情的力量是強大的。

遊戲世界裏,到處是暴力,你打我,我打你,你完了,我就獲得了積分。

蓋,卻,反套路。

他,崇尚和平,不喜歡打打殺殺的傷人行爲。

他選擇,救人。

《失控玩家》:生命只有一次,告別背景角色,躬身入己很重要

遊戲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一個區別,它可以無限次循環重複。

第一次,蓋連怎麼打架、躲避、使用武器都不知道,所以,他秒被KO。

第二次,第三次,......再來,再來,再來......。提前知道劇本,學着去反向救助。

蓋,唯一一個背景角色,按照自己的節奏在累積等級,分數升得特別快,引起全網在線玩家的關注,迅速躥紅成明星。後來甚至演變成,他們無心打暴力遊戲,守在電腦前,看着蓋自由生長也很有意思。

《失控玩家》:生命只有一次,告別背景角色,躬身入己很重要

有人說,你喜歡什麼,是因爲你缺什麼。

現實世界裏的玩家能夠去粉遊戲裏的蓋,何嘗不是自我意識的投射。畢竟,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現實版的“蓋”,每天都是過着相同的生活,早起,趕地鐵,上班,坐地鐵,回家。

我們都想不被別人束縛,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就像蓋一樣。

蓋,作爲一個人工智能的衍生產品,因爲愛情的觸動而完成人生的升級。

可是,現實裏的我們要怎麼辦呢?

依靠愛情嗎?

好像很難啊。

蓋的愛情,也是上天的偶然饋贈。在遇到米莉之前,他重複了N次寡淡的日子。

仔細分析下蓋的愛情,是遇到了和自己興趣愛好相同的她,和她在一起可以體驗不同的人生。他們兩個人在一起,可以相互成就對方,讓自己成爲更好的人。

《失控玩家》:生命只有一次,告別背景角色,躬身入己很重要

《送你一顆子彈》這樣寫到:

人生若有知己相伴固然妙不可言,但那可遇不可求,真的,也許既不可遇也不可求,可求的只有你自己,你要俯下身去,朝着幽暗深處的自己伸出手去。

是啊,世界上能陪伴自己最長久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得到》創始人羅振宇有一年跨年演講的主題是躬身入局,切實地把自己投入到當下的時間裏,才能不負這個時代。

借用躬身入局這四個字,如何讓自己告別背景角色,其實可以是,躬身入己。

躬身入己,需要你深入地瞭解自己,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世界上能拯救你的人,只有一個,就是你自己!

如果你因爲單身很焦慮,那麼假定你按照社會的期待完成結婚生孩子,你還想去做什麼事情。這些事情,這就是你內心的渴望,就是你的興趣點。

找到了,就不要再等待了,投入進去,去幹就行了。

蓋因爲愛情,一步步地蛻變。你可以躬身入己,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一步步地做就好了。

請記住,蓋的成功不是一次性的,是一次又一次地厚積薄發。

你想成功,是不是也應該這樣呢?

篇二:

進入到21世紀之後,距離是越來越小了。

兩者都有着一個共同的功用,那就是提供娛樂。

對於看得更認真的觀衆,玩得更深入的玩家來說,那就是從現實世界,進入到另一個世界。

《失控玩家》的票房口碑成功,再一次給了電影與遊戲兩種娛樂方式結合互動的信心。

前一次,沒記錯就是《頭號玩家》。

按照目前好萊塢的調性,那就應該就要乘勢搞一個“玩家宇宙”來了。

說來也神奇,遊戲進入電影,最先是從遊戲改編開始,曾經也氾濫過一段時期。

然而,這種看似能夠藉助遊戲粉絲驅動破圈的類型片,絕大多數都以失敗告終。

少數能夠取得票房成功,拍成系列的,口碑最多就是良好的爆米花級別,然後無一例外都是越來越差。

然後是2018年的交互式電影《黑鏡:潘達斯奈基》,被認爲是電影的另一種未來。

故事中的角色,會根據觀衆的意願做出選擇,最後得出各種不同的結局。

電影與遊戲的根本區別是,觀衆不能參與到故事中,影響角色的命運,而遊戲完全相反,玩家參與其中是核心樂趣。

交互式電影彌補了電影不能讓觀衆參與的天然“缺陷”。

遊戲改編電影之所以普遍不能被玩家接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玩家看電影的時候,找不到玩遊戲的那種體驗。

或許在不遠的未來,影院的座位上會專門爲交互式電影安裝上投票按鈕,角色的選擇根據投票結果而定。這樣肯定能增加二刷的熱情,因爲不同場次很可能會得到不同結局,遊戲的那種參與感多少就有了。

只是,無論是故事還是遊戲性,《黑鏡:潘達斯奈基》並不成熟。這種電影與遊戲的結合方式,還需要一部更具突破性的里程碑作品來帶動。

遊戲改編,交互式電影,是最容易想出來的兩種模式。

誰能想到,真正成功打破局面的,竟然是最原始的方式。

遊戲題材電影。

在《頭號玩家》之前,迪士尼動畫《無敵破壞王》就挖掘出了這種“遊戲電影”的潛力。

故事嚴格來說並不算是遊戲改編,只是借用了遊戲裏的角色。迪士尼不惜重金買下各種經典“小霸王遊戲”的版權,基於紮實的劇本,觀衆在主角破壞王的冒險歷程中,不僅收穫了快樂,而且找到了當年玩遊戲的那種感覺。

電影裏的各種遊戲技能,會喚起一代人的共同記憶。

雖然還是不能在電影裏玩,但很可能就有人看完電影后,回家就忍不住用電腦來回味一番。

能引起觀衆玩遊戲的衝動,這樣的遊戲電影其實就可以算是一種成功。

像2014年《極品飛車》,2016年《刺客信條》這種遊戲改編,是有一些遊戲經典元素和場景,卻更多是好萊塢特效爽片的感覺,很難與同步到玩遊戲的感覺。

因爲電影考慮到了一些現實邏輯因素,遊戲中的一些“技能”融入到影片中的現實,就沒那個味了。比如《極品飛車》,就無法還原遊戲裏漂移和氮氣加速的操作和設定。

事實證明,不直接改編遊戲世界觀,僅僅利用遊戲的元素和設定,套用到全新的,更成熟的劇本中,這樣的遊戲電影會更容易有奇效。

2017年《勇敢者遊戲:決戰叢林》,講述幾個小孩被捲入遊戲機當中,需要完成通關任務才能回到現實。

即便這款遊戲的原版是一種老式桌遊,並非電子遊戲,但片中每個人有三條命,並有特殊技能的設定,就很有一種玩遊戲的感覺。

而且這在中國完全沒有粉絲基礎,連1995年老版電影都鮮有人知的情況下,也能拿到4.91億人民幣的高票房,可見這種遊戲電影也無需依賴情懷。

當然有情懷是更好的。

《頭號玩家》就成爲了一場遊戲迷和電影迷,還有動漫迷的共同狂歡。

各種層出不窮的“彩蛋”換來了影院中接連不斷的尖叫聲。

尤其是高達出場的時候,直接就炸了。

電影始終與遊戲有着本質區別。

你不能指望以後的電影院會變成遊戲廳。

即便日後虛擬現實技術真的能像《頭號玩家》裏的“綠洲”那樣,也很難進入到一部電影中玩遊戲。

電影是電影。

遊戲是遊戲。

不過,電影卻能夠借用遊戲的一些特點,來製造強大的娛樂效果,以及情懷效果。

要知道,遊戲隨着電腦的發展,也是很快更新換代的。

10年前很火的遊戲,10年後就成了一種情懷。

很多玩家已經玩膩了,不想再玩,但那卻是一段美好的回憶。自己再重新下載來玩,又感覺有些乏味,即便能找到以前的同伴一起玩,整個世界也沒有以前那種氛圍了。

這時候,電影就成了一種緬懷老遊戲的好方法。

區別於《頭號玩家》,《失控玩家》借用到的遊戲元素要更“年輕”一些,大都是21世紀後的大型3D遊戲,而且整體風格更喜劇。

《頭號玩家》有着很深的遊戲哲思,斯皮爾伯格表達出了“享受遊戲”的主題,批判了當下許多遊戲玩家,特別是網遊出現之後,爲了取得勝利和虛榮心,而失去最初遊戲初衷的現象。

《失控玩家》想表達的好像有很多,比如像《俠盜獵車手》(GTA)這種比較暴力的遊戲,編劇肯定是想批評一番的,另外還有類似《楚門的世界》,人生中自我意志選擇的重要性。

最深刻的一點莫過於,通過反派想通過續集遊戲賺錢的橋段,諷刺了好萊塢的續集氾濫。《失控玩家》是一部原創電影,甚至都不用像《頭號玩家》那樣基於小說改編,這一點難能可貴。

但或許是製作中途從福斯轉移到了迪士尼的關係,風格就和之前福斯電影普遍的有所不同,至少可以想象,瑞安·雷諾茲當初是設想了很多R級臺詞的。

反正最後影片是變成了徹底的爆米花,對主題的探索淺嘗即止,轉而加強了娛樂性。誇張點說,瑞安·雷諾茲指不定就是好萊塢的下一代喜劇之王。

同樣,《失控玩家》原汁原味地還原出了各種遊戲技能,以及遊戲裏各種有趣的狀況。

比如NPC只會重複說那幾句話,以及被車撞飛的壯烈場面。

這就讓遊戲玩家找回了玩遊戲的感覺,而且,也能夠讓沒玩過遊戲的觀衆,切身體會到玩遊戲的樂趣。

誰說遊戲電影只能服務於遊戲玩家?

《失控玩家》就說,不。

當然,最令人興奮的,還是各種彩蛋。

去到迪士尼旗下的好處就是,版權實在太好弄了。

雖然說爆米花電影(除了漫威電影)劇透不劇透影響不大,但看《失控玩家》之前最好還是不要看任何評論和劇透,否則就沒有那麼驚喜了。

來自“迪士尼宇宙”的聯動,真的不亞於《頭號玩家》高達登場的一幕。

還有兩位明星的真人客串,真的是教科書式的。

不像某些電影中的客串敷衍了事。

遊戲世界千奇百怪,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頭號玩家》和《失控玩家》完全有理由開創出“玩家宇宙”,這不需要像漫威宇宙那樣做多部電影的精心規劃,反而可以專注做原創電影,推動原創電影的重生,因爲“宇宙聯動”不在於劇情,而是在於版權。

只要構想出一個虛擬遊戲,讓角色在遊戲中進行冒險,只要有版權,那麼各種本無法實現的可能性,都能實現。

你可以讓終結者T-800登場大戰機械戰警;

讓勞拉對戰波斯王子;

阿拉貢對碰阿爾薩斯,噢,有何不可?

漫威大戰DC,是的,最有可能就是在“玩家宇宙”中實現。

當然了,沒有足夠優秀的劇本,你把齊天大聖孫悟空請過來都沒用。

篇三:

每天早上,銀行職員Guy都是在同一時間睜開眼睛,然後對自己的寵物——一條小金魚道聲早安。

他穿上自己的藍色工裝,打開公寓最左邊的窗戶,強迫症似地連續三次拉動窗簾。

他出了公寓,走進一家常去的咖啡館,要一杯不加奶、兩份糖的咖啡,然後和一位坐在固定位置上的警察朋友說一聲hello。

他在一家銀行上班,每天操着程式化的語言接待着客戶,用同一套動作應付每天到來的銀行劫匪。

每天他還要和自己的黑人同事一起走出銀行,沒事人似地討論着下班後去哪裏打發時間。

這就是GUY,一位《自由城》遊戲裏的NPC(非玩家角色),他的每一天都是按照程序代碼所的設定機械運行。他甚至沒有一個正經兒的名字,GUY,在英語裏就是“那傢伙”的意思,可以指代任何人。

其實,在影片開場10分鐘的時候,我就意識到,這裏講述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故事。

我們雖然是活生生的人,但殘酷的社會規則和無盡的“內卷”壓力,讓我們每一天都活得像一個NPC。準時的鬧鐘,一成不變的早餐,乏味的工作內容,而立之年依然打着光棍,每天沿着固定的地鐵路線朝九晚五,哦不,是996甚至007。

我們曾經也有不甘,曾經也想過創業,但飽經社會毒打之後還是選擇了繼續苟着,或者從未想過踏出雷池半步,陷在舒適區裏苟到退休。

但是電影裏的GUY,與社畜們不同的是,他是一個具有自我成長能力的人工智能生命(AI)。一個看似尋常的工作日,在經歷了每天一次的“劫匪事件”之後,這位吸納了足夠的經驗值得GUY,終於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他取下了一位玩家的“墨鏡”,從NPC“進化”成了玩家,從此走進了一片嶄新的世界。

影片從頭到尾充滿了對現實的影射,巧借遊戲暗指人生。它是一部尋常的暑期爆米花電影,也是一部充滿勵志正能量的精品佳作。遊戲中與遊戲外,都上演着個人的自我突破,與不甘沉淪的鬥爭精神。

《失控玩家》的導演肖恩·利維(Shawn Levy)說:“這部電影的主題不僅僅是接受你發現的世界,而是意識到你有能力影響你自己的世界。這部電影也是關於在現實令人失望時個人的覺醒和成長,並獲得做出改變的自主權。我們需要這樣的故事。”

不得不說,這部影片選擇在當前的中國上映,是非常“應景兒”的舉動。自從去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世界陷入了空前的停滯,中國則正式進入了“覺醒時刻”,廣大的無產階級彷彿在一夜之間甦醒,開始自覺地反思過去,抨擊當下,長期的歷史唯物主義教育終於得到了現實的驗證,民粹主義擡頭,“毛選”、“資本”、“無產階級”等成爲了年度熱詞。尤其是今年8月份以來,娛樂圈持續爆雷,“大瓜”一茬接一茬,吳籤、小燕子接連竄上熱搜,其背後的緣由令羣衆們瞠目結舌,紛紛稱自己“見證歷史”。

喧囂背後,人們開始思索,爲什麼“他們”可以無法無天,爲什麼“我們”就不得不“996、007”,內捲到死呢?

這一切的背後,都是當下中國的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同國內外資本主義無序擴張之間激烈的矛盾衝突。這是一場底線與慾望之間的鬥爭,關乎身在局中的每一個人。

但是覺醒是一回事,敢不敢起來抗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在影片中,GUY能夠喚醒NPC們麻木的心靈,卻無法說服其中的一個NPC放下他的高舉的雙手。這個胖子之所以一直高舉雙手,是因爲他曾經遭遇過劫匪。用這位NPC的話說,就是“萬一在街上遇到持槍搶劫怎麼辦?”這是典型對未來、變革的恐懼,不抗爭,可以苟活,抗爭,則隨時有死亡的危險。

《失控玩家》影評:不抗爭,毋寧死

在影片中,資本家爲了掩蓋自己無恥佔有他人勞動成果的事實,不惜毀掉了NPC們賴以生存的服務器,當整座“自由城”開始崩塌毀滅的時候,NPC們倉皇逃命,唯有GUY義無反顧地衝向邊界,試圖突破“屏障”,找回“樂土”。

這是好萊塢電影一貫的個人英雄主義,GUY的破釜成舟最終獲得成功,全體NPC獲得了救贖,而那個高舉着雙手的胖子,還是繼續高舉着雙手。

在這裏,影片反諷了那些在現實生活中隨大流的庸庸之輩。他們不敢抗爭,躲在人羣后面甘當縮頭烏龜,既享受了革命成果,又不用付出任何危險。無論何時何地,這種人都會存在。現實就是如此狗血,有人犧牲,有人逃避,有人撿現成。

但是爲了更加美好的世界,總要有人站出來,振臂高呼,攪動風雲,帶領人民走出苦難深淵。

不抗爭,毋寧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