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生死場讀後感3000字

生死場讀後感3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生死場讀後感3000字

生死場讀後感3000字

一個人到底要孤獨多久,纔會寫出如此絕望的書籍?

一切都是幻相,一切都是自我的顯影。《生死場》一落筆,就是這麼劈地一句:“城外一條長長的大道,被榆樹打成蔭片。走在大道中,像是走進一個蕩動遮天的大傘”,十三四歲時在廣東鄉下,土樓屋檐外,天空湛藍,讀了一震,至今猶能玩味。

生死場讀後感3000字

我把《生死場》視爲民國時代最好的小說。雖然不精緻,甚至粗糙,但是那種帶着天才的強光顯著到了某種奪目的地步,足以支撐起它如此高階的位置。時至今日,我們還是不難想象,在1935年11月14日那個清冷的夜裏,在上海大陸新村9號的洋房中,讀者魯迅何以會如此震驚。

小說家寫史,可以如此驚心動魄;而文字知己,有時竟然也是刻骨銘心的。

《生死場》所記錄的,是中國文學一直被期待但總還沒有的光景。這是一個天才的天才絕望。

在蕭紅的《生死場》之前,還從未有一箇中國作家,將人類捏造的如此凌亂不堪,如此哀鴻遍野,又如此深情悲憫。“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在《生死場》中,每一個讀者都一定看到了,漢字可以如此純粹,乾淨,冷冽,平坦,分明,深澈,磊落,異常神奇地承載着理應無法承載的一個宏大完整的既是虛擬的世界,又是真實的空間。;

在《生死場》中,我們也看到了,當人擠壓在黑暗的生存隧道中時的種種渴求和卑劣,還有植入骨髓的現實仇恨,還從未如此質地真實過,那麼平靜,那麼自然,這是中國小說最開始也是最後的鋪排。

蕭紅有着現代中國作家最殘酷的冷血:全村最美麗的女人月英一過門就患了癱病從此不人不鬼;金枝還是大肚子只是恍惚中錯摘了沒長熟的柿子,她的母親不由分說就是撲上去一通廝打;土地上的農民們像狗一樣日以繼夜地幹活,卻一頓飽飯都是天大的奢想,受着飢餓和疾病的煎熬;大量女人的生育、死亡以及病痛之類的描寫,遍佈文字間,撕心裂肺........在這片土地上,人類的生活狀況豬狗不如,精神的麻木也是豬狗不如。

蕭紅的《生死場》又有着最浩瀚的悲憫:由獸事比人事,由家事見城事,由城事證國史,所見所感,泣涕交零、感國悲時、憂世傷生俱在其中,不乏悲愴與期望。這就是所謂“斯民同浩劫,此意敢言傷”了。

蕭紅的文字美學,把一個時代的細節放大至清晰如電影的畫面,讓每一個旁觀讀者驚心動魄。

《生死場》是用國民記憶研究的方式,去描繪集體無意識的心理、內心與記憶。

如何呈現整個國民的面貌?最平常的方式,當然是講述他的淵源、歷史、傳統、日常,和人們的生活的關聯,等等。

《生死場》偏向險中求。這本書有許多的“國民性”理論摻雜其間,更像是某個宏大主題的骨肉還原,但卻並不突兀,不會很嚴肅,因爲它原是一本不像小說的小說,在看似真實刻酷的道來中,潛藏虛構與夢幻。

這是過去之書,也是未來之書。想象的中國,幻想的人類,虛構的歷史,同時又交錯着和現實緊緊相連的部分。虛構的東北大地上的生與死,其實是所有中國土地的本質;而生死掙扎的人們,則成爲一部自我擴充、修改、掩飾和推翻的“吾國吾民”集體合照。

由《生死場》觀之,所有往昔都是一種虛構;唯經人的文字想象,才被重新認定爲真實。

每次重讀《生死場》,還都會把自己經由書籍寄存的歷史記憶牽出來,留下的記憶空間真是至真至誠。

每次重讀《生死場》,都特別感謝蕭紅。她一點也不比裏面的人物輕鬆,願這個曾經絕望的靈魂,已經平靜下來。

傍晚,我準備去探望她的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