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三體前傳:《球狀閃電》讀後感

三體前傳:《球狀閃電》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W 次

三體前傳:《球狀閃電》讀後感

三體前傳:《球狀閃電》讀後感

導語:書中不僅僅講述了球狀閃電,更在講訴故事時說到了教育,說到了反戰爭,說到了人性,藉助書中各角色之口表達作者在這些問題上的觀點。如果你想更加深入的瞭解《球狀閃電》那就看看這幾篇讀後感吧。

三體前傳:《球狀閃電》讀後感

第一篇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類苦於渺小而毀於自大;“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科幻之翼,我們脫離卑微瑣碎的庸常生活,又以更宏大廣闊的視野反思自身。劉慈欣的《球狀閃電》就以不長的篇幅折射出多重光芒: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瑰麗雋永的理想主義和大氣磅礴的史詩風格,令我沉醉,也帶我飛翔。

科幻之翼

《球狀閃電》的創作緣起是劉慈欣親眼目睹了“球狀閃電”,並在同年閱讀了兩本克拉克的科幻小說,奠定了他的科幻理念:科幻的真正魅力在於創造一個想象中的事物或世界。劉慈欣創造了“球狀閃電”,這種過去和現在都不存在,在未來也不太可能存在的事物反而有很強的吸引力。

書中有一段話至少出現了兩次,“我們都是凡人,雖然我們用超過凡人的努力去探尋,可我們還是凡人,只能在基礎理論提供的框架中進行推演,不可能越雷池半步,否則就像步入沒有空氣的虛空一樣,但在這個框架中,我們什麼也推演不出來”,球狀閃電儼然成了一個謎,大量的數學推演和實驗都無法破解它,吸引了許多人獻出生命……但世上總有一些超越凡俗的人,能把所有人都想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這大概就是想象力高於知識的體現:知識是枯燥的、呆板的,而想象力是靈動的、有穿透力的;想象是靈魂,而知識只是作者構架和描述自己的想象的工具。通過常識、通過知識,我們讀者去理解作者的科學想象,領略又一個世界,並觸及作者的精神和思想,以此反思生活,觀照內心。

第二篇

夏季,除了令人窒息的高溫,還有一種讓人心悸的自然現象:雷電。雷雨天氣,從窗簾的邊緣鑽進來的耀眼電光,以及彷彿響在耳邊的隆隆雷聲,我即使待在房子裏,依然無法安心。在憤怒的大自然面前,我是如此的渺小,小到直視雷電的勇氣都沒有。

閃電是什麼樣子的?雖然我不敢親自觀看,但是數以億級的人類之中,終究還是有不畏強權的勇士,揭開了雷電的神祕面紗。於是,在小學生的課本上,閃電呈現爲紫色,長長的,是天空的裂縫。可是,你看見過球狀的閃電嗎?

能夠自由穿梭任何物體,能在一瞬間將人變成飛灰,並且有選擇性地攻擊目標······這就是球形閃電。它像一個神祕的幽靈,引誘着我走進一個全新的世界——劉慈欣的《三體前傳:球狀閃電》。

《三體》早以如雷貫耳,但是畏懼於它的盛名以及巨大的篇幅,一直沒有勇氣翻開。最近看了太多的人生感悟和心靈雞湯文,迫切需要改變一下閱讀風格,便打開了這本書。誰知一發不可收拾,不到兩天就看完了。這樣全身心地投入一本書的感覺,很奇妙。完全沉浸在書中的世界,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上一次有這種感覺,還是讀《白鹿原》的時候。

當讀完整本書之後,再回過頭來看“序曲”,發現爸爸真是一個“哲學家”。爸爸說,“過一個美妙的人生並不難,選擇一個公認的世界難題,投入全部身心鑽研,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不知不覺的專注中,一輩子也就過去了”。林雲爲了她的新概念武器,丁儀爲了偉大的物理學,而“我”的一生,都與這個奪走“我”的父母的、神祕的球狀閃電相伴前行。人活一世,只是爲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種物體,這樣的專注和純粹,讓人欽佩的同時也容易讓人膽寒[]。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中庸思想告訴我們,凡事不要走極端。因爲極端的近義詞是偏執。

儘管我是一個無神論者,但是同樣無法否認,在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以現有的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在這些神祕事件的背後,究竟存在着怎樣的真相?以往我從來不會去注意,去深思的很多東西,突然出現在我的腦海之中。我同時也意識到,站在宇宙的視野反觀自我,一個人真的很渺小。“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可能只是一種客觀描述,也並沒有貶低人類的意思。既然自身都是如此的渺小,些現如今困擾着我的種種問題,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

雷雨交加過後,我們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氣。而他,十四歲的少年,看着自己的父母化爲灰燼,他也迎來自己的新生。或許是因爲仇恨,或許是球狀閃電的神祕,“ 像爸爸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說的那樣,我迷上了一樣東西,我要去經歷他所說的美妙人生了。”

第三篇

故事假設在銀河系之外的一個天狼座中有另一個可適宜生物居住的星球,名爲三體。一次偶然的機會,三體文明和地球文明相互知道了對方的存在,於是雙方陷入了一種思考。而地球上,知道對方的存在的人類很少但基本是居於社會高層當中,由於知識背景的差異,他們對三體文明的看法相互之間存在着很大的等分歧,有些人希望三體人能夠在地球上生存使地球上的醜惡消失,而有些人希望三體人永遠都不要登陸地球,因爲三體人能夠給地球帶來的未必是福音等等。

儘管地球人對三體人的態度褒貶不一,但是三體人卻將地球人當做一個敵人。儘管就科技水平而言,三體文明要大大高於地球文明,但三體人要成功登陸地球需4、5個世紀,從中地球可以發生很多次科技革命,大大提升其科研水準,而這對未來的三體人而言是一個大大的威脅。

這就是《三體》小說的總基調。同時這樣的基調也讓我陷入了一個思考,即兩個之前沒有任何接觸的文明碰撞時帶來的到底是和平還是戰爭。顯然,就歷史看,這個結論可能並不是那麼樂觀。當年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後,歐洲文明大肆的入侵美洲,掠奪財產,殺燒擄掠,使得美洲的原始文明永劫不復,最終被歐洲人統治且殖民。我想,這是因爲每個文明體都像一個個體一樣,如果讓其走入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當中時,他們便缺乏安全感,而這樣的不安全感很可能導致一些殘酷的後果。歷史中的印第安人或許就是這樣的一個犧牲品。

而《三體》小說中也是這樣,儘管三體文明比地球文明先進很多,隨着時間過渡,未來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或許過了三四百年地球文明就會趕超三體文明,到了那個時候三體文明能不能保全自我也是一個問題了。所以作爲地球人和三體人而言,最爲理智的做法可能就是盡最大的努力保全自我,同時消滅對方。或許這樣的一個結論讓很多人感到悲觀,但這卻是一種最爲現實的結果,尤其是生活在我們現實的社會當中,可能會常常遇到於此類似的情形或者作出於此類似的選擇。

我找了三體系列的小說看,覺得這部小說挺好,作者劉慈欣真是個人才,想象力豐富,看得我一驚一乍!所以就想寫寫讀後感,而且我覺得在小說的閱讀過程中,對小說描寫場景的想象絲毫不亞於電影畫面。有自己的特色,在科幻界中應該算是獨樹一幟了。

我看得很有趣,因爲我是從第二部《黑暗森林》開始看的,一開始引人入勝的是一隻螞蟻在三維世界裏怕在二維世界裏想象,剛開始看覺得有點莫名其妙,現在回想那不就是人類的寫照嗎?人直接感受的是包括時間的四位空間,按照如今維數理論,更高維的就存在我們身邊,或者說我們所處的環境中就有更高維的,只是憑藉人類的結構是看不到摸不到的!只能靠想象,而人的想象力也並非無所不能,它受到物種的限制,就如螞蟻永遠無法想象球是圓的這種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