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經典語錄 > 愛的藝術語錄

愛的藝術語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7W 次

1、如果不能真正的瞭解對方,也就不可能尊重對方。

愛的藝術語錄

2、成熟的愛是在保存人的完整性、人的個性條件下的融合。

3、愛還包含着關心、責任、尊重、認識。

4、愛情是自由之子,永遠不會是控制的產物。

5、殘暴有一個較深的動機:那就是希望認識事物和生命的祕密。

6、愛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本領,而是需要通過後天習得的能力。

7、就像神學的邏輯結論是神祕主義,心理學的最終結論是愛。

8、愛情是一種個人體驗,每個人只能通過自己併爲自己得到這種體驗。

9、責任是一種完全自願的行爲,是我對另一個人的需要的反應。

10、除了給,愛的要素還有: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

11、能進行客觀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爲基礎的感情是謙恭。

12、不成熟的愛說:“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成熟的愛說:“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

13、愛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生長的積極關心。如果缺乏這種積極的關心,就沒有愛。

14、在性愛中,本是分離的兩個人成爲一體;在母愛中,本是一體的兩個人分離爲二。

15、給予暗示着使另一個人也成爲給予者,這就意味着:愛是一種產生愛的能力。

16、如果我真的愛上一個人,那麼我也一定愛所有的人,愛這個世界,愛生活。

17、最後,一個成熟的人逐步達到這一點,他是他自己的母親,也是他自己的父親。

18、愛首先不是同某一個人的關心,而更多的是一種態度,性格上的一種傾向。

19、愛一個人就是要先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報,相信自己的愛一定能喚起對方的愛。

20、愛和被愛,都需要勇氣,需要有勇氣去選擇那些可以作爲最高關注對象的價值,需要有勇氣做出決斷,把全部賭注押在這些價值上。

21、對上帝的愛與敬畏,不過是人類需求永恆的愛的心理反應,同時也是人們在現實中無力實現這種愛的一種精神幻影。

22、能否成爲一個真正愛着的母親,檢驗的標準是看她是否願意承受分離,並且在分離後繼續愛着。

23、上帝成了象徵,象徵着人類進化的早期階段就已表達了的並正在爲之奮鬥的盡善盡美,象徵着精神世界——永恆的愛、真理和正義的領域。

24、人類越是脫離原始的紐帶,就越疏遠自然世界,而尋找擺脫孤獨途徑的需要也就越是強烈。

25、不成熟的愛是,因爲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成熟的愛是,因爲我愛你,所以我需要你。

26、孤獨的焦慮,征服或被征服的願望、虛榮、傷害甚至破壞的願望都能刺激性慾,就像愛情也能刺激性慾一樣。

27、父愛的積極方面則是,由於父愛是有條件的,因此我就能夠通過做點什麼事情獲得它,我可以爲得到父愛而努力。

28、在每一種創造性勞動的過程中,勞動者和對象合二爲一,人再創造的過程中同世界一致。

29、愛的存在只有一種證明:這種關係的深度、雙方各自的生命和力量,我們藉此纔可以辨別出是否愛着。

30、愛是一種主動性的活動,而不是一種被動性的情感。它是一種“自足”。一般來說,可以用首先是一種給予而不是索取,來描述愛的特徵。

31、人們認爲愛情關係一旦出現差錯就應分道揚鑣、各奔東西的觀點,就如同無論如何即使感情完全破裂都不必解除這種關係的觀點,都一樣是錯誤的。

32、如果我愛他人,我應該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爲我希望的樣子,以便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33、母愛是天堂,它無需去獲取,也無需被報答,但母愛的消極方面則是不能被獲取,被產生,被控制,我們無法創造母愛。

34、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愛情可以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而雙方都會因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

35、非合理的信仰是指服從一種非理性權威的信仰,合理的信仰是紮根於自己思想或感情體驗的一種堅定的信念。

36、幼兒的愛遵循着這樣的原則:“我愛因爲我被愛。”成人的愛則遵循着這個原則:“我被愛因爲我愛。”

37、父愛是有條件的愛,其原則是:“我愛你因爲你實現了我的期望,因爲你盡你的義務,因爲你像我。”

38、只有愛那些對實現某種目的幫不上什麼忙的人,愛才會開始顯示出來。《舊約全書》裏,愛的中心對象是窮人、陌生人、寡婦和孤兒,甚至是民族的敵人。

39、如果你的愛作爲愛沒有引起對方對你的愛,如果你作爲愛者用自己的生命表現沒有使自己成爲被愛者,那麼你的愛就是無力的,而這種愛就是不幸。

40、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癡如醉的強烈程度當作是強烈愛情的證據,而實際上這只不過表明了這些男女先前是多麼地孤單、寂寞、無聊而已。

41、愛,本質上應是一門意志的藝術,一門決定以我全部的生命去承諾另一個人生命的藝術。

42、瞭解的層次有很多種;作爲愛的一個要素的瞭解是要洞察到事物的核心,而不是皮毛。要想達到這種瞭解程度,我只能超越自己的關注點,而完全從對方的立場出發。

43、同共生有機體相對立的是成熟的愛情,那就是在保證自己的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爲一。

44、母愛是我們來到人世的源地,她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父親則代表思想的世界,人造物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旅行和冒險的世界。

45、給予自己的生命力,給予自己的愛的能力,亦即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發對方的生命力,以自己的全身心的愛的能力去引發另一個人的愛的能力。

46、大多數人都把愛的問題看成主要是被愛的問題,而不是看成主動去愛和愛的能力的問題。於是,愛的問題就是如何能被愛,如何變得可愛。

47、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永遠也得不到滿足。

48、母愛不僅要保護孩子的生命和成長,還要給孩子逐漸灌輸對生命的熱愛:活在這個世界上是美好的,做個小男孩或小女孩是美好的,而不僅僅希望活着就是了。

49、沒有認識就不可能有尊重;沒有認識的引導,關心和責任將是盲目的;沒有關心的推動,認識也是空虛的。

50、尊重意味着能按其本來面目看待某人,能夠意識到他的獨特性。尊重意味着關心另一個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長和發展。

51、愛就是對我們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主動關心。你愛你爲之努力的東西,同樣你也爲你所愛的東西而努力。

52、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立在自己的愛的能力之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立在自己的理性和判斷力之上。

53、母愛依其真正的本性是無條件的。母親愛這新生的嬰兒只是因爲這是她的孩子,而並非因爲孩子實現了任何特定的條件,或是達到了任何特定的期望。

54、對孩子來說,一個不幸家庭的緊張和不愉快的氣氛,比公開的決裂更有害,因爲後者至少可以教育孩子,人能夠靠勇敢的決斷結束一種不可容忍的生活狀況。

55、母愛的真正本質是關心孩子的成長,也就是說,希望孩子獨立並最終與自己分離,母親必須容忍分離,而且必須希望和支持孩子的獨立與分離。

56、愛,並不是任何一個人都能輕易享受到的一種生活情趣,也不是與一個人達到的自我成熟度毫不相干的身外之物。

57、人們一方面渴望愛情,另一方面卻把其他的東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權力看得重於愛情。

58、我們可以在母愛中間發現自戀的因素。因爲她一直把孩子視爲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母親對孩子的愛和癡迷可能是對自戀的一種滿足。

59、母親的良知說:“不端行爲,甚至犯罪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失去我對你生活和幸福的希望。”父親的良知說:“你做錯了,免不了要自食其果,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要我喜歡你的話,你必須改變你的方式。”

60、在一個商業化佔統治地位以及把物質成功看得高於一切的文化中,事實上是沒有理由對下列事實保佑吃驚的態度: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心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劇本原則。

61、愛情與成熟度無關。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麼每種愛的努力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62、人們常常把“墮入”愛網時的最初體驗和“置身”於愛之中的持久狀態混淆起來。他們並不懂得,他們所產生的迷戀,那種證明他們相愛之深的彼此“發癡”的狀態,實際上可能只是證明了他們先前的孤獨程度。

63、愛某個人並不只是一種情感,同時它也是一種決定,一種判斷,一種承諾。一種情感出現了,但也可以消失。當我的行爲並不包含判斷和決定時,我怎麼能斷定這種感情將永遠持續下去呢?

64、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爲我被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爲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爲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爲我愛你。”

65、“無私的”母親的作用和自私的母親的作用並沒有什麼區別,確切地說,前者往往更糟糕,因爲母親的無私使孩子們不願去批評她。他們覺得不該讓她失望;他們所受到的教育是在德行僞裝下對生活的厭惡。

66、通過努力換回的愛往往會使人生疑。這種愛往往會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愛是因爲我使對方快樂,而不是出於我自己的意願——-歸根結底我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67、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親不體現任何一種自然淵源,卻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即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

68、講述自己的個人生活,描繪自己的希望和焦慮,展示自己幼稚、孩童般天真的一面,以及建立面對世界的共同興趣——所有這些方面可以算作克服人之孤獨的途徑。甚至表露自己的憤怒和仇恨,無所顧忌地交心也都被看作是親密。

69、責任就其真正的意義來說,是一個完全自願的行爲;責任是我對另一個生命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需要的響應。“負責任”就意味着有能力並準備對這些需求予以響應。

70、愛一個人不僅是一種強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項決定,一樁判斷,一個承諾。如果愛情僅僅是一種感情,那麼承諾相愛一輩子就沒有基礎。一種感情來了,又會離去。如果我的愛不包含判斷和決定的話,我又何以能肯定愛情的綿綿無期呢?

71、《聖經》中“愛你的鄰居就像愛你自己一樣”這句話所表達的思想,暗含着人對自身完整性和唯一性的尊重、對自己的熱愛和理解,與對另一個人的尊重、熱愛和理解是不可分割的。

72、性愛是排他的,但是它在另一個人身上愛着整個人類,愛着有生命的一切。性愛只是在性結合的意義上,在強烈地將自己只和另一個特殊的個人的融合的意義上——而不是在深深的博愛的意義上——才排除對其他人的愛。

73、只有被剝奪了全部最低限度的生存必需品的人才無法享受給予物質幫助的快樂。因此貧窮也是墮落,這並不僅僅因爲貧窮所直接導致的苦難,而是因爲它剝奪了貧窮者給予的能力和快樂。

74、自私的人,愛自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他看起來是太關心自己了,但實際上他不過是枉費心機試圖掩蓋和補償真正的自我關心的失敗。自私的人沒有能力愛其他的人,但是,他們也沒有能力愛他們自己。

75、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給予比接受更快樂,並不是因爲它是一種被剝奪,而是因爲在給予的行爲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給予的行爲中,我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財富、我的能力。

76、愛是人身上的一種積極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樊籬並使人與人結合。愛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疏離感,但同時又能使人保持個性,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在愛中會出現這樣的悖論形態:兩個生命合爲一體,又仍然保留着個人的尊嚴和個性。

77、在成熟的人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系列特有的態度:成熟的人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力量;成熟的人只想得到他自己爲之付出勞動的果實;成熟的人放棄了全知全能的自戀幻想;成熟的人取得了一種以自己的內在力量爲基礎的謙恭。而這種內在力量只能由真正創造性的活動所給予。

78、如果**結合的慾望不是由愛情所激起,如果性愛不同時也是種博愛,那麼其結果只不過是短暫而放蕩的結合而已。這種結合只能使兩個陌生人還像以前那般疏遠,有時還會使他們彼此感到羞恥,乃至互相仇視,因爲當結合的幻想消失後,他們感到比過去更加顯著的陌生。

79、愛首先不是同一個特定的人的關係;它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傾向。這種態度、性格傾向決定了一個人同整個世界的關係,而不是同一個“愛的對象”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只愛一個人,而對其他人漠不關心,他的愛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共生性依戀或者是一種放大的自我主義。

80、最重要的是學會一個人單獨地待着,而且不看書、不聽廣播、不抽菸、不喝酒。有沒有集中的能力表現在能不能單獨地待着,而這種能力又是學會愛的一個條件。正因爲我們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個人連在一起,這個人也許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這種關係同愛無關。

81、在他的給予中,他豐富了他人;通過提高自己生命感,他也提高了別人的生命感。他並不是爲了得到纔給予;給予自身就是一種異常的愉悅。但是在他的給予中,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醒某些東西,而這些被喚醒的東西則返回到他自己身上;在真正的給予中,他禁不住會接受從對方身上返還的東西。

82、你必須花時間確定對方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因爲愛與信仰本質上是一樣的,它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不止包括感性元素,同樣也需要理性元素。除了與生具來的部分,還要體會,學習,領悟,練習,揣摩,先評估自己是否有愛人的能力纔有資格談愛。

83、在佔統治地位的西方宗教體系中,對上帝之愛,實質上與相信上帝及其存在和公正,相信上帝的愛是一回事。對上帝的愛,本質上是一種思想經驗。在東方宗教及神祕主義中,對上帝之愛是對同一的一種強烈的情感體驗,與在生活的每一行爲中的這種愛的表現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

84、在性愛中,兩個獨立的人結合爲一,而在母愛中,過去是一體的兩個人卻分開了。母愛不僅應該容忍這一分離,而且還應該希望並支持這一分離。就是在這一階段,母愛才成爲一項艱鉅的任務,母愛要求無私,貢獻一切,除了被愛者的幸福以外別無所求。也正是在這一階段,許多母親都失敗了,沒能完成母愛的任務。

85、愛別人與愛自己並不是兩者擇一、不可兼得。恰恰相反,在一切有能力愛別人的人身上,我們恰恰能發現自愛的態度。愛,在原則上說,是無法將“對象”跟自己分別開來的。真正的愛是創造性的體現,包含了關懷、尊重、責任心和了解諸因素。愛不是一種被人推動的情感,而是積極地渴望被愛者的發展和幸福;這種追求的基礎是人自愛的能力。

86、作爲給予行爲的愛的能力取決於個人性格發展的水平。它預先就假設了人要取得一種占主導地位的創造性傾向。在這一傾向中,此人必須克服他的依賴性、自戀和支配欲、盤剝他人以及也就是慳吝的願望;對他本人的個人力量擁有信心,對憑自己的力量達到目標的勇氣信心十足。如果在某種程度上此人缺少這些品質,那麼他就會害怕付出自己——也就是害怕去愛。

87、我們對自己是一個謎,正如同別人對我們來說,也一直是個謎。得到全面知識的惟一途徑是愛:愛超越了思想,超越了語言。愛是對融合體驗的大膽投入。但是思想所能給予的認識,即心理學知識,也是在愛中達到全面認識的一個必要條件。爲了能夠看到他的現實,或者是克服幻象,消除對他的歪曲印象,我必須客觀地認識他和我自己。我只有客觀地認識一個人,我才能在終極本質中,在愛中認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