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和古代皇帝有關的歷史小故事

和古代皇帝有關的歷史小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4W 次

和古代皇帝有關的歷史小故事

和古代皇帝有關的歷史小故事

導語:衆所周知,我國有着很悠久歷史文化,我們對歷史都充滿了好奇和興趣。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四篇和古代皇帝有關的歷史小故事,希望你們喜歡。

和古代皇帝有關的歷史小故事

一、《劉秀重建漢王朝》

昆陽大戰以後,劉縯和劉秀名聲越來越大。有人勸更始帝把劉縯除掉。更始帝藉口劉縯違抗命令,把劉縯殺了。

劉秀一聽到他哥哥被殺,自己知道力量敵不過更始帝,就立刻趕到宛城(今河南南陽市),向更始帝賠不是。有人問起他昆陽大戰的情形,他也一點不居功,說全是將士們的功勞。他也不敢給他哥哥戴孝,照常吃飯喝酒,有說有笑,一點也不流露出他憂傷的心情。

更始帝以爲劉秀不記他的仇,反倒有點過意不去,拜劉秀爲破虜大將軍,但是畢竟不敢重用。後來,長安攻下來了,王莽也給殺了。更始帝到了洛陽,纔給劉秀少數兵馬,讓他到河北去招撫河北郡縣。

這時候,各地的豪強大族有了武器,有的自稱將軍,有的自稱爲王,也有自稱皇帝的,各據一方。更始帝派劉秀到河北去,正好讓劉秀得到一個擴大勢力的機會。他廢除王莽時期的一些苛刻法令,釋放一些囚犯,一面消滅了一些割據勢力,一面鎮壓河北各路農民起義軍。整個河北差不多全給劉秀佔領了。

公元25年,劉秀和他的隨從官員認爲時機成熟,在鄗(音hào今河北柏鄉縣北)自立爲皇帝,這就是漢光武帝。

更始帝先建都洛陽,後來又遷到長安。他到了長安以後,認爲自己的江山已經坐定,開始腐敗起來。他濫封官爵,自己不管政事,成天在皇宮裏喝酒作樂,還縱容他手下的兵士搶劫。原來一些綠林軍將領,對他十分不滿。

赤眉軍的首領樊崇眼看更始帝不行了,就率領二十萬人進攻長安。更始帝派兵抵抗,接連打了幾個敗仗,急得他不知怎樣纔好。綠林軍中有些將領勸更始帝離開長安,反而遭到更始帝的猜疑、殺害;還有一些起義將領投奔了赤眉軍。更始帝內部一亂,赤眉軍就順利地打進了函谷關。

赤眉軍決定推翻更始帝,但是樊崇他們不能擺脫漢朝舊貴族正統觀念的影響,定要找個姓劉的做皇帝。當時赤眉軍姓劉的一共有七十多個,其中有個十五歲的放牛娃劉盆子,據說跟西漢皇族的血統最近,就硬把劉盆子立爲皇帝。

赤眉軍打進長安,更始帝逃到城外,樊崇派使者限令更始帝在二十天內投降。更始帝沒法,只好帶着玉璽向赤眉投降。

赤眉軍進了長安,聲勢浩大。可是幾十萬將士的口糧發生了困難。富商和地主趁機屯積糧食,長安天天有人餓死。這樣一來,長安的混亂局面就沒法收拾了。

樊崇帶着軍隊離開長安向西流亡。但是別的地方的糧食也一樣困難;到了天水(郡名,在今甘肅)一帶,又遭到那裏的地主豪強的攔擊。樊崇只好又帶着大軍往東邊來。

漢光武帝趁着赤眉軍進長安的時候,佔領了洛陽。他們一聽到赤眉軍向東轉移,就帶領二十萬大軍分兩路埋伏在那裏。

漢光武帝派大將馮異到華陰,把赤眉兵引向東邊來。馮異用計把一隊赤眉軍包圍在崤山下。他下了戰書,跟赤眉軍約定時間和地點決戰。老實的樊崇不知道敵人的計策,派了一萬多赤眉軍發動進攻。馮異先派出少數兵士對敵。赤眉軍看見漢兵人少,就全軍出擊。沒想到馮異的伏兵上來了,打扮得和赤眉軍一模一樣,雙方混戰在一起,分不出誰是赤眉兵,誰是漢兵。

赤眉軍正在爲難的時候,打扮成赤眉軍的漢兵高聲叫嚷着“投降!”“投降!”赤眉軍兵士一看有那麼多人喊投降,沒了主意。軍心一亂,這一支赤眉軍就被繳了武器。

公元27年1月,樊崇帶着剩下的赤眉軍向宜陽(今河南宜陽縣)方向轉移。馮異火速派人報告漢光武帝。漢光武帝親自率領預先佈置好的兩路人馬截擊,把赤眉軍圍困起來。到了這步田地,樊崇只好派人向漢光武帝求和。

漢光武帝把劉盆子他們帶回洛陽,給他們田地房屋,讓他們留在洛陽。但是不到幾個月,就加上謀反的罪名,把樊崇殺害。

二、《遷都許城》

董卓之亂以後,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對各地州郡失去了控制。各地官僚、豪強趁機會爭奪地盤,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勢力比較大的有冀州的袁紹、南陽的袁術、荊州(約當今湖北、湖南兩省和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一部)的劉表、徐州(約當今江蘇長江以北和山東東南部)的陶謙、呂布等,他們相互混戰,打得昏天黑地。成千上萬的百姓在混戰中遭到屠殺,許多地方出現了沒有人煙的荒涼景象

曹操本來勢力很小。後來,他打敗了攻進兗州(今山東省西南部和河南省東部,兗音yǎn)的黃巾軍,在兗州建立了一個據點。他還從黃巾軍的降兵中,挑選一部分精銳力量,擴大了武裝。以後,他又打敗了陶謙和呂布,成爲一個強大的割據力量。

公元195年,長安的李傕和郭汜發生火併,外戚董承和一批大臣帶着獻帝逃出長安,回到洛陽。洛陽的宮殿,早已被董卓燒光了,到處是碎磚破瓦,荊棘野草。漢獻帝到了洛陽,沒有宮殿,住在一個官員的破舊住房裏。一些文武官員,沒有地方住,只好在斷牆殘壁旁邊搭個草棚,遮避風雨。最大的難處是糧食沒有來源。漢獻帝派人到處奔走,要各地官員給朝廷輸送糧食。但是大家正在忙着搶地盤,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裏,誰也不肯送糧來。

朝廷大臣沒有辦法,尚書郎以下的官員,都只好自己去挖野菜。這些平時養尊處優的官員,哪兒受得了這個苦,有的吃了幾頓野菜,就倒在破牆邊上餓死了。

這時候,曹操正駐兵在許城(今河南許昌),聽到這個消息,就召集部下的謀士商量,要不要把漢獻帝迎過來。

謀士荀彧(音yù)說:“從前晉文公發兵把周襄王送回洛邑(今洛陽),成爲霸主;漢高祖爲義帝發喪,天下人都向着他。這樣的例子歷史上是不少的。現在皇上到了洛陽,困苦不堪。將軍如果能把皇上迎來,這正是順從人們的願望。要是現在不及時去接,一旦讓別人搶先迎去。我們就錯過機會了。”

曹操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立刻派出曹洪帶領一支人馬到洛陽去迎接漢獻帝。

董承等大臣害怕曹操,發兵阻攔曹洪的人馬。後來,曹操親自到了洛陽,向他們說明現在洛陽缺少糧食。許城有糧食,但是運輸不便,只好請皇上和大臣們暫時搬到那邊去。免得在這裏受凍捱餓。

漢獻帝和大臣聽說到了許城有糧食,都巴不得早點遷都。公元196年,曹操把漢獻帝迎到了許城,打那時候起,許城成了東漢臨時的都城,因此稱爲許都。

曹操在許都給漢獻帝建立了宮殿,讓獻帝正式上朝。曹操自封爲大將軍,開始用漢獻帝的名義向各地州郡豪強發號施令。

首先他用獻帝名義下詔書給袁紹,責備他地廣兵多,只管擴大自己勢力,攻打別的州郡,不來幫助朝廷。

儘管袁紹勢力大,但是名義上他還是漢獻帝的臣子,接到詔書以後,沒法子,只好上個奏章給自己辯護。

曹操又用漢獻帝名義封袁紹爲太尉。這一下,袁紹可生氣了。他覺得曹操當大將軍,自己反在曹操底下,太丟人啦。就氣沖沖地說:“曹操要不是我,哪有今天。現在他倒用皇上的名義來號令我起來了。”他上個奏章把太尉辭了。

曹操覺得自己地位還不鞏固,不願和袁紹鬧翻,就把大將軍的頭銜讓給袁紹[]。自己改稱爲車騎將軍。

許都的情況暫時穩定下來了。但是日子一久,大批官員和軍隊的糧食供應,就發生困難。經過十年混亂,到處都在鬧饑荒。如果許都的糧食問題不解決,大家也呆不下去啦。有個官員棗祗(音zhī)向曹操提出一個辦法,叫做“屯田”。他請曹操把流亡的農民招集到許都郊外開墾荒地,由官府租給他農具和牲口。每年收割下來的糧食一半歸官府,一半歸農民。

曹操接受了棗祗的建議,發佈命令,實行屯田。許都附近的荒地很快就開墾出來了。一年下來,原來已經荒了的土地上獲得了豐收。光是許都的郊外就收到公糧一百萬斛。曹操又在他管轄的州郡都推行屯田制,設置田官。以後,凡是實行屯田制的地方,穀倉都裝得滿滿的。

曹操用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又採用屯田辦法,解決了軍糧問題,還吸收了荀攸、郭嘉、滿寵等一批有才能的謀士,他的實力就更加強大起來了。

三、《白癡皇帝》

晉武帝和他祖父、伯父、父親都是善於玩弄權術的人,可是他的兒子——太子司馬衷偏偏是一個什麼也不懂的低能兒。朝廷裏裏外外都擔心,要是晉武帝一死,讓這個低能兒繼承了皇位,不知道會鬧出什麼亂子來。

有些大臣想勸武帝另立太子,但是不敢明說。有一天,在晉武帝舉行宴會的時候,大臣衛瓘(音guàn)假裝酒醉,倒在晉武帝的御座面前,用手撫摸着座位,嘴裏含含糊糊地說:

“這個座位太可惜了!”

晉武帝馬上懂得他說的是什麼意思,但是假裝聽不懂,說:“你在胡說些什麼,準是喝醉了吧。”接着,吩咐侍從把衛瓘扶起來送走。

打那以後,誰也不敢向晉武帝再提這件事。

晉武帝畢竟也有點猶豫。他想試試他的兒子到底糊塗到什麼程度。有一次,他特地送給太子一卷文書,裏面提出幾件公事,要太子處理。

太子的妻子賈妃,是個機靈的女人,見到這卷文書,連忙把宮裏老師請來,替太子代做答案。那個老師很有學問,寫出一份卷子,引經據典,答得頭頭是道。

賈妃看了挺滿意,旁邊有個略懂文墨的太監卻提醒她:“這份卷子好是好,可是皇上明知太子平常不大懂事,現在寫出這樣一份卷子,反倒叫他懷疑。萬一查究起來,就把事情弄糟了。”

賈妃說:“對,虧得你提醒一下。那麼還是你來另寫一份吧。寫得好,將來還怕沒你的好處!”

那個太監就另外起草了一份粗淺的答卷,讓太子依樣畫葫蘆抄寫一遍,送給晉武帝。

晉武帝一看,卷子雖然寫得很不高明,但是總算有問必答,可見太子的腦子還是清楚的。俗話說:癩痢頭兒子自己的好,能將就也就將就過去了。

公元290年,晉武帝病重。太子司馬衷已經三十多歲。按理說,三十多歲的人已經可以處理政事了。但是晉武帝到底不放心,立個遺詔,要皇后的父親楊駿和他叔父汝南王司馬亮一起輔政。晉武帝臨死的時候,只有楊駿在身邊。楊駿爲了想獨攬大權,和楊皇后串通起來,另外僞造一道遺詔,指定楊駿單獨輔政。

晉武帝一死,太子司馬衷即位,這就是晉惠帝。

晉惠帝即位以後,國家政事他一件也管不了,倒是鬧出一些笑話來。

有一次,他帶了一批太監,在御花園裏玩。那是初夏季節,池塘邊的草叢間,響起一片蛤蟆的叫聲。

晉惠帝呆頭呆腦地問身邊的太監說:“這些小東西叫,是爲官家,還是爲私人呢?”

太監面面相覷(音qù),不知該怎樣回答。有個比較機靈的太監一本正經地說:“在官地裏的爲官家,在私地裏的爲私家。”

惠帝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有一年,各地鬧饑荒。地方的官員把災情上報朝廷,說災區的老百姓餓死的很多。這件事給晉惠帝知道了,就問大臣說:“好端端的人怎麼會餓死?”

大臣回奏說:“當地鬧災荒,沒糧食吃。”

惠帝忽然靈機一動,說:“爲什麼不叫他們多吃點肉粥呢?”

大臣們聽了,個個目瞪口呆。

西晉出了這樣一個白癡皇帝,周圍的一羣野心家自然就蠢蠢欲動了。

四、《匈奴人稱漢帝》

在李雄在成都稱王的同一年(公元304年),北方的匈奴貴族劉淵也反晉獨立,自稱漢王。

自從西漢末年起,有一部分匈奴人分散居住在北方邊遠郡縣,他們和漢族人相處久了,接受了漢族的文化。匈奴貴族認爲上代多次跟漢朝和親,是漢朝皇室的親戚,後來就改用漢皇帝的姓——劉。曹操統一北方後,把匈奴三萬個部落分爲五個部,每個部都設部帥,匈奴貴族劉豹是其中一部的部帥。

劉淵是劉豹的兒子,從小讀了許多漢族人的書,力氣大,武藝高,能夠拉三百斤重的大弓。劉豹死後,劉淵繼承他父親的職位。後來,在西晉的成都王司馬穎(八王之一)部下當將軍,留在鄴城,專管五部匈奴軍隊。

八王混戰開始後,匈奴部落裏一些貴族們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北)開會商量。有個老年貴族說:“我們匈奴從漢朝開始跟漢人結爲兄弟。經過魏、晉兩個朝代,匈奴單于後代雖然有封號,卻沒有自己的尺寸土地,跟一般百姓沒有什麼兩樣。現在晉朝發生內亂,自相殘殺。這正是我們匈奴人恢復地位的好時機啊!”

大家都覺得他的主意對,叫誰來帶頭呢?大家一議論,認爲劉淵有才能,威望高,推他當單于挺合適。

貴族們派個使者到鄴城,把大夥兒的意思告訴劉淵,請他回來。劉淵很高興,就藉口要回匈奴葬自己的父親,向司馬穎請假。司馬穎不同意,劉淵只好讓使者先回去,並且要五部匈奴集結兵力,向南移動。

後來,晉朝的幷州刺史司馬騰、將軍王浚聯絡鮮卑貴族攻打司馬穎,司馬穎失敗了,逃往洛陽。劉淵向司馬穎要求回去帶匈奴兵馬來助戰,司馬穎才讓他走了。

公元304年,劉淵回到左國城,大夥兒擁戴他做大單于。他集中了五萬人馬,親自率領南下,幫助晉軍攻打鮮卑兵。有人問他,爲什麼不趁這個機會把晉朝滅掉,反倒去幫助晉軍呢?

劉淵說:“要滅掉晉朝,還不是像摧枯拉朽一樣容易,但是晉朝的百姓未必會向着我們。我看漢朝立國的年代最長,在百姓中影響大。我們的上代又是漢朝皇室的兄弟。現在漢朝亡了,我們用繼承漢朝的名義,也許可以得民心。”

大家聽了,覺得是一個好主意。劉淵就宣佈自己是漢王。

劉淵稱漢王后,很快攻下了上黨、太原、河東、平原等幾個郡,勢力越來越大。一些勢力比較小的各族反晉力量也都來歸附劉淵。

公元308年,劉淵稱漢帝。第二年遷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集中兵力進攻洛陽。洛陽的老百姓雖然恨透腐朽的西晉王朝,但是也不願受匈奴貴族的統治。所以劉淵兩次進攻,都遭到洛陽軍民的猛烈抵抗,不得不退兵。

那時候,八王中最後的一個王——東海王司馬越還在和一批大臣互相仇殺。晉朝留下的一點點兵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

後來劉淵死去,他兒子劉聰接替做漢國皇帝,又派大將劉曜、石勒進攻洛陽。洛陽的軍民奮勇抵抗,但是畢竟寡不敵衆。公元311年,洛陽城終於被攻陷,晉懷帝做了俘虜。

劉聰進洛陽後,殺了大批晉朝的官員和百姓,有一次,劉聰舉行宴會,讓晉懷帝穿着奴僕穿的青衣給大家斟酒。一些晉朝的遺臣看了,禁不住失聲痛哭。劉聰看晉朝遺臣還對懷帝這樣有感情,一發狠,就把懷帝殺了。

晉懷帝死後,在長安的晉國官員擁立懷帝的侄兒司馬鄴繼承皇位,這就是晉愍(音mǐn)帝。

公元316年,劉聰攻下長安。晉愍帝也遭到了懷帝同樣的命運,在受盡侮辱後被殺。西晉王朝維持了五十二年,終於滅亡。

西晉滅亡之後,北方的各族人民(主要是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民族)紛紛起義,他們中間的上層分子乘機起兵,像李雄、劉淵一樣建立政權,前前後後一共出現十六個割據政權,歷史上稱爲“十六國”(舊稱五胡十六國,胡是古時候對少數民族的泛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