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800字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8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800字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800字

導語:影片完整的情節故事和合理的人物邏輯使影片在戰爭場面之外,保有持續的戲劇張力和情感認同。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五篇800字的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800字

觀後感一:

《金陵十三釵》真的是一部很震撼人心的電影。

銀幕上的場景觸動着我的視覺神經,自己彷彿也處在那個動亂的年代,那個極度的煉獄中。

沉淪的南京依舊充斥着熱血,因有勇士與他存在繼續與日本軍做着殊死搏鬥,我因哪怕只剩一人也要與敵人同歸於盡、不惜衝在死亡的前線保護教堂的女學生的中國士兵而感動,因他們的痛而痛;爲日本軍隊在南京到處搜抓女學生,對女性如牲畜般的蹂躪、殘殺而而激憤;爲那些逃命的淪落風塵的女子在最後關頭挺身而出代替女學生的去參加日本軍隊所謂的慶功宴而對他們激賞,同時又爲自己的無能爲力感到徹骨的辛酸和深深的無奈。

電影院中的我只能靜靜地坐着,默默強忍着想哭的衝動,整顆心都是那麼的沉重和苦澀。

回家的路上心久久不能平復,想哭卻不知爲了什麼,可能是爲了那些慘烈犧牲的戰士而哭,可能是爲了那些慘遭日本軍隊殺害和蹂躪的女性而哭,也可能是爲了中國大陸上曾有過這麼深深地煉獄,同時也爲中國的統治腐敗而哭,爲統治者的無知而哭,爲日本侵略軍的愚忠而哭,他們似乎已經喪失了“人之初,性本善”這種人性的基礎,那是何等的悲哀啊!

最終電影並沒有交代那些那些代替女學生去日本軍營的女人結果如何,只是交代了女學生最終是如何在外國人的幫助下順利逃離了南京,些女人或許是活着出來了,或許是被那些日本軍給殘殺了,相比前者而言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但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寧願相信前者。

偉大的祖國孕育了我們,但是一場炮火轟擊了我們的國門,偉大的土地印上了印上了侵略者的足跡。中國人民拿起了我們的武器,和他們進行了戰鬥,可是,那些自以爲是勤勞、勇敢的官僚們卻一味的退縮,才造成南京的悲劇!如果當時每個中國人民都敢於拿起自己的武器去對抗我們的敵人,那麼中國也就不會被摧殘到如此境地。

在如今這個和平的年代,作爲中國人,我們不能忘記屈辱的歷史,要時常保持警惕,關心國家大事,關注世界上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對於帝國主義國家更是不能失去了戒心。古人說得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現在的我們更需要的是居安思危。

觀後感二:

1937年12月13日,六朝古都南京炮火連天。戰爭吞噬着一切,所有的建築都冒着煙,餘溫炙烤着大地。隨處可見的是,屍橫遍野!

悲涼感涌上心頭,中國,爲什麼你這麼弱?我們的國民流離失所,而敵人卻在我們的土地上爲非作歹!日軍——殘虐的代名詞!其與畜生何異?爲解決生理問題,姦殺中國婦女;隨意挑起嬰孩,開膛破肚;建立731部隊,用青壯年做實驗……

看看電影裏的鏡頭,日軍軟禁女學生及教堂工作人員,脅迫女學生參加所謂高級聚會,爲了自己的貞潔,爲了最後的尊嚴,全體學生爬上了頂樓,欲以生命反抗這無聲的迫害!

難道中國的未來就要被扼殺了嗎?

團結,中華民族的團結讓我看到了希望!爲了保護我們的下一代不受傷害,軍人,普通人,妓女……他們都盡己所能,自己承受不可預知的危險,將希望留給他們。不得不說,我感動了!

感動我的是軍人,雖然他們可以選擇無視,按計劃出城。但是李教官還是一聲令下,對日軍進行阻擊,掩護女學生撤退至教堂。兵力懸殊,武器裝備也相差甚遠,面對敵人無往不利的坦克,我們的軍人只能選擇硬碰硬。用肉體去擋子彈,爲爆破手爭取時間儘量接近坦克,使其失去戰鬥力。然而一輛被炸了,還有一輛,我們的人越來越少,而坦克卻源源不斷。

感動我的是孩子的懂事,女學生在地窖入口被日軍追上,其中有一個機靈一動把敵人引向其他地方,保護秦淮河女人等人不被發現。儘管女學生很反感她們,但是面對更大的矛盾,她們還是能做出理智的選擇。還有小浦生,因爲戰爭,家破人亡,跟隨軍隊一起打鬼子。

感動我的是秦淮河女人的有情。是的,千百年來,妓女一直揹負着“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的罵名。但是抗戰中,她們選擇了保護女學生,毅然決然踏上了另一條路。

誠然,落後就要捱打。寄希望於國際的人道主義援助,毫無幫助。我們要自立自強,自己拯救自己。團結就是力量,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相比於今日,我覺得我們太身在福中不知福了。人都是平等的,爲什麼他們要忍受戰亂,而我們卻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好運?這是理由嗎?抱怨學校不好,宿舍空調不冷抱怨專業課枯燥乏味,抱怨試卷太難……有些人爲了自己開個證,就往家裏開口,彷彿將父母當成提款機。是,拿到證書你會容易找到工作,工資也高,但是父母有得到什麼嗎?人不能太自私自利!糖水經常喝,KTV經常進,不知道我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會不會想起父母在烈日下幹活的背影……

想說的太多,只希望以後對周圍的人好點,知足常樂!

觀後感三:

從王謝門高到青樓林立,從六朝金粉到南宋隅安,從落魄晚明到悲情民國——南京,承載了我們多少情與欲?寄託了我們多少愛與恨?但長久以來,我們對於南京的記憶,總是習慣於放到一個個宏大的背景下,然後按照個人的喜好,把某些層面誇大變形,把另外一些層面隱藏起來。

同樣用宏大的背景考量南京,《金陵十三釵》是一部想兩頭討巧卻又心不在焉的電影。

將妓女這個特殊行業的女子作爲電影的主角,冠之以“釵”這樣中性偏上的詞語,是《金陵十三釵》最爲討巧的看點。這樣做,既不得罪觀衆,又不得罪從事這個職業的專業工作者,還可以順利通過片審,就像男主角約翰在給女學生解釋爲什麼十三釵替代她們去日軍慶功會會更好一點的原因時,很巧妙地說十三釵在對付男人上更專業。當這種既現實又不真實的的特點貫穿於電影之中,釵的言語、行爲、愛恨就有了雙重意義。

以死亡作爲背景,把妓女正當化,浪漫化,甚至高尚化,使得浪漫主義和國仇家恨有了共同基礎,這並非這部電影的獨創,只要略略翻翻有關秦淮河的文學作品,那些在國難當頭時挺身而出的青樓女子,可謂數不勝數。

相對於語言類作品,電影的優勢在於視覺的挑釁。但凡釵現身,銀屏上就充滿從語言到身體的挑逗。所以即便面對一座死城,那個從入殮師進化成爲僞神父的男主角在釵們進入教堂後,除了尋找錢和美酒,還找到了一個更加可以不離開的理由。我甚至懷疑,即便所謂思想純正,根基穩重,坐懷不亂的觀衆,也經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誘惑,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沉淪下去,而不自禁地撕去僞裝,期待和男主角一起享受片刻的快樂。

這種期待表現在玉墨的以身相許上,既可滿足觀衆對於情色的期待,也可滿足電影爲苦難作證的期待。但這同時也是電影的矛盾所在——玉墨的風情萬種,與書娟的臨危不懼,被一起包裹在殘存的教堂裏,缺少足夠時間交流的情況下,倉促之中決定以十二釵替換十二個女學生,這本是必然必須的結果,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問題在於,人性的本能是被宗教的洗禮喚醒的,還是被戰爭的殘害催生的,抑或情色進化成爲一種必要的破壞力量,一種反抗精神的弘揚?

作爲鋪陳,電影前三分之一部分並未急切地讓釵們粉墨登場,而是以並列式的手法,一面是男主角穿過濃霧,奔跑,逃竄,假扮神父挺身而出阻止日軍在教堂裏的暴行而被打暈,一面是撤退中的國軍殘部與日軍周旋,直到最後一人,同樣是爲阻止日軍在教堂裏的暴行而戰死。

當觀衆還被秒殺在具有較強震撼力的特技鏡頭時,電影也立即終止正面抵抗,這顯然讓揹負沉重歷史感的觀衆不自在,不解恨。而電影心不在焉的意圖,正是擔心政治與道德的雙重綁架,所以儘快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裏,脫離那種喋喋不休的控訴,把歷史本應帶給我們的痛苦,解構到情色的智性和審美的愉悅中。

但電影並不自信,這種解構之勢未能堅持下去。陳喬治自告奮勇男扮女裝冒充第十三釵,委曲求全一心救女的父親慘遭槍殺,臨到踏進日本人軍車那一刻小蚊子暴露出膽怯。這幾個可能被觀衆忽略,彷彿補充的情節,讓人更加心酸。

觀後感四:

昨日一個人跑去看《金陵十三釵》,看的是上午場,正因時刻原因電影開場前10分鐘進場,居然就我一個人,當然之後陸陸續續又來了一些觀衆,全場觀衆也但是10人。看來以後工作日上午看電影是不錯的選取,票價只有一半且人少,整場看下來一向都很安靜。

張藝謀是一位善於運用色彩的導演,他的電影有個特點,色彩鮮豔,捨得砸錢,還有就是商業運作都很成功。

就這部電影而言,我覺得是值得走進電影院看的。故事的背景是南京大屠殺,可能與小說不一樣的是整個電影發生的時刻是從1937年12月13日日軍進南京城開始,一向到17日日軍舉行盛大入城式。與其它同類電影不一樣的是,這部電影關注的只是幾個小人物,天主教堂的女學生和青樓女子。作爲觀衆的我會很關心每一個人物,正因坐在電影院裏有跟她們是同呼吸共命運的感覺。那不再只是死亡的數字,而是活生生的完美生命被殘酷戕害繼而隕落的故事。在教堂之內,妓女們還是會調情,說笑話,喝紅酒,講自己的身世,我會覺得跟她們很接近的感覺,因此當鏡頭拍到教堂以外的場景,我會有想逃走的衝動,如果是在家裏看,估計我要停下來休息一下,讓自己的情緒稍微平復一下再之後看吧。無論如何,在電影院裏跟着電影緊湊的節奏,更能好好地欣賞它,每一個畫面,每一個音效都是傑作。

有一個個性讓我感動的地方:佟大爲扮演的李教官把傷得奄奄一息的娃娃兵送到教堂裏,拜託妓女們照顧讓他在溫暖中走過最後的時刻,臨走,他看到那些女學生在一個房間裏唱聖歌,當音樂聲響起,李教官留下的眼淚,讓人想到戰火硝煙瀰漫的世間,也許想要獲得心靈的平靜是一種奢求。那些如花朵一般的完美生命是李教官他們整隊弟兄的性命換來的,就更顯得珍重無比。

女主角的旗袍和化妝都是藝術,這部電影的製作團隊是多國部隊,都是行業精英。我最喜愛女主角的鏡頭是她最後上卡車時候那莞爾一笑,有鉛華洗淨,真我畢現的感覺,太美了!

還是很感謝導演,沒有把暴行拍得太嚇人。豆蔻被輪姦那場戲只拍了背影跟臉部特寫,這場戲很重要,讓人聯想到那些淪落風塵的女性最後的悲慘命運,也正因如此,她們捨己救人的行爲也就更加可貴。因此個人覺得整部電影顯示的是在人類最醜陋暴行的背景下,生命依然是如此完美。

觀後感五:

前天,我和媽媽以及媽媽的朋友一齊去看了時下最流行的電影——《金陵十三釵》。這部電影是講述在南京大屠殺期間發生的故事。

電影一開場,就是一片戰亂,到處都是屍體,民衆扶老攜幼倉皇出逃。中國軍隊與日本軍隊進行了殊死搏鬥,可惜中國的武器不如日本先進,損失慘重。

看到那裏,我心想:日本人太殘忍了,殺死了那麼多中國人,簡直慘無人道。鏡頭轉向教堂內,管理這個教堂的是一個外國人,他細心地照顧着中國傷兵,這一幕與日本人的殘暴行爲是多麼鮮明的比較啊。同時藏在教堂裏的還有十三個女學生和一羣風塵女子。

有一個細節,我至今記憶猶新。有一次,日本兵在追殺時,躲在一個草堆中的人發出了一些聲音,引起了他們的注意,我原以爲他們會把那幾個人找出來,誰知,他們竟然用刺刀狠狠扎進去,我清晰地看到,拔出來的刺刀上已經染上了殷紅的鮮血,我的心顫抖了一下。雖然我早在歷史書上了解到日本鬼子無惡不作,但當我看到這一幕時,我還是震撼了,日本人太可惡了。而另一場戲,是日本軍隊到教堂搜查,女學生和風塵女子都在四處逃竄,當十四個風塵女子躲進地窖後,地窖裏發生了一場分歧,所有人都想把地窖入口緊緊頂住,只有一個叫墨玉的,一向說着:“讓學生進來。”而當女學生逃到地窖口時,日本人也已追到門口,其中一位學生毅然決然地帶着同學們離開了地窖,朝樓上逃去,這一刻,我看到了兩種不一樣的態度,一種是自私,只顧自己,不顧他人安危的態度,一種是無私的態度,處處爲別人思考,反差真的很大。我事後想了很多,其實這兩種態度也就是此刻社會上存在的兩種人啊,看來,無論是過去還是此刻,人心都是一樣的,有善良就會有自私啊。

最後一段,是學生在唱歌時,日本人聽了之後,要求她們去給日本軍隊唱歌。這天深夜,幾個女學生商量決定一齊跳樓自殺,決不爲日本人唱歌。我似乎感受到了她們那種寧死不屈的勇氣,更是她們的中國情結讓我感動。就在她們準備一齊跳下去的那一刻,十三人出現了,說願意替她們去。看到那裏,我深深感動。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決定啊,爲了他人,犧牲自己,不也正是體現了中國人在災難面前團結互助的精神嗎?最後,她們一齊帶着“暗器”去了日本軍隊,而學生們安全離開了。

結局沒有放出來,留給人無限想象空間。看了之後,依然回味無窮。最後那一段,也是全片的亮點,是對中國團結精神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