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教育勵志小故事5則

教育勵志小故事5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人生哲理就從一個小小的故事中體現,那麼,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教育勵志小故事5則,希望大家喜歡。

教育勵志小故事5則

教育勵志小故事1

一位父親放工回家已經很晚了,發現他的5歲的兒子靠在門旁等他。“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爸爸,你1小時可以賺多少錢?”“如果你必定想曉得的話,我1小時賺20美金。”“爸爸,可以借我10美金嗎?”父親十分賭氣。約1小時後,他安靜了下來,開端想着本人可能對孩子太兇了……或者孩子真的很想買什麼,再說他平時很少要過錢。

於是,父親走進兒子的房間,給了孩子10美金。“爸爸,謝謝你。”小孩歡笑着從枕頭底下拿出一些被弄皺的鈔票,緩緩地數着。“爲什麼你已經有了錢還要?”“由於這之前還不夠,但我現在夠了。”孩子答覆,“爸爸,我當初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買1個小時的時間嗎?明天請早一點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時間可以換取金錢,也可以換取家庭的親情跟快活。給家庭擠出些時光吧,因爲有些貨色是拿金錢買不到的。

教育勵志小故事2

一個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來自家庭,來自母親對孩子的早期教導。美國一位有名心理學家爲了研究母親對人終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勝利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行業中獲得了出色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法記載的人,分辨去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有兩封回信談的是統一件事:小時侯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那位犯人這樣寫到:媽媽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弟弟領先說想要最大最紅的那個。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着自己。”我心血來潮,改口說:“媽媽,我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異常愉快,在我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大又紅的蘋果嘉獎給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當前,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爲了得到想得到的東西,我不擇手腕。直到現在,我被送進了監獄

那位著名人士這樣寫到:我和弟弟都爭着要大的。媽媽說:“我把門前的餓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我們三人競賽除草,結果,我博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確一個最簡略也是最重要的情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

推搖動籃的手,就是推進世界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謠言,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老實的永遠盡力爭第一的人。

教育勵志小故事3

有個塌鼻子的小男孩,因爲兩歲時得過腦炎,智力受損,學習起來很吃力。打個比喻,別人寫作文能寫二三百字,他卻只能寫三五行。但即使這樣的作文,他同樣能寫得漂亮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課,標題是《慾望》。他極其當真地寫,那作文極短,只有三句話:我有兩個願望,第一個是,媽媽每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說:“你真聰慧。”第二個是,老師每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說:“你一點也不笨。”

於是,就是這篇作文,深深地感動了他的老師,那位媽媽式的老師不僅給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帶情感誦讀了這篇作文,還一筆一畫地批道:你很聰明,你的作文寫得無比感人,請釋懷,媽媽肯定會喜歡你的,老師確定會分外喜歡你的,大家肯定會喜歡你的。

是的,智力可以受損,但愛永遠不會,它生氣勃勃,永遠垂着綠陰,開着明媚的花,結着芬芳的果。

教育勵志小故事4

有一個成長在孤兒院中的小男孩,經常達觀地問院長:“象我這樣的沒人要的`孩子,活着畢竟有什麼意思呢?”

院長總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長交給男孩一塊石頭,說:“明天早上,你拿着這塊石頭到市場上去賣,但不是真賣,記住,無論別人出多少錢,絕對不能賣。”

第二天,男孩拿着石頭蹲在市場的角落,意本地發明有不少人好奇地對他的石頭感興致,而且價錢愈出愈高。回到院內,男孩高興地向院長講演,院長笑笑,要他來日拿到黃金市場上去賣。在黃金市場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價格來買這塊石頭。

最後,院長叫孩子把石頭拿到寶石市場上去展現,結果,石頭的身價又漲了10倍,更由於男孩怎麼都不賣,竟被傳揚爲“稀世至寶”。

男孩興沖沖的捧着石頭回到孤兒院,把這所有告知給院長,並問爲什麼會這樣。

院長沒有笑,望着孩子慢饅說道:

“生命的價值就象這塊石頭一樣,在不同的環境下就會有不同的意義。一塊不起眼的石頭,由於你的珍愛、惜售而晉升了他的價值,竟被傳爲稀世瑰寶。你不就象這塊石頭一樣?只有自己重視自己,自我愛護,生命就有意思有價值。”

性命的價值首先取決於自己的立場。

教育勵志小故事5

這是美國一家一般的幼兒園。

剛入園的兒童被老師帶進幼兒園的圖書館,很隨意地坐在地毯上,接收他們的人生第一課。

一位幼兒園藏書樓的老師微笑着走上來,她的背地是整架整架的圖書。

“孩子們,我來給你們講個故事好不好?”

“好!”孩子們答道。

於是,老師從書架上抽下一本書,講了一個很淺易的童話。

“孩子們,”老師講完故事後說,“這個故事就寫在這本書中,這本書是一個作家寫的。你們長大了,也一樣能寫這樣的書。”

老師停頓了一下,接着問:“哪一位小朋友也能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一位小朋友即時站起來。“我有一個爸爸,還有一個媽媽,還有……”成熟的聲音在廳中迴盪。

然而,老師卻用一張非常好的紙,很認真、很工整地把這個語無倫次地故事記載下來。

“下面,”老師說,“哪位小友人來給這個故事配張插圖呢?”

又一位小朋友站了起來,畫一個“爸爸”,畫一個“媽媽”,再畫一個“我”。當然畫得很不像樣子,但老師同樣認真地把它接過來,附在那一頁故事的後面,而後掏出一張優美的封皮紙,把它們裝訂在一起。封面上,寫上作者的姓名、插圖者的姓名,“出版”的年、月、日。

老師把這本“書”高高地舉起來:“孩子,瞧,這是你寫的第一本書。孩子們,寫書並不難。你們還小,所以只能寫這種小書;然而,等你們長大了,就能寫大書,就能成爲巨大的人物。”

人生第一課停止,在人不知鬼不覺中,孩子受到了某種灌輸。如何對待這種灌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