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金陵十三釵影評範文精選五篇

金陵十三釵影評範文精選五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4.67K 次

金陵十三釵影評範文精選五篇

金陵十三釵影評範文精選五篇

導語:《金陵十三釵》是一部典型的張藝謀作品,其創作模式延續了第五代的製作傳統,講述個體在大環境中的痛苦和選擇。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五篇金陵十三釵影評範文,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金陵十三釵影評範文精選五篇

觀後感一:

一曲《淮河景》映襯在南京腔下顯得蕩氣迴腸,十二“名妓”在一幕幕回憶中手拿琵琶彈奏着內心的辛酸苦楚!視線模糊中,我彷彿又重歷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那一段屈辱而血腥的國恥:

南京大屠殺的殘酷沒有誰會忘記,在半個中國淪陷下如同一朵法西斯植下而到極點的血之花。廢牆殘垣在硝煙瀰漫中讓殘忍成爲人的唯一生存法則,一幕幕回放着慘敗的花朵,如同曾經的向日葵隨着他人無情的進入而敗落,找不到太陽的方向。又有誰知道找回原來的回憶會讓人心裏這般痛苦,那逝去的曾經的真誠與無私永遠永遠不再了。

十幾名女學生爲躲避日軍在小男孩的帶領下躲入了教堂,裏面的安寧和外界喧囂殘暴成爲鮮明的對比。此時,十四名娼妓從娼門中逃出來爲躲避戰亂也來到教堂,然而其放蕩與潑辣,讓人不禁有些惱怒打擾了這神聖之地。再加上教堂內一個剛從美國前來接職的神父,陰錯陽差讓這二十幾個人竟成爲相互幫助、相互依賴的與命運抗爭的團體。教堂外有爲保護百姓而拼命的戰士,還有爲保女兒安全甘願做賣國賊,卻也爲女兒背叛日本敵軍,最後爲見女兒一面被打死的父親……

我不想訴說其中的情感糾葛,也不想說生與死的恐懼,只想對最後的最後那十二名娼妓和小男生說一聲:你們之前雖然地位身份是低賤的,但同是中國人、爲民族與同胞而挺身而出,這種行爲與天底下任何高尚的人一樣是讓人尊敬的。望着她們藏着玻璃碎片前去赴宴會的眼神,那是帶走了所有的辛酸和傷痛後的解脫,我不禁淚流滿面。我想她們是無悔的,偉大的,這份甘願是多少無賴與不捨,不願與害怕,可是她們去了……

依稀記得曾經的繁華,燈紅酒綠的享受,可如今卻是遍地橫屍,又有誰記得他們;他們無墳可歸的悲慘,又有誰關心!如今的南京一切都不再了,那一段段慘痛的痕跡也已在世人的冷漠中變成如同憐憫下的記念石碑,彷彿還是低喃過去的隱傷,可歷史終究過去了,是的,過去了!

日本鬼子的侵略帶來的不僅僅是破壞,更多的是人世間冷漠的瘟疫,傳染者每一個人,但有愛的不可能被傳染成冷漠的傀儡。曾經不堪的過去,對於那些娼妓也是無可奈何,卻也造就她們笑對他人的態度,對於寧願犧牲自己未來換取他人幸福與安全,卻也無悔。這需要怎樣的勇氣與堅強才能擔起這壓死人的石頭,恐怕只有她們自己知道這其中的辛酸與無奈。

自古傳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我說:商女不知亡國恨,只因未到心坎處。來時的妖嬈風光,走時的真情淚下,這其中的故事,只因人皆有情爲題讓這拉開了序幕。才登進這教堂時,遠遠望去竟發現如此美麗,讓這悠揚的笑聲成爲這孤寂有神聖教堂的一道風景線吧!

觀後感二:

看了電影《金陵十三釵》,周身發涼。這是張藝謀最好的電影作品,沒有之一。但看過嚴歌苓劇本《金陵十三釵》(上下),覺得又比電影好上很多。

不看你不明白:懶惰成性粗魯酗酒好色貪錢的流氓殯葬師約翰如何慢慢轉變爲正直而充滿慈愛的神父形象,他爲何放棄生的可能冒死救與己無關的中國學生?一個貪婪的酒鬼、一個輕浮的色鬼、一個玩世不恭的無神論者,怎麼可能呢?

不看你不明白:在南京城被摧毀的時候,最後十幾個戰士在就要逃出南京城的時候,看見女學生們被日軍追殺,爲何毅然留下來狙擊敵人,使女學生得以逃到教堂,而他們全部壯烈犧牲?

不看你不明白:一開始就嫌妓女髒、不純潔甚至產生言語和肢體上的衝突的女學生們,在躲避日軍搜查時,爲何選擇跑上閣樓把危險帶走而不暴露妓女藏身處?最軟弱的也是最堅強的嗎?

不看你不明白:本來被女學生瞧不起甚至跟女學生打成一團的妓女,爲何關鍵時刻居然集體願意爲女學生赴死?最卑微的也是最偉大的嗎?

不看你不明白:年青的戰士們爲何用自己的身體掩護爆破手衝向裝甲車而一個一個倒下?你也不知道什麼是中國的脊樑?

不看你不明白:由於小蚊子的失誤,日本人將女學生錯點爲十三個人,那麼在僅存的十二位風塵女子全部代替十二位女學生的情況下,還差一個替代者,還得犧牲一位女學生。唱詩班中有一個唯一的男孩,他一直自覺地以女學生們的保護者自居。這個時候,他爲何提出男扮女裝成女學生從而成了悲壯的金陵第十三釵?

不看你不明白:爲什麼有人會冒死去找琴絃?爲什麼有人會冒死去找耳環?爲什麼有人會赴死不忘小貓?

不看你不明白:士兵如何綻放出捨身救人的英雄光芒?漢奸如何綻放出苟且偷生的父愛光芒?看似最市儈最自私最軟弱最卑微的妓女,如何在戰爭的硝煙裏和血流成河的廢墟中綻放出最崇高最無畏最堅強最偉大的充滿了救贖與反抗的人性光芒?

不看你不明白:日本政客和不少日本人爲何直到今天也沒有懺悔?因爲他媽的倭寇根本就不是什麼東西嗎?(我不敢罵它們是畜生,因爲怕動物抗議,但我有一種想找兩個小日本把狗日的捅死的衝動)

不看你不明白:爲何金陵神學院院長、美國人沃特林女士回國後對殘酷畫面久久無法忘卻而選擇自殺,並無屠殺見證經歷的作家張純如在創作過程中不能自拔而最終也選擇自殺?

一、觀點

《金陵十三釵》是一羣戰士的故事,戰士是李教官,戰士是約翰,戰士是少年喬治,戰士是14個妓女,他(她)們在極其恐怖的環境中,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她)們成爲那個時代最爲勇敢和貞潔的代表。

玉墨,世事如墨,人性如玉。妓女也是人,而且是苦命的人,每一名妓女的背後都有一段淒冷的故事,每一名妓女的心中都有一道永不磨滅的傷痕,她們從來都缺少理解與悲憫。歷來被蔑視、淫視的妓女,在電影中釋放出了最動人最耀眼最熾熱的光輝!

老孟,爲了救自己的女兒,沒有逃往安全區,而是做了漢奸,就像他說的,救不了國家、救不了城市,起碼要救自己。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那個琴絃、那對耳環,還有那隻小貓,都是如此。這就是他(她)們的精神寄託。

女學生在影片中成爲家的象徵,爲了讓這家不被戰爭的焦土覆蓋,爲了有希望地活着,中國軍人和十三釵像保護自己的家人那樣,做出了大無畏的犧牲。這樣的胸懷與格局,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能引起共鳴。

戰爭的殘酷,人性的衝撞,在片中那樣的沉悶、沉重。電影在冷靜剋制的敘事中給人以心靈的震撼與感動。心情沉痛地看着影片,整個影院靜的嚇人,只聽到很多人的啜泣聲,怎麼都止不住。

影片極其深刻的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的獸性!讓我們看到了日本侵略者曾經給我們民族帶來的巨大災難,看到了面對災難時小人物的英勇與頑強,看到了伴隨着毀滅的成長,以及面對獸行時人性的光芒!

影片情節很緊湊,一環扣一環,笑中有淚,淚中有恨,時而沉重,時而抑鬱,時而幽默,時而感動。無論是情節人物設置,還是畫面拍攝手法,大到戰爭場面,小到地窖裏的十四釵生活,都看得到張導的用心良苦。這絕對是張藝謀最好的作品。

二、賣點

貝爾是影片最大的賣點。戰爭摧毀人性,同時也喚醒人性,貝爾恰好是後者,作爲抵抗者,他抵抗的是暴行對最基本的人道主義的侵害,抵抗也讓一個本來有點懦弱和自私的人,成爲了膽大無私的道義捍衛者。

影片的主線不是一般戰爭災難片所表現的拼死抵抗,而是震撼人心的人的觀念改變和救助他人的自我犧牲,而每一次思想改變的同時,都伴隨着一次慘烈的自我犧牲。正是在這種不斷改變和犧牲中,將觀衆徹底征服。

佟大爲飾演的李教官帶領他的十餘名弟兄在距脫逃一步之遙時,遇上了被日軍追趕的女學生,在明知出手就可能意味着覆沒的情況下,中國的軍人還是義無反顧的射出了子彈,幫助女學生逃脫。

六七個戰士列成一隊衝向敵軍坦克,一個倒下去另一個再向前靠近,直至最後的戰士用盡全力將炸彈投向坦克,同歸於盡——它足以使我們感受戰爭的殘酷,同時又爲這些無名民族英雄的慷慨赴義唏噓不已!

日軍衝進教堂發現了女學生,頓時獸性大發。就在女學生第一次面對凌辱時,約翰站了出來,但他的斥責面對毫無人性的侵略者顯得微不足道。當日軍打暈了約翰正要繼續他們的暴行時,李教官開始了襲擊,導致日軍不得不離開教堂。

當女學生們在教堂裏被日軍追逐至地窖口時,女學生書娟知道地窖裏隱藏着妓女們,如躲進地窖,所有人都將會被日軍抓獲,她毅然帶學生們返身跑向二樓,結果一位女學生被日軍拋到樓下摔死。正直善良耿直的書娟們是我們民族的希望。

書娟的父親是一個商人,被迫跟在日本人身邊。雖然如此,但他基本上是爲同胞做事,併爲約翰提供了修理卡車的工具和零件,最後也沒有暴露女兒被頂替的真相,但還是被日本人殺害了。漢奸被人性化了!

三、拐點

美國人約翰是個殯葬化妝師,本是爲錢而找到教堂,在這場本不與他相干的戰爭中,被中國人的遭遇和行爲喚起本能的良知,扮演起神父的角色,而成爲學生們的保護者和拯救者。他完全改變了自己。一面是約翰的慾望,一面是學生們鮮活的生命。如何抉擇?約翰起初只想着錢、酒和他的私慾。曾經沒有勇氣面對日本兵屠刀的他,在玉墨身上讀出了對生命的敬畏。人性本能爆發,他選擇拯救生命。

教堂內女生與妓女的衝突,在上廁所問題引來的爭吵處達到最頂峯。學生爲保護地窖中的妓女,而放棄躲藏機會;妓女深情地撫養起受傷的小兵並引來學生的另眼相看。在極度恐懼的生存環境下,幾天的相濡以沫,竟激起最慷慨和最無私的視死如歸。

玉墨等14名妓女的首次出現,就形成了電影中的一個衝突。一方是受西方教堂教育的傳統學生,另一方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特殊人羣。學生在抵制過後選擇了妥協接受,最後融爲一體。學生從誓死不讓妓女使用教堂廁所到最後叫姐姐就很打動人心。

只剩一口氣還要被強暴至死的香蘭、就是跳進秦淮河還要被日本兵撈上來以滿足他們的獸性最後血染妓院的豆蔻,場面之慘之烈讓人久久難忘。中國人曾經被日本人如此蹂躪過,我們絕不能讓這段歷史忘卻!

豆蔻被日本兵輪姦後,咬掉一個日本兵的耳朵,最後被日本兵殘忍地用刺刀刺入下體,還有香蘭的裸屍……這些極大刺激了玉墨等人,該如何抉擇?日本兵要女學生去“唱歌助興”,最終十三釵代爲赴約。卑微的人生在生命最後奏響了華彩樂章。

影片最大的拐點,在於十三釵挺身而出,以犧牲自己爲代價,保護女學生安全撤離。十三釵的抵抗精神,抵抗了世俗對她們的偏見,抵抗了世人對純潔與不純潔的狹隘定義,她們用出人意料的方式,讓人們的靈魂受到震撼。

四、亮點

飾演李教官的佟大爲完全以硬漢的形象示人,在戰友全部犧牲之後,爲保護教堂裏的學生和妓女,他孤身一人與日本軍隊戰鬥,英勇果敢。在死寂絕望的南京城裏,李教官等人是中國軍人的楷模,是中國人的脊樑。

戰士們半路收留的浦生到死時惦記的是家裏的稻子要被雨淋溼了,彌留之際一聲“姐姐”揉碎的不僅僅擅長琵琶的豆蔻的心。也讓她們發出了“咱們什麼樣的男人沒見過?有什麼事讓姐姐們擋着吧”的最強音。

影片中的情色畫面基調始終是嚴肅的。玉墨爲了答謝貝爾救助教堂中的人們用了她唯一可用的職業答謝方式,而約翰動了真情,承諾將來帶她回故鄉,玉墨苦笑的搖搖頭,非常悽美!

影片中的妓女們知道什麼是純潔,什麼是生死,什麼是人和獸的區別,她們爲了那些女孩也是爲了心中的那份純潔獻出了一切。臨別前夕,將自己的首飾、積蓄交給女學生們的時候,還不忘叮囑一句:“我們回來的時候再還給我哦”,催人淚下。

影片中灰暗的整體色調帶有明顯的歷史沉重感與那段特殊的日子的黑色記憶,豔麗的教堂玻璃,華美的絲綢旗袍,在一片廢墟中閃現的明亮色調,養眼也安神,戰爭中最美麗的人性閃光點就在那些曼妙身姿中一點點顯露出來。

在劇情安排中,結尾對人物命運的懸念安排是一大亮點,讓人們更多的對人物命運結局方式進行多種多樣的猜測,從而達到引導人們對戰爭和人性進行多角度的思考,這是很精彩而且很深刻的。

十三釵化裝成女學生替他們參加日本人的聚會讓女學生脫身,在出發前把摔破的碎玻璃做成匕首揣在懷中準備最後的一拼!明知不可爲而爲之!這是大丈夫所爲!書娟的畫外音表達了許多人的心聲:我希望有一天會看到他們走進教堂的大門!

再說一遍,電影之外,嚴歌苓劇本《金陵十三釵》(上下)是不得不看的好書。

觀後感三:

衆所周知,光線是影片畫面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要達到影片的藝術效果,光線的作用功不可沒。從整部影片的效果來看,《金陵十三釵》在光線上的運用,不但使畫面極具美感迎合觀衆視覺上的需求,而且還有深層次的隱喻作用。

首先,影片在光線處理上極具特色[]。要使影片在畫面效果上不失魅力,光線是重中之重。它使影片在營造一種氛圍的前提下,不失其和諧統一的美。在此片中,總體的光影變化時撲朔迷離的。整個電影故事情節就是在一個教堂中展開。教堂中豐富的光影變化,渲染氣氛沒有半點做作之意,它帶來的視覺享受,與其中蘊含着的情緒上的感染力在吸引觀衆方面恰到好處。同時,導演在影片中用光影來完成他的藝術表達。

其次,片中光線渲染氣氛、刻畫人物形象,揭示主題的獨特性,令人印象深刻。上述淺談了光線運用恰到好處的達到吸引觀衆的效果。在此之餘,在吸引觀衆的效果上又更能突出對影片氣氛、人物形象的表達作用,進一步來揭示本片主題。最值得注意的是,隨着故事情節的轉折而變化的光影和約翰等人內心變化時的用光手法。比如,女學生們避難在教堂裏時,整個畫面裏是陰暗沒有光明的。這樣暗示着她們現在的安全也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受難纔剛剛開始。緊接着就是“日本軍侵擾女學生”這一場戲。這場戲中日本軍永遠處於陰暗面。大量女學生的主觀鏡頭裏,觀衆看到是陰暗中日本軍模糊的臉龐就像惡魔一樣。同時也隱喻着當時的女學生、中國人民遭受的是地獄般的苦難。這段戲裏光線的運用極具表現力。

還有就是光線對人物形象變化的刻畫。約翰開始只顧自己安危,這時的他和教堂裏陰暗的環境是融爲一體的;到後面日本軍來時他僞裝神父呵斥日本軍並企圖就女學生,這是他的周圍開始出現點點明亮的光線;到最後他和玉墨深夜在教堂討論怎樣救女學生時,雖是深夜但卻出現明光並對其逆光拍攝。顯示出這一刻他們的偉大。

約翰的變化在光線上都有別樣的設計和表現。從陰暗到逐步光明,深刻表現了人物形象的變化也進一步揭示影片主題。因此,導演着力在光線上做到精益求精。一方面對影片氣氛的營造外,更注重的是讓觀衆在享受畫面美感之餘對影片主題更好的把握。

觀後感四:

其實挺不應該在晚上看這類型的電影的,激動地心情難以平復......

影片講述了一個關於信念,關於人性的故事。

主人公約翰爲了轉晴到南京的一個教堂安葬一個神父,途中遇見走失了的女學生,他們爲了躲避日本的追兵躲在了一個罐子裏。約翰不小心撞見日本兵,對峙之時發現了女學生,成功脫逃後,和女學生一起逃到教堂。女學生的大部隊在逃亡教堂的途中不巧碰到了日本兵,她們在跑在掙扎。這時被正要出城的教導隊撞見,爲了救女學生,李教官帶的教導隊員全部犧牲。女學生們艱難的逃到教堂裏。教堂前方的空地上醒目的大紅十字艱難的維持着片刻的安寧。不久之後敲門聲吵鬧聲打破了這份寧靜,她們就是傳說中的十三釵,她們是妓院的女人,爲了活着跑到教堂這裏來,起初負責照看女學生的喬治不讓她們進去,這時核心人物玉墨決定進去,大家一哄而上強行進到教堂。玉墨有着同樣悽慘的身世卻擁有睿智的頭腦和善良的心靈,起初她想用美色換取約翰的幫助,但後來隨着事態的發展她決定替女學生赴那場看似未知的宴會。女學生被日本人發現,很不容易活下來後,卻被告知要去一個可怕的宴會,爲了保護她們,十三釵決定替她們去,讓學生們逃跑。故事以約翰開着藏有女學生的卡車出城的畫面結束,十三釵的命運留給我們想象......

這個影片充滿着信念和人性。起初他們確實是爲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別人:約翰爲了掙錢來到這裏,爲了安全想一走了之;十三釵爲了活命也沒想過別人的死活......但最後大家還是爲了救女學生而留了下來,有的甚至犧牲性命。大家從互相排斥到相互理解,可最終不是所有人都能逃出日本兵的魔掌......

從戰爭的效果上能看出確實是大成本製作,戰爭場景還原的很真實。影片的開頭畫面很殘忍,看着很心疼難受,日本兵虐待中國人的場景看這讓人喘不過氣,讓我對他們產生深深的厭惡。克里斯蒂安很帥氣,演技也不是蓋的。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數玉墨的扮演者倪妮的出色表演了,在她演繹下的玉墨睿智善良冷靜且富有女人味,堪稱完美。佟大爲扮演的李教官讓人佩服,最後一刻戰死沙場。每個人憑着一份信念去做了一件自己覺得值得去做的一件事,這也許是他們能做的最後一件事,令人尊敬和讚歎。

我們的生活也是如此,爲了信念堅持去做我們想做的事。電影很好,值得一看。

觀後感五:

電影音樂和語言對白不同,它能夠不發一言而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銀幕上無法直觀的複雜情感,並進一步喚起觀衆的共鳴。《金陵十三釵》電影音樂的第一主題—— 愛與拯救主題是一段關於人物內心與情感的主題,在影片中的表現形式爲以獨奏爲主的畫外音樂,這段主題將主人公們對女學生的關愛與拯救以及約翰和玉墨之間的愛情訴諸音樂,促成了整部影片與觀衆情感的契合,同時勾勒出了 女主人公玉墨與衆不同的形象。隨着故事情節發展和音樂對角色心理歷程的不斷陳述,這段主題也逐漸被賦予了特有的道德意味。

(一)用音樂外化角色心理活動

主題音樂在影片中較完整地使用了八次,主要由小提琴擔綱。小提琴是具有歌唱性的旋律樂器,其特有的發音特點和演奏技法使它能夠準確地契合人的心理,在敘事和抒情方面有獨特的優勢。電影開篇,第一主題就開門見山地呈現出來,音調以下行爲主,由女聲獨唱引出小提琴獨奏,與合唱及交響樂隊呼應,共同奠定了影片的情緒基調——悲劇、沉 重、冷色調。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同類題材電影《辛德勒名單》相較,該片由帕爾曼演奏的小提琴主題沉鬱悲涼,而本片着眼於女性在戰爭中的故事,電影音樂主題的演繹更加婉約深情,配器和演奏的整體處理也更爲輕麗柔美。 使用電影音樂外化人物的心理活動是一種非常簡約的表現手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抒情手段。法國電影藝術理論家皮埃爾·貝托米厄曾經說過:“電影蘊含的真諦和永恆,是要靠音樂來保證的。”音樂可以不經過任何中介,直接喚起 人的情感反應。

在影片隨後的情節中,爲了處理“十三釵” 將生存的希望留給孩子們,而不得不交換出自己寶貴生命時的心理活動,象徵着愛與拯救的第一主題先後四次反覆出現: 首先是秦淮河女子在地窖約定,要改變“商女不知亡國 恨”的罵名,做一件頂天立地、有情有義的事,十二位妖嬈女子洗去鉛華,換上女學生的藍布棉袍。此刻,畫面使用唯美的慢鏡頭,小提琴主題交織着輕柔的豎琴伴奏,真情與純淨 融合,令人動容。 第二次是在姐妹送別的一場戲中,秦淮河“姐姐們”將逃生帶出的細軟和活下去的希望一併交予女學生“妹妹們” 手中,依依不捨地叮囑妹妹“要替姐姐好好活”,愛與拯救的主題轉而使用具有濃烈民族情懷的樂器——二胡演奏,二胡特有的嗚咽聲腔演繹着生離死別的無限傷痛和姐妹雙方 柔腸百折的複雜情緒,充分表達出了中國人特有的深厚綿長的情感。接下來,“十三釵”連夜由身爲殯葬師的約翰化妝、剪髮、 理容,空氣中凝重的情感再次化作音樂,交響樂絃樂的低音鋪墊、人聲合唱的哼鳴伴奏和錄音後期的空間混響處理使小提琴演奏的主題變得寧靜悠遠,約翰帶着左右爲難的矛盾心情艱難地完成了工作,此刻鏡頭切換到教堂外徹夜看守的日本兵又轉回地窖……最後一個場景是在犧牲當天,十二位女子與扮成女孩的小男孩陳喬治共十三人,走出教堂步入日軍的卡車平靜赴死,“金陵十三釵”依次向約翰訣別。這時的鏡頭是每個人的面部特寫,玉墨與約翰執手相看淚眼,最後,她留下一個帶淚的微笑。這場戲沒有對白,唯有音樂靜靜地流淌。在故事的發展中,意蘊強烈的主題音樂集中運用,一唱三嘆,一意三疊,反覆吟唱,層層推進,緊湊的情節在嚴密的情緒包裹下爲觀衆帶來了強大的生理和心理衝擊。

(二)刻畫主人公形象

本片電影音樂的第一主題還肩負了刻畫女主人公玉墨獨特形象的作用。玉墨是秦淮河女子羣像中與衆不同的特殊角色,作爲一個由書香門第淪落風塵的秦淮花魁,她風情萬種而又傲骨錚錚,知書達理同時沉穩善良,翠禧樓的招牌曲目《秦淮景》不足以代表她的全部形象。她是帶領衆人走出困境求得生機的關鍵,她的智慧與抉擇推動着劇情的發展,導引着所有人物的命運:在日軍包圍教堂前,玉墨提出了 讓約翰以西方人的面孔爲通行證,將自己和其他人帶出南京的逃生計劃;在日軍發現女學生,包圍教堂後,還是玉墨提出和女學生互換,李代桃僵的計謀。這是一位性格包含了多個側面的圓形人物,她的音樂形象也必須同樣立體——第一主題在下行旋律中反覆運用了向上的跳進,音樂中那種柔弱又執着的情感與主人公揹負沉重宿命而又一次次擡起頭的 不懈抗爭互相映照,動人心絃。從影片中玉墨初到教堂與約翰談判;到她替衆秦淮河女子向愛國軍人李教官致歉;和她最終向約翰敞開心扉,訴說自己曾是象書娟一樣的女學生:“我的人生原本不是這樣”;直至影片結尾她帶領衆人完成義舉的時刻,小提琴演奏的第一主題始終縈繞在玉墨周圍,與作爲秦淮女子羣體形象符號的第二主題《秦淮景》共同描畫出了一位有着悲劇人生的紅粉英雄。

(三)延續、突出救贖主題

從第一主題的主旋律中,還發展出一個較爲低沉的副主題,在電影原聲音樂中,作曲家將這條旋律命名爲“救贖”。 根據兩段音樂在思想、情感與音響上的延續,本文將其歸入第一主題——愛與拯救。這條主題是以李教官和陳喬治爲代表的男性角色的心靈寫照,在圍困中,他們同樣是用生命 保護女學生的英雄。該主題繼續使用小提琴作爲主奏樂器, 影片中表現爲聲畫同步的無源音樂,在主人公與觀衆的心與心之間架起了一座情感橋樑。爲保全女學生,李教官孤身一人在教堂對面的紙店裏狙擊這些無恥的暴虐之徒,引開了敵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點燃了炸藥,和侵略軍同歸於盡。定音鼓、大鈸等打擊樂器和銅管樂器加入了救贖主題, 交響樂與合唱不斷增強力度,共同應和着這位愛國軍人和觀衆心中的悲憤情緒,同時讓我們更清晰地對比和感受到了戰爭慘劇中人性的醜惡與崇高。陳喬治是教堂英格曼神父收留的孤兒,神父臨終留給他的任務是保護女學生,依然還是個孩子的他用生命完成了諾言。發現秦淮河女子比女學生少一位時,陳喬治決意扮成女孩,犧牲自己去赴這場死亡之約,以保證約翰有足夠的時間開車帶學生離開南京。面對危機,李教官、陳喬治、秦淮河女子不約而同地做出了同樣的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存機會,爲女學生爭取活下去的希望,這段主題用純淨的小提琴交織出愛與救贖的深厚情感,與主人公的忘我壯舉融爲一體。這份愛因犧牲而延續,他們都是孩子們的守護天使

電影音樂第一主題,情感把握準確,使用拿捏得當,條理 分明,藝術效果傳達到位。主題音樂的合理鋪陳,使人物的形象更加清晰,影片的創作意圖表達得更加明確,對影片整體風格的定位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