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勵志教育故事大全

勵志教育故事大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W 次

勵志教育故事大全

勵志教育故事大全

導語:在人生的道路上,無論你做出了什麼選擇,或者採取了什麼行動,實際上都不會有任何損失,而只會有所收穫。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勵志教育故事,歡迎閱讀。

勵志教育故事大全

篇一:

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麼都重要

——當代著名作家王朔致給女兒書

你必須內心豐富,

才能擺脫這些表面的相似。

煲湯比寫詩重要,

自己的手藝比男人重要,

頭髮和胸和屁股比臉蛋重要,

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麼都重要。

——王朔致女兒

王朔嬉笑怒罵,大膽張揚的“痞子”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他在女兒王咪六歲時與妻子離婚,在《致女兒書》裏這樣說:

最後一次離開你們,你媽媽一邊哭一邊喊你的名字,你不應聲,悄悄坐在自己屋裏哭,我進你屋你擡頭看我一眼,你的個子已是大姑娘了,可那一眼裏充滿孩子的驚慌。我沒臉說我的感受,我還是走了。從那天起我就沒勇氣再說愛你,連對不起也張不開口,作爲人,我被自己徹底否定了。從你望着我的那眼起,我決定既剝奪自己笑的權利,也剝奪自己哭的權利。

也曾在接受採訪時,他表示父親這個角色自己做得很不好,他說:“我其實我真沒想過怎麼做父親,假如讓我選擇,我寧肯選擇不當父親。”

這樣的一個父親,這樣的經歷,女兒王咪的成長卻十分順利。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畢業,回國成爲《藝術財經》雜誌編輯,低調完婚,一步步順利地走着自己的人生,王咪沒有使用父親準備的“最壞也不過是,我養她一輩子”這個備案,雖然沒有多大的成就,但也正是父親王朔所說的:不需要成功,一切開心就好。

同時,女兒的出生之後十多年間,王朔的事業更是處於井噴,創造了一系列的影視奇蹟,《頑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大喘氣》、《編輯部的故事》、《渴望》、《陽光燦爛的日子》,等諸多的作品,期間,情感經歷也屢被關注。父親與女兒各自精彩,成就着各自的人生。

王朔對於養育女兒的態度,頗爲灑脫,甚至任性。除了對女兒的“愛”以外,王朔最看重的是女兒的內在是否強大、是否快樂,至於外在的成績、成功,在王朔眼裏就是個“屁”。

有多愛?

看他這麼說:“我幹嗎不對她寬容?我幹嗎要對她嚴厲?我希望她幹嗎呀?我什麼都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樂樂過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這詞兒了。”

我有了女兒後首先痛感儒家倫理有悖生活切實感受,孩子給你帶來多大的快樂,早就抵消早就超過了你喂她養她付出的那點奶錢,這快樂不是你能拿錢買的,沒聽說過獲得快樂還讓快樂源泉養老的這不是訛人麼?她大可不必養我,我不好意思。

我們的父母這一代喪盡安全感,下意識不自覺——個別人故意——把自己的恐懼傳遞到孩子身上,家庭其實都破裂了但還拿鐵絲箍在一起假裝完好。老實說,我這一代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這些破裂家庭關係的影響,多少人家演正常的父母其實已經瘋了很多年了。

中國的事情很鏡相,總給人錯位倒置感,最後老是要子女原諒父母,雖然大家都很可憐,其間只見強弱關係的轉換,親人之間的懺悔和赦免搞得像做賊,怕丟臉,結果老人鬼鬼祟祟或者假裝文靜致遠,中年發福的孩子都成了僞君子,一家子演戲勤勤懇懇,說起來都默然嘿然家家一本糊塗賬。

譬如說家庭暴力大量的是父母打孩子,這何止是不道德,純粹是犯罪,弱者的殘忍。但是在我們的電視上隨便一對父母談到打孩子都不怕承認——坦承,口口聲聲爲孩子好,我謝你了,真不知道寒磣特別是父親;心理學家的規勸都極盡溫婉生怕驚擾、磕、碰、貶損了他這權力。

善良民俗就認爲這是可以的,他擁有這個權力,他終身擁有,不管他走到哪兒,醜惡到什麼樣,你都要對他盡義務。而且你要強調這個,你就讓世代中國小孩這一生得不到他擁有的權利,實際上從一出生就剝奪了他免受屈辱、疼痛的權利。

人是條件反射動物,哺乳動物都是。你打次貓試試,狗是奴才,狗能不反抗,貓反抗不了也跟你玩陰的——你怎麼能指望這樣的小孩組成的國家將來一直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

我覺得中國人的家庭關係不太正常,孩子承擔這麼多的義務,父母拼命來要求孩子,說什麼贏在起跑線上我特別討厭這種說法,把孩子訓練成一個賺錢機器,這就叫成功,表面是爲孩子好,其實是想自己將來有個靠山,無情剝奪孩子童年的快樂。

這是一種顛倒,顛倒的人性,這不是愛孩子,所以就會出現那樣奇怪的邏輯,就是我爲你好我可以打你,我愛你我打你。我靠,不帶這麼聊天的。(笑)你說你愛我,其實我很清楚你骨子裏是髒心眼,是叫我將來在你老了失去勞動能力後保障你——你不肯學習意味着你將來不打算爲我的衰老負責任。

你看這麼多父母都快——已經——把孩子打死了。您這不是愛,愛是不能交換的,無條件付出,不要回報,想都不想,起這念已是罪惡了,付出中已經達成次級回報——快樂獎賞了;跟我國人羣的基本價值觀是混亂的,混沌不明的,越老越不懂事。

至於內在,王朔在送女兒去美國讀書的時候,給出的最重要的理由是保護女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她是念到中考的時候,我說你不要參加中考了,你要考過去你就是傻子,你要考不過去,你自信心會受到很大打擊。所以我送她去了美國唸書[]。”

“我說上學你就是爲自尊心學習,你學習不好,老師會當場奚落你,你會很沒面子。有些老師就會這一套,打擊小孩的自尊心。”

王朔有多在意女兒的內在,還有另一句廣爲流傳的金句:“煲湯比寫詩重要,自己的手藝比男人重要,頭髮和胸和腰和屁股比臉蛋重要,內心強大到混蛋比什麼都重要。”後來這句話還成爲了不少女孩的座右銘。

拆解開來:是要會生活,能照顧好自己,獨立,健康,內在強大。狂傲不羈的他,卻能在養育孩子上憑着這些看上去有點糙有點硌的觀點,讓女兒健康順利成長,私以爲,這一切是源於王朔對於孩子有很深的信任,這個點是王朔做父親如此“特立獨行”的根本原因。

王朔有句話印象很深刻:“有時候老師找我開家長會,那些老師到現在還這樣告狀,說某某同學品質不好,讓我女兒不要跟那人來往。小時候老師就愛挑撥小孩關係。小孩哪有品質不好的?我聽了都懶得搭理。”

可以看到,王朔對女兒的關注,根本不在外在的細枝末節上,他最關注的全部是女兒的內在。在他看來,保護好女兒的自尊,讓她建立自信,擁有自愛的能力,她自然能hold住自己的人生,hold住人生所有的狀況。

而事實也證明,王朔的做法是正確的。

篇二:

古時候,有個學問家叫孟軻。他剛上學的時候,很用心,寫字一筆一劃,很工整。不久,他覺得學習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於是,他逃學了,常到山坡上樹林中去玩,好開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裏,正在織布的媽媽問他:“怎麼這麼早就放學了?”他只好承認逃學了。媽媽生氣地說:“我辛辛苦苦織布供你讀書,你卻逃學,太沒出息了!”小孟軻連忙給媽媽跪下。

媽媽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沒織完的布剪斷了,說着:“你不好好讀書,就像這剪斷的布,還有什麼用處!”

小孟軻哭着說:“我錯了!今後再也不貪玩了。我一定好好讀書!”從此,小孟軻勤奮學習,從不偷懶。後來他成了着名的大思想家。

篇三:

樑朝時候有一家人家,一屋都是癡傻。有一天,父親把兒子叫來說:

“你給我到集市上去買一頂帽子回來。我聽別人說,帽子是套在頭上的,要能裝得下腦袋才行。你上集市去一定要找那樣的帽子才能買。”

兒子按父親的吩咐到集市上買帽子,他到處找,找到一個別人說是賣帽子的地方。掌櫃拿出一頂黑色的綢帽給他,那帽子是疊着的沒有打開,這個傻兒子看了半天也沒找到能套下腦袋的地方,他放下綢帽就走了。接着,他又走了好多店鋪,找了一整天也沒見到他所想要的帽子。在他準備回家的時候,他忽然看到一個賣甕的小店,裏面擺放着一個個大口的甕子,甕子是空的,正好可以容得下人的腦袋。他想,這大概就是帽子了,於是他把甕買回了家。

他的父親也以爲這就是帽子,將甕拿起來往頭上一戴,便連臉和脖子都套進去了,結果什麼也看不見。這個傻父親每次戴着“甕帽”外出,鼻子在裏面就被磨得生疼,而且被堵得氣都很難出,憋得心裏慌。然而,他以爲帽子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他還是常常忍痛戴着它出去。久而久之,鼻子磨破了皮,生了瘡,脖頸處也被磨得長了厚厚的繭。到這種地步,他還是不願意把這“帽子”摘下來。只不過,從此以後,他每次戴上帽子就疼痛難忍,於是只好戴着帽子坐在家裏,而不敢出外行走了。

戴帽子本來是爲了使人更舒服一些,連這樣起碼的、簡單的道理都想不到,寧肯吃虧、忍痛也不肯向他人請教一下,當然只有吃虧到底。這也是那些既無頭腦又執迷不悟的傻瓜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