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普通人創業成功的名人案例三則

普通人創業成功的名人案例三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普通人創業成功的名人案例三則

普通人創業成功的名人案例三則

導語:“做人,不能好高騖遠。創業,更要腳踏實地。”這裏本站的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三則普通人創業成功的名人案例,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普通人創業成功的名人案例三則

故事一:

早上五點多,出生於1984年的蔣仕民便起牀到批發市場採購食材,然後趕到酸辣粉店開門,做開店前的準備工作。上午十點左右,酸辣粉店開始忙碌起來。

這家店大約只有十平方米,一側是廚房,擺放着爐竈等廚具及一些食材,另一側則擺放着三張餐桌。臨近十一點半,店內外坐滿了人。“我們主營的是手工酸辣粉,同時搭配賣抄手餃子及一些滷菜。”

“老闆,來一碗酸辣粉,再加一個滷鴨腦殼。”“我要一份小碗抄手。” ……上午十點左右,酸辣粉店開始忙碌起來。記者看到,這家店大約只有十平方米,一側是廚房,擺放着爐竈等廚具及一些食材, 另一側則擺放着三張餐桌。臨近十一點半,店內外坐滿了人。

“我們主營的是手工酸辣粉,同時搭配賣抄手餃子及一些滷菜。”談起創業的艱辛,蔣仕民笑笑說:“做餐飲的,起早摸黑是常態,我們早就習慣了。每天店鋪九點左右打烊,做完清潔便是晚上十點多了。回家照看孩子、打理家務,煎紅油、炸花生米、炒臊子等,有時忙到凌晨一兩點。”

多年在外打拼後,蔣仕民和妻子楊雪選擇回鄉創業。走市場,訪項目。蔣仕民突然想起來在青海做百貨生意時,一位師傅做的酸辣粉色香味俱佳,讓他記憶猶新。與之取得聯繫後,得知這位師傅已經回了江蘇老家,他立馬收拾行李,前去拜師學藝。經過與家人商量開起了這家酸辣粉店。

剛開始一天只能賣幾十元,但蔣仕民與楊雪並沒有想過放棄。“凡事開頭難,我一直堅信,只要我們將口味和品質做到極致,不可能不火!”蔣仕民說,大家口耳相傳,現在生意也好起來了,最好時一天能賣兩百碗酸辣粉,銷售額接近2000元。

爲了保證食材的品質,蔣仕民從不固定在哪一家批發店拿貨,更不會讓店方直接送貨上門。“尤其是炒酸辣粉臊子及包抄手餃子用的豬肉,都是我每天從市場上精挑細選,然後絞碎的,絕對沒有添加任何邊角料。”

蔣仕民說,他和妻子的分工一直很明晰,自己負責採購食材,給顧客冒粉、打調料,煮抄手餃子,妻子則負責洗菜和現包抄手餃子。

“妻子的手生凍瘡了。”蔣仕民透露,由於楊雪洗菜長期用冷水,每年雙手都會生凍瘡,讓他十分心疼。

目前,夫妻倆正籌劃着再開一家分店,到時候,自己和妻子負責當主廚,再聘請一個人來打下手,就沒那麼辛苦了。

故事二:

10年前,一家取名爲“壹加壹”的製衣店在廣州悄然誕生,老闆是20歲的陳展鴻。

10年後,“壹加壹”由一家庭製衣作坊發展成爲時裝設計公司,進而組建“壹加壹”實業有限公司,沒有本錢的創業,10年間,陳展鴻由一個個體戶變成了擁有20多家企業的大老闆,資產達幾千萬元,每年僅出口服裝就創匯1500萬美元左右。

發展如此迅速顯赫,除天時、地利、人和之外,高超的操縱市場的技巧亦不可低估。

“壹加壹”的產業包括服裝、電器、鞋類、餐飲等,但服裝是大頭,服裝收入佔總收入的80%[]。而服裝款式,面料的更新是以季計、月計,如何在迅捷的交替中把準市場的脈搏是至關重要的。陳展鴻說,他採用的是“排炮戰術”,即每設計出一種新穎服裝,必是放一排“排頭炮”投放到市場檢測一下市場的需求情況,再根據第一排炮的轟動效果,決定第二批、第三批的投放量。

“壹加壹”的過人之處還在於有節制地“轟擊”市場,每種新產品投放到市場總留有餘地,決不“轟”得過火,適可而止。陳展鴻的想法是顧客買東西就跟吃飯一樣,某種東西一下子吃得太飽,就會對這種東西膩味,再也提不起它的興趣。

一種產品是一次性的,但商標則是長期的。沒有本錢的創業,如果對“壹加壹”商標”膩味”了,以後的市場則難以打開,所以“壹加壹”在每一種新產品最暢銷時,下一個新品種又成熟了,這樣,就可以不停地以“快”和“新”輪番轟炸市場。

爲保證“壹加壹”產品的“快”和“新”的特色,陳展鴻十分注重信息,併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把信息變成產品,搶佔服裝“新潮頭”。目前,“壹加壹”僅西裝的款式就有20種之多。沒有本錢的創業,靠“快”和“新”還不能在市場穩操勝券。市場的真正主宰是顧客,只有贏得顧客,才能贏得市場,才能保證“轟”得有力。

於是,“壹加壹”又推出“量身定做”和“終身保修”的辦法。出國訪問的、結婚的和一些身材特殊的顧客,可以到“壹加壹”量身訂做合體的高檔西服。凡是在“壹加壹”又推出“量身定做”和“終身保修”的辦法。出國訪問的、結婚的和一些身材特殊的顧客,可以到“壹加壹”量身訂做合體的高檔西服。凡是在“壹加壹”購置西服,還可以“終身保修”身材發胖的、不合身的西服還可以拿來修改到合身。這招“壹加壹”專營西服的服裝店由一間擴展到了七間,還滿足不了需要。

故事三:

黃光裕總算明白了這個理兒。22歲的廣東汕頭小夥子還沒大摸清賺錢的門道。他是做家電批發的,老家那地方商行林立、競爭劇烈,他覺得生存餘地大小,一口氣向北,直跑到內蒙古。內蒙古很大,黃光裕轉悠了一年,沒做成多少生意,卻從內蒙人的厚誠人格中學到了賺錢的竅門。1987年春節前,他從內蒙古轉道北京回汕頭的家裏過年,因爲春運車票緊張滯留了幾天,悶着沒事,就在北京城裏逛電器行,遇到和氣的店員,老闆,就試着聯繫點業務。

憑着厚誠人格,黃光裕不“黑”不該賺的錢,把利潤最大限度地讓給客戶。沒有本錢的創業,連黃光裕自己也沒料到,三天逛下來,竟然得到了100多萬元的訂貨單。真是喜從天降。黃光裕感到自己摸到了生意的竅門,也摸到了財富的大門。人間正途須奮勇。轉過年來,黃光裕說幹就幹,與北京人合資在牛街創辦國美電器商行。雖然談不上多大的實力,黃光裕卻端得出真正的大家風度,他進最好、最俏的貨,賣的卻是全市最低的價,沒過多久,京津一帶的同行們都知道了牛街有個不“黑”人的黃光裕。黃光裕憑的是厚誠,博得是信譽,做的是買賣。他的批發業務一日千里,蒸蒸日上。

一年之後,他又幹起了零售,零售業比批發瑣細。競爭也更加激烈,各家電器商行老闆挖空心思、招徠顧客,各有各的高招兒。沒有本錢的創業,黃光裕任憑商海變幻,仍然抱定自己的老主意,紮紮實實地傅信譽。而且這一回,他是比先前更厚誠了,居然自己設起了“維修站”,只要是他店裏賣出去的商品,都可以享受他的“亞華電器服務中心”的售後服務。如今,黃光裕的汕頭國美企業總公司在北京有7個分公司,年營業額達數千萬元之巨,而他本人也早已是腰纏百萬的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