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格言 > 人生格言 > 與人交往要知道,“口是心非”是中國人的特點

與人交往要知道,“口是心非”是中國人的特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與人交往要知道,“口是心非”是中國人的特點

與人交往要知道,“口是心非”是中國人的特點

每個民族都有他的語言特點。英美人喜歡直來直去,嘴上說的就是心裏想表達的,很容易聽懂。中國人講究婉轉,不喜歡直來直去,往往“口是心非”,說出的話總會有言外之意,話外之音。要想知道說話人究竟是什麼意思,需要聽話的人動一番腦筋,用心揣摩、用心領會,才能聽明白。

比如,最常見的事情,家裏來了不速之客,時間已經很晚了,主人心裏盼着客人早點離開,但是嘴上卻說:“時間還不算太晚,再聊一會兒吧。”如果客人識趣,就會知道主人已經有送客的意思了,應該馬上離開。再比如,中國人招待客人,本來是精心準備了一桌子佳餚,卻對客人說:“家常便飯,湊合吃點吧。”

不要以爲這種爲人處世方式很虛僞,這其實是一種生存藝術。爲什麼這麼說呢?如果是拒絕別人的話,直話直說固然痛快,但往往容易傷人面子,造成尷尬的局面,尤其是中國人打從古代開始就非常懂得自保的藝術,知道傷人就是傷己的道理,所以,即使有些時候心裏明明不是這麼想的,卻往往這麼說。假如是表現自己,說得太直白了,又顯得太過不謙虛,怕招人反感。這就是中國人爲什麼嘴上說的和心裏想的往往不太一樣的道理。

與人交往要知道,“口是心非”是中國人的特點

在古代,中國人就非常懂得說話的藝術,尤其是臣子規諫君主,最講究含蓄,要讓君主聽到自己的話外之音,主動改正。如果大膽直接,不僅會惹惱君主,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楚莊王十分愛馬,他的馬住在豪華的廳堂裏,身上披着美麗的錦緞,晚上睡在非常考究的牀上。它們吃的是富有營養的棗肉,伺候那些馬的人數竟是馬的3倍。這些馬養尊處優,又不出去運動,因此其中有一匹馬因爲長得太肥而死去了。

這一下可真讓莊王傷心極了。他要爲這匹馬舉行隆重的葬禮。一是命令全體大臣向死馬致哀,二是用高級的棺槨以安葬大夫的標準來葬馬。大臣們紛紛勸阻莊王不要這麼做。可是楚莊王充耳不聞,並生氣地下令說:“誰要是再敢來勸阻我葬馬,一律斬首不饒[]。”

一個叫優孟的人聽說這件事後,徑直闖進宮去,一路傷心大哭,痛不欲生。楚莊王驚問其故,優孟回答說:“大王心愛的馬死了,怎能不讓人傷心呢?那可是大王最鍾愛的馬呀,又怎能只用大夫的葬禮來辦理馬的喪事呢?這實在太輕視了。應該用最高的國君的葬禮纔對啊。”楚莊王問道:“那你認爲應怎樣安排呢?”優孟接着說:“依我看,應該用美玉做馬的棺材,再調動大批軍隊,發動全城百姓,爲馬建造高貴華麗的墳墓。到出喪那天,要讓齊國、趙國的使節在前面開路;讓韓國、魏國的使節護送靈柩。然後,還要追封死去的馬爲萬戶侯,爲它建造祠廟,讓馬的靈魂長年接受封地百姓的供奉。這樣才能讓天下所有人知道,原來大王是愛馬勝過愛一切的。”

優孟句句話都順着楚莊王的意思去說,將對馬的優待推到了極致。莊王終於聽懂了優孟的言外之意:愛馬勝過愛百姓是危險的。他自責道:“哎呀!我怎麼竟然錯到這種地步!”馬上取消了對馬的葬禮。

優孟的話表達的是一種反意,通過表面的順從,起到誇大諷刺的效果,引起人的反思,這種表達方式也是“口是心非”的一種表現。

不管是爲了保護自己還是爲了表現自己,中國人說話的含蓄勁兒已經滲透到骨子裏了。大多數人在與人交往時自然而然習慣於這種“口是心非”的表達。所以,如果你想在中國這個大環境中活得舒心,活得明白,就要了解這種說話習慣,懂得中國人的心理,同時也要善用這種方式與人交往。

比如說,經過你自己的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別人誇獎你時,本來心裏樂開了花,覺得對方的讚譽毫不過分,你也要謙虛地說:“您過獎了,這麼點成績沒什麼的。”在表彰會上,明明心裏不覺得和上司領導有關係,也要說在上級領導的親切關懷下,在同事們的大力幫助下,纔有今天的成績。這番“口是心非”的話一出口,結局肯定皆大歡喜。相反,如果你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公之於衆,那麼你的人際關係局面可想而知將是多麼糟糕。

【感悟】

中國人講究婉轉,不喜歡直來直去,往往“口是心非”,說出的話總會有言外之意,話外之音。要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意思,需要聽話的人動一番腦筋,用心揣摩、用心領會,才能聽明白。

與人交談,一句簡單的話語往往蘊含着豐富的意思,這需要我們聯繫具體語境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