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讀書名言 > 人生必讀書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讀後感精選

人生必讀書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讀後感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4.92K 次

人生必讀書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讀後感精選

人生必讀書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讀後感精選

導語: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是珍妮特·溫特森的半自傳性小說。全書以主人公珍妮特的童年回憶作爲主線,以許多則自編童話、寓言故事、傳奇故事和聖經故事作爲副線,講述了珍妮特在家庭、信仰、學業、正常等等束縛中的掙扎,以及她的成長、交往、出走乃至與過去和解的經歷。一起來看看它的讀後感吧。

人生必讀書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讀後感精選

讀後感一

錯失良機城裏,全是那些選擇牆的人

在《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溫特森提到了很多意象,除了標題中提及並貫穿小說始終的“橘子”,“牆”的意象也多處可見。溫特森說:“錯失良機城裏,全是那些選擇牆的人”,她還說,設“一道牆給身體”同時也是畫“一個圈給靈魂”。就連談論“橘子”時,也在談論“牆”,她說:“橘皮硬得很,怎麼都剝不下來”,這橘皮不正是牢牢橘子果肉,將食客與其隔絕的“牆”嗎?說起“牆”,我想每個人都不會覺得陌生,不論是實體的,還是虛擬的“牆”,不管最初因什麼原因被建起,都起着隔絕的作用,“出牆”即是逾矩,“翻牆”可能被定性爲違法行爲;牆常常被建得很高,防止牆內的人窺見牆外的世界。“牆”在小說中也是個很有意思的意象,傳達着豐富的信息。

“此時或彼時,總要選擇:你,還是牆?”當石頭成功讓骨頭和靈魂皈依,骨頭和靈魂的主人就會選擇牆。而人在做出選擇的同時也總要失去些什麼,“選擇牆的人”最後會出現在“錯失良機城”內,比如《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中的奧利弗失去了艾利歐和真愛,又比如《1984》中的溫斯頓失去了重獲自由的機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如《橘子》中的梅蘭妮失去靈魂變得木然。最重要的是,選擇了牆,他們將真實的自我擱在了牆外,留下的只有一個聽任擺佈的軀殼。沒有靈魂的軀殼又與機器何異?這就是一些人期望的結果:把大部分人變成機器,機器是不會思考的,這樣大部分人就能像機器一樣便於控制,像機器一樣“搬磚”了。

再來看看參與“砌牆”的機構吧,小說中是宗教(珍妮特的家庭其實是宗教的延伸),迷途人協會和莫克姆旅店是它的代言人。協會最終解散,其原因竟是神職人員祕書的貪污腐敗事件,信徒將錢捐到協會,最終這些錢卻成了祕書和妻子的“分手費”,而這位祕書則和情人生活在一起。莫克姆旅店也到處收攬不義之財而遭到批判。這令人不禁咋舌,“築牆”的人以各種神聖的名義將衆人圈入牆內,並宣稱和衆人一樣在牆內克己禁慾,實則逍遙牆外,真是“有兩副面孔”,將僞善之術煉至爐火純青。這樣看來,小說中的社會實在是一個病態的社會,一個部分人過分壓抑,同時另一部分人又過於放縱的社會。

溫特森的寶貴之處還在於,她不止於批判,而是有所昇華,“牆的本質註定了牆終將傾頹。吹響自己的號角,你會看到四壁倒坍。”撥開絕望的迷霧看到希望是勇氣、是智慧,是溫特森的作品蘊含的獨特力量。

讀後感二

如今59歲的珍妮特•溫特森在大學教授創意寫作課,還是一家有機食品店的老闆。在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被問到:“2018年有什麼新年願望嗎?”她說:“教我的貓學會說話。”三十餘年來最經久不衰的小說處女作。

珍妮特·溫特森23歲時開始寫作《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兩年後的1985年,小說完成並且得到出版。這是一位年輕作家的處女作,講述的也是一個小女孩7歲到16歲左右的成長經歷,卻充滿了不可思議的成熟力量,打動了許許多多讀者的心。這部作品甫一出版即得到諸多肯定,並獲得了英國文學最重要的獎項之一——惠特布萊德小說首作大獎。更特別的是,時間推移,時代更迭,這本書並沒有化作舊日時光的佈景,反而一直保有年輕而強勁的力量,得到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並且進入了英美中學和大學課堂的推薦書目,可以說,這本書同時得到了獎項和時間的雙重認可,也收穫了專業書評人和普通讀者的雙重肯定,是近幾十年來尤其值得閱讀的小說作品之一[]。

全書以主人公珍妮特的童年回憶作爲主線,以多則自編童話、寓言故事、傳奇故事和聖經故事作爲副線,講述了珍妮特在家庭、信仰、學業、正常等等束縛中的掙扎,以及她的成長、交往、出走乃至與過去和解的經歷。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這是一本典型的成長小說,主人公珍妮特從懵懂走向獨立,從倔強走向堅定,面對種種打擊和背叛,依然勇敢地堅持自我,激烈而深刻地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然而,在這個有着激烈情緒和種種衝突的故事裏,溫特森依然不疾不徐地展開敘事,用不動聲色的幽默化解了可能的戾氣,用與主線情節相關的自編故事穿插其中,既是對主線故事的打斷和發散,也是對珍妮特成長過程中種種疑問和探尋的補充和解釋,作者用語言將小說織成一座旋轉舞臺,悲喜交替的真實生活在此上演。正如張悅然所說:“溫特森是天賦的化身,她的語言,是一種有高度粘合力的語言,吸引着讀者的注意力,引領他們一直讀下去。這本書是這個時代裏非常重要、無法忽視的小說。”

讀後感三

是小說,還是自傳?

這本書的主人公有着和作者一樣的名字,主人公的經歷也和作者本人的成長經歷有着諸多重合之處,因此常常被解讀爲珍妮特•溫特森的半自傳性小說。作者本人和小說主人公一樣,自小被一個有着嚴苛宗教信仰的家庭收養,嚴肅而刻板的母親一力培養她成爲傳教士,用聖經教她習字,讓末世論統領家庭生活,這樣的成長環境讓珍妮特與她周圍的世界格格不入,在學校裏無法得到老師的認可,也交不到任何朋友,然而,當珍妮特逐漸長大,她愛上了一個女孩,她感謝上帝讓她們相知相愛,實際上這段戀情卻讓她最終遭到了唯一接納她的環境——教會——的驅逐。自此,她不得不離開家,靠兼職打工養活自己,支撐學業。

對此,溫特森本人曾說:“在這本書中,主人公擁有我的名字,因爲我想把自己塑造成一個虛構人物。有一部分確實是自傳,因爲所有寫作都是某種程度上的自傳,必然會牽涉到你自身的經歷,但又不是一切都照搬事實,而是將其改頭換面,變成另一種經歷。我把自己看做變形人,擁有各種各樣的人生。別的作家也會這樣,米蘭•昆德拉如此,保羅•奧斯特也是如此。當他們這麼做的時候,小說會被冠以‘元虛構作品’的美名,可女作家們這樣做,別人只會說是‘自傳體’。這真是不幸。”

這可能確實是女作家不得不面對的一種無奈處境。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書中虛構和真實之間的曖昧界限,實則構成這部小說奇特魅力的來源之一。本書譯者於是就這樣說道:“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世界觀會經歷多少翻天覆地的變化?會經歷多少歸零式的起步?每個人自我逐漸成熟的過程,就是忍受分離、孤獨、背叛、憤慨的逐一攻破。在非常態的信徒家中長大的珍妮特或許離我們很遠,但離家獨自生活、重新追尋愛的真理的珍妮特,就是我們自己。”

是做安全的選擇,還是追隨自己的心?

在被問及如何定義這本小說時,作者本人在其官網上留言說:“如果挑戰常識、拒絕過循規蹈矩的生活,你將會面對什麼?這本小說寫給所有對此心有慼慼的讀者。是做安全的選擇,還是追隨自己的心呢?我很高興地看到,這本書確實幫助了許許多多的年輕女性。”

《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無疑是一本大膽的、不同尋常的、光芒四射的小說,但也是一本機智、有趣、溫暖的小說,它講述的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愛、悲傷和憤怒。生病的珍妮特渴望得到母親的撫慰時,來自母親的唯一照顧是“吃個橘子吧”;渴望得到老師認可的珍妮特在課堂上努力積極表現,卻被老師看作怪胎、被同學嘲笑;堅持既愛上帝也愛梅蘭妮的珍妮特,卻遭到愛人的背叛和母親的遺棄……然而珍妮特一一走了出來,並通過講出自己的故事找到了救贖,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每個人講故事的方式都不一樣,只是爲了提醒我們,每個人眼裏的故事都是不一樣的。有人說,故事中有真相可尋,還有人說,各種各樣的事情都可以被證實。我不

相信

這些說法。……在故事裏,你能找到秩序和平衡。……每當有人告訴我他們聽說了或看到了什麼時,我會相信他們,也相信他們的朋友所看到的,只不過,是以不同的方式去相信,我可以把這些見聞見解全都拼湊在一起,但不會因此得到天衣無縫的奇蹟,頂多是一個三明治,澆上了我的芥末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