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一九八四》讀後感800字精選三篇

《一九八四》讀後感800字精選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76K 次

《一九八四》讀後感800字精選三篇

《一九八四》讀後感800字精選三篇

導語:牢籠裏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正如《1984》中老大哥所鼓吹的”自由即奴役”。下面是由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遊戲額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想800字,以供大家參考!

《一九八四》讀後感800字精選三篇

【第一篇】

由英國小說家喬治·奧威爾於20世紀所作,也是反烏托邦的經典著作之一,這本書以文學的方式來諷刺政治和偏激思想,抨擊社會的醜惡現象,以達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故事的背景發生在1984年,這是一個三足鼎立的年代,三個超級大國之間不斷髮生戰爭,而國內的社會秩序全無,一切進入戰時狀態,爲戰爭服務。

大洋國的老大哥爲了進一步鞏固他的統治地位,對民衆實行了極端的獨裁統治:黨的意志高於一切,個人的行爲24小時暴露在電幕之下,思想由“思想警察”來監視並且鼓勵親人間互相監視與揭發,篡改歷史,建立他國爲仇恨目標來統一國內民衆思想。這樣的結果就是造成了國內大衆幾乎變成了毫無情感與思想的機器。在這個冰冷的國度裏,主人公溫斯頓產生了自己想法,對老大哥的個人崇拜主義產生質疑,不滿英社黨的獨裁統治而產生了一系列的鬥爭。

我國的鬥爭歷史告訴我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麼這本書告訴我們的就是,星星之火同樣容易被熄滅。鬥爭未果,溫斯頓經歷了英社黨對其肉身和精神的再次“洗禮”,這個“星星之火”還是變成了他最不想變成的人,甚至熱愛上了老大哥,個人自由最終屈服於獨裁主義。

在這樣一個思想被束縛,行爲被監視,人性被異化的年代,無疑是黑暗且壓抑的。在我看來,思想的自由纔是自由一詞的真諦。一如魯迅先生所言:有些人死了他還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卻死了。文中的人幾乎都可以稱得上是“死了的人”,而唯一“活着”溫斯頓也因組織力量過於強大,抗爭無效而歸於“正統思想”。

從這本書我得到的警醒就是,反對個人崇拜主義,我們需要是思想上的百花齊放,只有不同思想之間的碰撞才能讓社會進一步的發展,正如我國近代史的三次思想解放運動,讓我國從半殖民半封建社會逐步走向了民主社會,這是思想的進步,也是思想勝利的結晶。

人生如歌,歌有終時;思想如光,普照世人。

【第二篇】

看完喬治·奧威爾的《1984》,我不禁後背發涼。這本寫於1948年的反烏托邦小說如此深刻地批判了極權主義,並那樣熱切地呼喚了自由。就像《紐約時報》所說的,多一個人看奧威爾,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出於對小說的先入爲主的概念,我以爲最終一定有一個人會成功,即便他失敗了,小說的結局也必定是充滿希望的。然而,看到最後一句話,那種發自內心的壓抑和被控制感令我幾乎絕望,像是所有的心跳和血液流動都一瞬間停止了甚至是倒流了,我腦海裏的思想也因爲靜默的撕扯感而顫抖。

1984是讓人窒息,壓抑的,無自由的甚至無思想的的社會。這個讓我想起了獨裁的納粹,斯大林搞個人崇拜的蘇聯,文革時的中國,以及紅色的高棉,以及現今的朝鮮。而作者在1945年描寫的景象就發生在了6,70年代的中國。

“不過那樣也好,一切都很好,鬥爭已經結束,他贏得了跟自己的戰爭,他熱愛老大哥。”

我不明白怎麼會有一種力量能夠穿越60年,經過了語言轉換的消磨、誤解,時間與空間的腐蝕、扭曲,依然擁有原本的莫大能力。它是種荒誕而不可抗拒、不可戰勝的力量,哪怕知道自己是完全正確的,知道它是荒謬且無可能甚至可能不存在的。那像是從自己的內心由內而外延伸的自己的力量,忘記了呼吸,只記得無意義地反抗,然後急促地喘氣,覺得什麼地方——或許是自己的思想——痙攣,一切突然毫無預兆地恢復了正常,只是壓抑和恐懼又多了一分。

心理學家弗洛姆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中分析了納粹之所以能統治德國的原因。在他看來,逃避自由者既有施虐欲也有受虐欲。他們一方面希望能控制一切,破壞一切,另一方面又潛意識裏把社會的常規信念內化成他們自身的經驗,以此避免自由思考,擺脫焦慮。奧布蘭或許就是這樣,他所理解的自由不僅是對自己的統治,還有對別人的支配。然而,這種絕對的自由既是對自由精神的異化,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同時,他又把極權社會所宣揚的“真理”內化爲自身的思想,把自己鑲嵌在這個病態的體制中,成爲環境的一部分。他受制於環境,又依靠着環境,甚至享受着環境。他就像《肖申克的救贖》裏的老布一樣,呆在牢裏50年後反而不願出獄。因爲一旦出獄,就會發現“自由”的可怖之處:擁有了自由,就意味着自己失去了牢裏的地位,無依無靠,有的只是孤零零的頭腦和心靈。

牢籠裏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你能因爲籠中的鳥兒可以唱可以跳就說它擁有自由嗎?顯然不能[]。充滿控制慾的自由是極端的自由。因爲白紙面積有限,若紙上的每個圓都無限膨脹,勢必會相交,不受干擾的自由實際上是不存在的。羅蘭夫人臨刑前的話”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說的就是這種僞自由。充滿奴性的自由是犬儒的自由。正如《1984》中老大哥所鼓吹的”自由即奴役”,若每個人都順從地接受監視和放棄思考,人類不就成了哈維爾筆下“生物蔬菜水平上的存在”嗎?

讀《1984》有一點像是讀《四世同堂》,都是逃不開的無希望的暗沉和暮色。但《1984》的作者喬治·奧威爾,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更善於發現人性的陰暗面、人所最恐懼的力量和最易掌控的弱點。我總覺得若是我生在那個時代,不外乎兩種可能——長大了,我是最忠誠的黨員;或是在第一次想着反對老大哥的想法時就被思想警察抓住而蒸發。無論是哪一種,都離優秀而成功的人生太過遙遠。

在書裏,沒有優秀而成功的人生。就連似乎唯一的溫暖真實的東西,溫斯頓和茱莉亞之間的愛,都並不真實。他們的愛,他們對對方的選擇,都是建立在對黨的憎恨的基礎上的,或者說更像是在長期的孤單寂寞和絕望中找到一個同伴的激動之情,而非真正的愛情。溫斯頓對茱莉亞的愛,似乎是對他心目中的自由的追尋,一種打破他認爲不可能打破的枷鎖的方式,通過他所以爲的真正的愛情這樣一種老大哥所絕對禁止的關係的發生,他認爲他在某種方面取得了成功,而這種成就感更加深了他對茱莉亞的愛意,從而得到更高的成就感。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老大哥依舊是成功的,因爲愛情依舊不存在,茱莉亞和溫斯頓的快樂源於他們自己的錯覺。多麼悲哀。

“我們會在沒有黑暗的地方見面。”這是奧布蘭對溫斯頓的承諾。在全書的結尾,奧布蘭終於實現了這一承諾。溫斯頓在他的改造下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牢籠自由者”,享受着井底的自由之光,心中充滿感激。《1984》的悲劇值得所有人深思。

【第三篇】

當時《1984》不在書單範疇,買的要閱讀的書到了,就暫時放下《1984》,先讀別的書。後來連叔也推薦了這兩本書。所以看完10月書單,這個月重新拿起這本書,可能是看的時候心不靜,再拿起這本書卻沒有初次捧起這本書的感覺,讀的也不認真。

《1984》是反烏托邦小說,1984反的是思想,黨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主人公溫斯頓在黨的單位工作,負責篡改真實事件,把所有真實事件都篡改成黨想要表達的思想。不同的是,溫斯頓身在曹營心在漢,在黨工作,卻有自己獨立的思想。

思想最不是死亡,思想最本身就是死亡。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小說分三部,第一部闡述溫斯頓自己的想法,他暗戀她們單位的黑頭髮女生茱莉亞。

老人家想控制所有人的思想,溫斯頓始終相信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不會被人所控制。可人生來空白,思想是在成長中建立的,在物質和經歷的基礎上,我們思索。我究竟被控制了多少。我的判斷,我的對錯,我的認知極受人影響,這我知道。

明顯的東西、樸素的東西、真理,都必須捍衛到底。自知之明就是真理,堅持到底吧!

第二部在一個夜晚,茱莉亞遞給他一張紙條,上面寫着“我愛你”,後來他們創造機會見面、約會,他們租了一個房子,房子很髒、很亂,但在那間出租屋裏他們是自由的。然而,他們還是被上司奧布萊恩抓捕。

第三部溫斯頓被關在小黑屋,受盡肉體和思想上的折磨,毅力堅強的溫斯頓沒有屈服。奧布萊恩給溫斯頓套上了一個面罩,鐵門打開老鼠會進入面罩撕咬他,他將痛苦的死去。最後一刻,溫斯頓喊出了茱莉婭的名字,鐵門關上了,他出賣了茱莉婭,老人家贏了,黨贏了,黨用權利壓迫羣衆達到了他的目的。

才疏學淺,文化底蘊不足,這本書還有很多別的觀點沒認真讀到、體會到,給書一個好評,給自己一個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