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珍妮特《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讀後感800字

珍妮特《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讀後感8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W 次

珍妮特《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讀後感800字

珍妮特《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讀後感800字

導語:《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敘寫了女主人公珍妮特在成長過程中由於對自我同性傾向的認同而遭受到了來自教會、家庭以及男權社會的壓制,爲追尋自我和真愛最終走上了與家庭、教會決裂的道路的故事。本站小編今天就分享幾篇讀後感給大家。

珍妮特《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讀後感800字

讀後感一

倘若不是發現自己愛上了一個女孩兒,珍妮特也許會成爲一個最優秀的傳教士―――誰讓她同時擅長兩件事情呢?珍妮特同時擅長兩件事情:與上帝交朋友,與魔鬼對話。“來吃個橘子!”這是《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反覆出現的一句話,在這裏,橘子可以是一種命令,一種搪塞,一種規避,一種對治癒的自欺。珍妮特剝橘皮的動作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橘皮很硬,令人深感挫敗,她用盡雙手氣力,彷彿撬開盔甲,掰開石牆。當然,橘子裏住着橙色魔鬼,扔給她一枚褐色卵石,這顆卵石就一直牢牢握在主人公珍妮特的手中。《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由兩道扶搖而上的螺旋體扭結而成,一道是聖經故事爛熟於心的珍妮特講的故事與故事中的故事,一個是擁有錯誤的激情的珍妮特的成長史,個人史暗合摩西五經,狂熱,背叛,出逃,成長。紋滿故事的螺旋體與敘事的螺旋體最終在一棵橘子樹上交叉相遇:“所有真正的追尋都在這座花園裏終結。吃下這果實,就意味着離開花園,因爲果實講述了別的事情,別的渴望。”並在末尾處母親那句“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這種如廢話一般的真理中雙雙獲釋。在珍妮特看來,歷史應該是張結繩大吊牀,任由翻筋斗的盪鞦韆的人盡情遊戲。她在故事上打結,結上生結,如同貓咪玩線團,末了並不解開。在她那些翻着筋斗蕩着鞦韆的故事裏,有橡皮筋搭成的皇宮,四面體國王在其中觀看侏儒們同時上演的悲喜劇,螺旋樓梯通往無法定奪者的“錯失良機城”,選擇牆的人,困在錯失良機城,矮胖子坐在牆上,決定把一道牆給身體,留一個魔圈給靈魂。《橘子》渾身文滿故事,看似隨意的,蜻蜓點水般的故事,卻不肯好好敘說一段完整的結實的歷史。她的敘述密度與步速正如她的小說排版,充滿空隙與裂縫,只少量傾瀉微光。她所用以推進敘述的,不是情節,不是情緒,而是“故事中的故事中的故事中的故事”。與後現代作家相同的是,對珍妮特,說故事是小說家不得不做卻必須不好好做的事,不過,對這位熟稔聖經與傳奇故事且命運本身就寫滿傳奇故事的女作家來說,故事是信手拈來的易事,敘事伎倆也絕非必須,重要的是語言,是陌生的,奇特的,真正的寫作者的“母語”,正是這種“母語”吸引着豔羨的閱讀者、陌生人,成爲故事的真正推進機制。十九歲時,珍妮特愛上了一個女孩兒,爲此她必須離開她所擁有的一切:家庭,信仰,學業,安全,正常。她離家出走,去殯儀館和精神病院打工。這段慘痛經歷就是她在《橘子》這本處女作中所要講述的歷史,這段歷史生出了所有看似毫不相干的故事,也生出了日後她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書。倘若你要在其中孜孜尋找慘痛的同性愛的折磨煎熬,癲狂激情,恐怕要失望,因爲珍妮特雖然愛拿性別身份說事兒,但在這個故事裏,你將發現,與愛上寧芙的大叔相比,愛上一個女孩兒的珍妮特的焦慮程度和罪惡指數並不比一個暗戀隔壁班小男生的懷春少女高多少。在故事裏,主人公珍妮特的罪名是可愛的:“無法認清自己的性別侷限”。在小說家珍妮特的世界裏,一切界限都模糊了。性別,時間,空間,物質,思想,人間,宇宙。在那個天堂裏充斥着航天員,橘子裏住着橙色魔鬼的世界裏,錯誤的愛情從來不能讓她懷疑自己,任何障礙都無法摧毀她。難忘的是《橘子》結尾處,節制的珍妮特終於得以一抒胸臆:“我渴望有人至死都暴烈地愛我,我渴望有人毀滅我,也被我毀滅……我可以放棄我所擁有的一切,但絕不會爲了一個男人,因爲他們只想當毀滅者,卻從不願被毀滅。”當我們目睹這個尋求毀滅的女人站在山頂,想象着一場動人心魄的佈道,想象着她走到初戀愛人的面前,剝光衣服,問她是否還記得“這個身體”,纔會想起,原來珍妮特的橘子一直在流血,每一滴血她都不憐惜,也絕不會忘記。

讀後感二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英國當代女作家珍妮特•溫特森的處女作,1985年榮獲惠特布萊德首作獎。但讀後感覺一般。

故事發生於英倫鄉間一個傳統保守的小鎮。“我”成長在一個五旬節教派信徒之家。五旬節教派是20世紀初興起的基督新教運動,認爲救恩的關鍵在於相信耶穌是唯一的救贖主,並相信《聖經》在信仰問題上具有最高的權威。母親整日沉迷於教會事務,傳福音、治傷患、唱聖歌。在她眼中,教會是她唯一的所屬,可以拋棄家庭“忙教會的事”,就像她總是對“我”說:橘子是“唯一的水果”。讓人驚疑的是,她曾經也是一個“又任性又要強”的人,年輕時在巴黎找到一份教職,“小日子過得乾淨又體面”,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裏邂逅皮埃爾,暈頭暈腦地墜入愛河。結果在就診時,醫生的一句話葬送了這段愛情:“你是可能戀愛了,但你也得了胃潰瘍。”

作爲父母的養女,“我”從小被灌輸宗教知識,寄望成爲傳教士。但也因此在學校裏和別的小孩格格不入,儼然異類,因與人老是談地獄、繡布上用怪異經文而被老師警告、同學疏離。這種壓制人性、遠離童心的家庭教育勢必難以長久。長大後,隨着青春期的到來,終於在性取向上做出迥於常人、更不合教規的選擇[]。與艾爾西、梅蘭妮、裘波麗、凱蒂等女性朋友的相處,“如此親密卻又如此惹人心煩意亂。”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爲,當精神被上帝主導,身體已成爲唯一可以自己做主的事。反過來說,當身體實現獨立,精神上的控制也便開始鬆動。

“我愛你,幾乎和愛上帝一樣多。”青春,讓“我”知道除了敬仰上帝,還有其他可愛之人。母親自然難以容忍這種玷污門庭的出格行爲,爲此找來牧師驅魔。直至最後,一意孤行的“我”終被趕出家門,孤身而活。梅蘭妮也被送到外地,幾年後與一個軍人結婚。

小說除了展現這樣一對矛盾,還揭示了那些宗教信徒的虛僞矯飾。小說很少提到父親,由此大約可知父母關係不睦。事實上,信仰不過是母親欲求不得的愛情的轉移。“她的皈依歸功於魅力十足的牧師,她的佈道基於個人魅力的施展,她在教堂裏的領導地位滿足了虛榮心。”她鄙視窮人,憎惡鄰居,“只有他們纔會把馬西波的處理商品目錄裏的每一樣東西買回家”。服務孤寡人士的莫克貝旅店發生貪腐事件,罪魁禍首即是伯恩牧師,爲漁民籌集的大部分善款被用作償還他的賭債。會費資金和贏利被挪用作償付其已分居疏遠的太太的生活費,真正和他同居的則是他的情人。由母親幫助審計賬目的迷途人協會因此被迫解散。那些所謂“上帝的僕人們”,“背叛是他們與生俱來的天性”。

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福音營的最後一天,羅斯維爾夫人在海灘上即將沉溺,其中一人下水施救,這時,“牧師也不是等閒之人,立刻指揮大家開始祈禱,懷特夫人挑頭領唱《我們有主爲錨》”,被救上來的羅斯維爾夫人卻哭訴着“我以爲這次肯定能見到上帝的榮光了呢”。我看着總感覺很有諷刺的意味。

整部小說籠罩着濃郁的宗教氛圍和象徵意義,在人物成長、情節推進的過程中,伴隨着童話與魔幻想象。書中,當橘色魔鬼出現時,它告訴“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魔鬼,得到什麼樣的魔鬼,取決於你靈光的顏色。我們是爲了保你身心完整而來的。” “我”對此質疑:“可是在《聖經》裏,你們總是被趕跑的。”橘色魔鬼輕描淡寫地回答了一句“盡信書不如無書”。我的理解是,有上帝,就會有魔鬼,上帝是神性,魔鬼卻往往顯得更通人性。

讀後感三

我渴望有人至死都暴烈的愛我,

明白愛和死一樣強大,

並且永遠地扶持我。

我渴望有人毀滅我,

也被我毀滅。

世間的情愛何其多,

有人可以虛擲一生共同生活卻不知道彼此的姓名。

這或許是我對於整本書的最深刻的印象了,懷着對這位頗具爭議的作者的一種敬畏,我悄然的提起書本,來讀這個令人折服的不凡的女人。她是一個矛盾的個體,她渴望衝破樊籠,但是無奈,她卻沒有辦法衝破現實給她既定的一個紙糊龍,只能在自己臆想的世界裏存活,是的,在她還沒有遇見那個女孩之前,是那樣的。

也許她還會像往常一樣,在她想要決定去訴求意見的時候被她的母親以一個橘子搪塞住,在想要拼命的得到某種東西的時候,被母親的一個橘子給打亂了所有的前進的道路。

昨天我們坑裏的小夥伴們激烈的討論了這個話題,當然,更多的是討論這本書衍生出來的一些東西,比如這個橘子的含義。誠然,對於這本書的名字,如此的獨具匠心,我想它的含義一定非同凡響吧。淺貓說的是代表矛盾,我說代表自由,還有魚說代表束縛和約束,白瓷罐贊同我的觀點。然後我們滿慢慢的剖析,我說其實兩者並不矛盾,無論自由還是束縛,都代表橘子,橘皮是酸澀而堅硬的,正好像是母親給她的一種約束和束縛,傳統的思想,讓她作爲一個傳道者應當有的東西,而那個橘子裏面甜美的果實代表着自由,自由是甜美且可口的啊。

其實我們都很不理解她媽媽的做法,但是我們都認爲她的媽媽是愛她的,只是方式不對。對於像她這樣一個女孩,她是作者本身的原型,以自身的一種身份和精力來寫的。

我們都對她在早先年的時候對於愛上一個姑娘而產生了疑惑,或許那就是她的選擇,作爲傳統的傳教者,她本該選擇自己所想要的安樂的生活,可是,命裏相遇,她們註定不平凡,而後再次相遇,內心也許再也沒有波瀾了吧。她終究是衝破了世俗的眼光,與一個女孩相戀了,我覺得,不用墨守陳規。每個人都有追逐愛的權利。

正如作者所言,每個人都有悲喜交替的人生,那纔是人生的意義所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