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末代皇帝影評精選

末代皇帝影評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末代皇帝影評精選

末代皇帝影評精選

導語:1988年,該片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等九個獎項。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三篇末代皇帝影評,希望你們喜歡。

末代皇帝影評精選

影評一:

初·登基01

電影開場不多久就是告別。幼年溥儀被召喚入宮,與母親告別。漆黑的夜裏,母親依依不捨將他交到乳母懷中,這一別就是數載。

接着,是與慈禧告別。這是一場永別,慈禧與溥儀匆匆見一面後便撒手人寰,將一片破碎的江山交付與未知人事的他。

童年溥儀並沒有享受到指點江山的權勢與榮耀,就與江山告別了——弟弟溥傑告訴他,其實整個中國他都已經失去,紫禁城外的一切早就不在他的管轄範圍,只有這裏還把他當作主子“矇騙”着。

貳·懵懂02

還來不及從失去國家的悲傷中走出,乳母也與溥儀告別了,因爲他長大了。這是溥儀的第一場追戲,在偌大的、荒草叢生的紫禁城裏拼命奔跑,然而終究沒能追上不告而別的乳母,一去不返的童年……夕陽下,只有他幼小的身影在巨大的宮城陰影中煢煢孑立。

他憤而與自己豢養的老鼠告別,摔死了它——這居然是他唯一的一次主動告別。看似有無上權勢的他,其實只有摔死老鼠的能力。

末·清醒03

青年溥儀與建福宮告別。它被黑夜裏的一把大火焚燬,同時焚燬的還有朝廷的賬簿,太監和官員貪腐的證據……這時的溥儀悲哀地發現,不要說天下,連紫禁城的事他都無法掌管。

令我在內心深處震動的,是溥儀從無知到狂妄,從狂妄到無知的狂妄,而到後來還是在共產制度下馴服如羊。一個狂妄而無知的皇帝,自己以爲是「九五之尊」,竟然在共產的專政下不堪一擊!這也是《末代》的成功之處。是的,我們看過其它描述共產的恐怖的電影,讀過像《苦海餘生》那樣的書,也熟知那所謂「傷痕文學」。但這些只不過令人覺得恐怖與悲慘罷了。《末代》的「共產」並不「恐怖」,但卻能使一個狂妄的皇帝自殺不成,摔倒於地。

影評二:

一個小男孩兒,頭上壓着沉重的帽子,眉頭緊縮,表情嚴肅,額頭的青筋突出,背後是滿朝文武的大臣對他頂禮膜拜。小小的年紀還在懵懂無知,就承擔起了一個國家委以的重任。他還不知道,他現在的國家以是國破山河。

影片是1987年由意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齊指導,該片分爲前後兩部分,以幼年的溥儀和被共產黨抓到後的溥儀爲時間點穿插敘述。一點點爲觀影人講述了溥儀的一生,從萬人之上皇帝,到想光復大清的傀儡,到共產黨的戰俘,再到說自己只是一個花匠。

溥儀,戰戰兢兢的一生,一出生就已經註定的一生。

影片以溥儀在車站決定割腕自殺被共產黨救下調換到年僅三歲的溥儀被慈溪老佛爺召進宮與家人分開,小溥儀一臉陌生的走到慈溪身邊,當慈溪對他宣佈大清交給他的時候,小溥儀並不能理解自己將要承擔一些什麼,在哪一刻,命運將他和“皇帝”死死的拴在了一起。

那時候的中國已經被日本人迫害的滿目瘡痍,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英國爲了打開中國市場,將鴉片帶入中國,處心積慮引導中國人吸食鴉片從中獲得利益。而鴉片損害了中國人民上到官吏下到百姓的身心健康,摧毀中國人的意志。日本人利用鴉片來侵略中國土地,屠殺中國百姓,在中國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帝國。中國被迫一次次妥協,一次次與各國簽署不平等條約。小溥儀接受的實質上晚清早已不復存在,可以說,晚清造成這樣的局面,不能怪溥儀的無能,只是溥儀以無力改變這樣的事實。

影片中,溥儀的弟弟普傑告訴溥儀:

“你不在是皇帝了!現在有個一個新皇帝,他剪了鞭子,他還用汽車代替了駱駝。”

小溥儀不相信,他分明就是皇帝,這皇宮中獨一無二的皇帝,爲了證明他是皇帝,他讓身邊的小太監把桌上的墨汁全都喝光。可是當他看到宮牆外,整齊的軍隊,指揮的將軍,他茫然了,他很生氣,他就是皇帝啊,從小到大,他從未質疑過。

後來他明白了,他只是這紫禁城裏的皇帝,離開這偌大的皇宮,他什麼都不是。

溥儀一生是孤獨的,他獨自承受着本不該承受的一切,年幼的他缺少父愛,每日與宮中的宮女太監一起生活。唯一的精神寄託就是她的奶孃,小溥儀叫她嬤嬤。嬤嬤成爲了溥儀人性的稻草,在溥儀的《我的前半生》中寫着他對奶孃的愧疚。陳述了對人性的一點點默然。

奶孃焦連壽,河北省任丘人,16歲被父親半賣半嫁給了王姓差役,生下一女兒,丈夫去世。一生清貧漂泊直到成爲溥儀的奶孃,對年少的溥儀悉心教導,從不責罵。後來由於溥儀的過度依賴,被宮中太妃偷偷送走。回到家後才知道,自己進宮後女兒早已餓死。就算是這樣,也終究改變不了她善良的品質[]。可以說,奶孃對於溥儀來說是是他生命中最可貴的可敬的人。

奶孃的離去讓年少的溥儀失去了心裏的支柱,他追着奶孃的嬌子跑到了宮門口,把他攔了下來不讓他出去,皇宮,不能離開半步。小溥儀說:“她不是我的奶媽,她是我的蝴蝶”

影片三次講述了對“開門”的細節

第一次:老太妃下令把奶孃送走,小溥儀一邊奔跑追趕一遍呼喊奶孃的名字,匆匆跑到城門邊,卻被深宮的大門緊緊的擋住了奶孃離去的路。他不懂爲什麼,就連宮中最親近的人也離他而去。奶孃的離去,讓他告別未成熟的心智,是獨立思想的開始。

第二次:大臣匆忙來到宮中,告訴溥儀他的孃親死了。溥儀說:“是服鴉片自殺的吧,我要去看她”當他跑到城門口的時候停下來,緩緩走過去,守宮們的小吏看到他急忙叫喊鬆散的同伴,七手八腳的列好陣型的時候,溥儀走到了跟前徑直走過走向大門,小吏招呼一聲死死的關上了大門。儘管溥儀命令他們甚至大哭着讓他們開門,也無濟於事。溥儀絕望了,他不是皇帝嗎,一言九鼎萬人之上的皇帝啊,爲什麼這些人對我說的話無動於衷。悲憤交加的溥儀,將自己懷裏偷養的老鼠摔死在這宮門上。

第三次:日本人將剛生完孩子已經瘋了的婉容開車送往瘋人院,身處僞滿洲的溥儀追趕着馬車,當道再次來到門前,他已不再是皇帝。他命令他們打開大門,一次次的命令,但是聲音越來越小。他終於明白了,這是他一生的束縛,他逃不掉。面對偌大的世界,現在只剩他孤身一人。只是可憐了婉容,剛剛生下孩子就送忘了瘋人院,孩子也被日本人殺害(與影片不同的是,孩子是被溥儀禽獸扔進了火爐)。

與每個末世的皇帝一樣,他們不甘將祖輩創下的基業斷送在他們的手中,溥儀也嘗試改變現在的局面,他與日本人合作,創辦滿清國,成爲日本人的傀儡皇帝,他還想要當皇帝,這天下還是他的天下。他想要婉容紋繡永遠在他身邊,他想要回到紫禁城,他想去歐洲,他想要他還是那個皇帝。

被共產黨抓到以後,他敘述了自己所犯下的種種過錯,他知道他錯了,他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到了自己身上:“總要有人承擔”一句話道出了他的懺悔和心甘。

當他看到,人們高舉毛主席頭像,高呼:“毛主席萬歲”的時候,他的內心會是怎樣的,是悔恨,是無助,是憤怒,還是感慨萬千。我想,應該都有吧,或許當中摻雜的更多。

文化大革命爆發,此時溥儀已經被特赦,當他看到當初待他不薄的獄長被遊街的時候上去阻攔,告訴人們:

“你們抓錯人了,他是個好人”

“你是誰”

“我...我只是個花匠”

影片的最後,溥儀用一角錢去參觀故宮自己曾經的家,那個讓他一生都註定在別人的牢籠的家,他一生都想擺脫,一生都讓他魂牽夢繞的家。

他告訴前來阻止的小孩兒,“他是皇帝,是這大清最後一個皇帝。”

他坐在龍椅上,看着這故宮。

他的一生,在這裏開始,也在這裏結束。

影評三:

一部由法國,意大利,中國,英國,香港四國合拍的電影,導演是意大利人貝託魯奇,令人驚奇的是它是首部在大陸獲得拍攝的電影,是政府允許的,創建於1987年。那時作者還未出生,而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結束於1976年,片中主要人物,主角溥儀在現實逝世於1967年,出版過着作《我的前半生》。

片中全片採用英文對白,那麼由此可想劇本當然是由導演的國外團隊編寫。片中也有日本人,中國人使用本國語言。不過不都涉及在影片重要的角色之上,那麼這樣來說劇本也會涉及到別國的文學影響,只不過不太重要。它是一部很綜合的電影,由西方人主導,歷史戲劇觀的角度拍攝並且製作的。並不是中國人,自己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講述,而是第三者他人對這段歷史的看法。

相對來說是比前者客觀,公正的,有說服力,也會有他國的政治思想觀念,對待人物的觀念,簡化了中國對於皇室,對於政治事實主觀的描述,對正視人物的歪曲的糾正有着很重要的影響。那麼這樣來說片中的溥儀是很普通人的視角,淡化了很複雜的因政治缺乏的人性感,人性觀。是有着正常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道德價值取向等觀念,由一個複雜的歷史政治人物,因他國的介入由此簡化了實在一個普通人的人物命運,對於事實事物的選擇,更能的凸顯一個因上時代的變化,因家庭出身等等原因產生的個人的不幸,而對於共同歷史來說又是萬幸的,由於他的下臺,結束了長達208年滿清專制的統治,由於他的離開結束了長達5000年中國封建的社會制度,而由此走向了現代化。

令作者影響之深的是導演背景的音樂與鏡頭的運用十分的打動人,經典的片中臺詞“Open the door”一共出現了3次以上,實在讓人聯想起由當時慈禧太后統治的舊時代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而極具諷刺的是溥儀的家人死於吸食鴉片,而鴉片正視當時英法等國,敲開舊時中國的很重要的敲門磚。科技思想的落後終於促使我們“Open the door”了。不在固步自封,自以爲是,就像片中經典的段落溥儀趴在古老的故宮地磚上,聽到陳舊的厚實的城牆外,喊殺打的聲音,彷彿那時的舊中國被厚厚的城牆所隔離,與外部世界斷開了聯繫了,外界發生的任何事物與我們好像沒有任何的聯繫,英法等西方國家已經經過過工業革命,文藝復興,不斷的推翻重來推翻重來,而這邊中國還在置辦慈禧的六十大壽而大費國力……實在讓人啼笑皆非。等待被日本人,英法國人的大艦大炮兵臨城下時才猛然醒來。溥儀1908年接手慈禧,他父親是清光緒弟,於1927年正式下臺。而於後一直生活在紫禁城故宮,後被民國軍隊趕出此地……

總之這部電影很讓人再次想起那段不堪的歷史,片中溥儀提到的臺詞“他們就好像唱戲一樣,在戲臺一樣,我也不知道怎麼會成這樣,”這是對他老師說道的,他看到那些他的僕人,後解放後溥儀成戰犯,關押10年釋放後回到北京,他遇見了關押他的所長,他的同胞弟弟,被當時的文革批判,打倒,指控關押。

讓人可笑的是那時的紅衛兵,唸叨的“什麼造反有理”還有那些片中女戰士在跳舞歌頌“新中國,革命”等等,讓作者實在是不得不想起溥儀的臺詞“他們好像是唱戲一樣,戲班子的”對於現實的描述,對於封建的遺留!讓人可怕,憎恨。那時不尊重任何人,不尊重任何事物,……憲法有用嗎?就像溥儀最後的那段他走到那個上面,把別人送給他的那個小盒子交到那個帶着紅領巾的少年手中一樣,小少年在看守着這一切,如同“新的中國”一樣年輕,無畏,不顧道德法??

在看完這部電影后,再也對國內,或是其他講訴民國的電影再次索然無味了……它實在是太優秀了,本片獲得了奧斯卡9項獎項。很值得我們去關注它!那時的西方文化與傳統中國文化之間的對立,矛盾,讓人不得不想起今天的種種的來源,今天世界中國文化的產生,未來歷史,科技思想的進步……改變不再只是割掉隔斷那個陳舊的長長的讓人恥辱的辮子,還有心中的辮子什麼時候才能斷開呢?是要對於愚昧無知的完全摒棄……對於今時今日,世界的,智慧的,先進的。要加於重視!!盲目愚昧封建讓人可怕,陳舊落後讓人心酸退避。當有一天明白這一切時,任何人都是不得不嘆息的……

還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音樂,美術的應有采用了大量的日本人,而今天的電影人張藝謀在<滿城盡戴黃金甲>《十面埋伏》的主要音樂,美術設計也是由日本人完成……而這幾部電影都是很有歷史感,很需要年代,文化的經驗……而這經驗也並非本國,傳統中“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國”所能取代了……極具諷刺,。本國益於爲榮的藝術,所欣賞所觀賞的是由他國完成的……中國無人嗎??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