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W 次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

當父母平時在討論問題或商量某個決策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徵詢下孩子的意見,聽聽孩子的想法。比如:“你覺得我們這麼做怎麼樣?”“你認爲我們買什麼牌子的電視機好呢?”當孩子說出自己意見的時候,父母要及時給予回饋,如果孩子說得有道理,就可以按照孩子說的實行;如果孩子的想法欠考慮的話,父母就要給孩子講清楚爲什麼這次爸爸媽媽沒有聽你的意見,指出孩子需要完善考慮的地方。這樣就可以逐漸使孩子關心家裏的事情,同時還可以提升孩子的思維能力,有助於他思考的全面性和理智性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應當把孩子當作一個真正的商量對象,而不是敷衍的心態,和孩子說話的態度要和藹,不能頤指氣使,粗暴地否定孩子的意見和對孩子冷嘲熱諷,不要端出父母的架子,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確是在認真地聽他的意見的。

再有,並非家庭裏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適合孩子參與的。所以父母在讓孩子參與之前,先要考慮好家裏的哪些事情適合讓孩子來參與,哪些是不適合的。通常來說,凡是參與的過程和結果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的,就可以讓孩子一同來參與,如家庭的計劃開支、旅行計劃等。

多聽聽孩子的想法

1.不要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講話

方圓不願做父母眼裏聽話的孩子,原因是覺得他們不尊重自己,總是用命令的口氣讓自己做這做那。這樣,方圓與父母的關係一直都不是很好。

有一次,方圓正在專心畫畫,媽媽命令她說:“方圓,過來幫媽媽燒鍋。”方圓不情願地回答道:“我在畫畫。”媽媽看見方圓沒有起身,走到她面前嚴厲地說:“我叫你燒鍋你聽見了沒有?你還想不想吃飯?”方圓擡頭看着媽媽說:“我正在畫畫,我的畫還沒有畫完呢。”“你的畫能當飯吃嗎?”方圓的媽媽說着,拿起女兒畫了一半的畫,幾下把它撕碎扔在了地上,然後再次命令方圓道:“去燒鍋!”方圓看着媽媽野蠻的行爲,聽着媽媽命令的聲音,傷心極了,她怒視着媽媽叫道:“我今天不吃飯!”說完站起身跑進了自己的小屋,把門反鎖上了。

【正面管教祕訣】

父母習慣用命令的方式支配孩子,使孩子處於被動服從的地位,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形成退縮的性格,依賴性強,缺乏主動性;也有可能走上另一個極端,孩子經常與父母頂嘴,逆反心理增強,走入社會後也會具有反社會性。所以,父母對孩子一定要注意說話的語氣,千萬不要用命令的方式同孩子說話。

2.父母不要按自己的意願去組織親子活動

在與孩子的共同活動中,父母很少考慮孩子的意願,總是對孩子參與活動的地點、內容給予很多的限制。這就失去了親子活動的意義。

親子活動中,有些父母只是按照自己的意願來安排,而不聽取孩子的意見,這樣會使孩子覺得父母並非真心實意地要陪伴自己,他們說的與心裏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兒。因此,孩子會認爲父母虛僞、不誠實,口是心非,而且不尊重自己的意見,從而對父母產生不滿,甚至以後不願和父母一起活動。這就失去了父母與孩子交流、瞭解孩子的機會。

如果父母總是要求孩子依從父母的安排,會使孩子漸漸地習慣於簡單的服從,而沒有自己的主意、見地。雖然,有些父母認爲這樣的孩子“聽話”,但對於孩子個性和自信心的發展是不利的。

【正面管教祕訣】

在與孩子一起活動時,父母要多和孩子商量,儘量聽取孩子的意見。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在經濟上、時間上能夠做到,父母就要儘量滿足孩子。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放鬆身心,精神愉快地參與活動中。通過活動,父母也才更容易與孩子增進感情、加深瞭解。

3.關注孩子在家與在學校的不同心理表現

很多父母都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孩子在家與在學校會有不同的表現。老師向學生父母反映問題,許多父母聽完老師的訴說後第一反應是:這是我孩子乾的嗎?不可能!他在家那麼老實巴交,怎麼可能到了學校就調皮搗蛋呢?

目前在我國獨生子女中,這種在校和在家的表現極其矛盾的現象普遍存在,只是表現形式有別。有的孩子在家調皮、任性,不服管教,在校卻遵守紀律,表現較好;有的孩子在家外向,在校卻沉寂、內向;有的孩子在家熱情開朗,在校卻變得沉默寡言。

應該說這種現象有益之處在於孩子不同程度地融合於學校羣體環境中,逐漸適應集體生活,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弊端在於有的孩子入校後,習性的改變是被動的,很可能是外在的壓力和內在的心理問題所致,這樣易形成孩子抑鬱、自卑、焦慮、孤僻等心理問題。

更大的危害在於,如果孩子在校與在家的習性表現長期不一,截然相反,很容易導致孩子的性格分裂或形成雙重性格,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

孩子在家庭中和在學校裏的不同表現同時存在,長期不能接軌、融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父母與學校交流溝通不夠,父母與老師彼此不瞭解孩子在各自環境的習性和表現。

【正面管教祕訣】

怎樣讓孩子在家和在學校表現得一致呢?最主要的是父母要主動與老師多交流溝通。不僅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更要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心理變化、思想言行、人際關係等各方面的表現,對孩子在學校的所作所爲有一個總體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