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哲理故事 > 勵志教育故事推薦

勵志教育故事推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8W 次

勵志教育故事推薦

勵志教育故事推薦

導語:在真實的生命裏,每樁偉業都由信心開始,並由信心跨出第一步。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勵志教育故事,大家快來看看吧。

勵志教育故事推薦

篇一:

現成教育體制的突破路徑在哪

(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兼職研究員。)

我們行動的依據來源於理念,現實在理念中生成,理念賦予現實以和諧的形式,理念高於現實。理念高於現實強調的是人的主體性,也就是強調作爲心靈主體的能力。教育作爲有靈魂的實踐正在於教育實踐主體內在理念的引領。理念高於行動,哲學思考的魅力,正在於啓迪個人的內在理念,以理念引領個人的實踐。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我們的心燈,點燃我們內心的理念之光。我們把自己的心燈點燃,可以照亮自己,可以照亮身邊最貼近的人。雖然我們不足以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歷史上諸多的教育家們,他們的心燈照亮他們生逢的時代。回望現代中國教育的歷史,那些傑出的心靈,王國維、陳獨秀、蔡元培、胡適、陶行知等等,他們的行動充滿着人性的溫情。他們的心燈擺在的合適的位置,被很多人看到了,正如《聖經》上說,“人點燈,不放鬥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燈要放在臺子上,才能照得更遠。對於我們而言,要把燈擺在合適的位置,可能有很多偶然性,所以最重要的是把心燈點亮。

早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傑出的先賢們點燃自己的心燈,賦予學校、教育以生動的精神。象浙江上虞白馬湖畔的春暉中學,就是其中傑出的典範。學校的名字本身就是經亨頤等教育理念的表達,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承續與表達。春暉中學很多的建築,同樣深情地烙上了那些傑出的靈魂的印記。夏沔尊把自己的房子命名爲平屋,就是認爲自己是平凡的人。這正是他們的平凡之所在,他們做的是最平凡的事,但卻是最不平凡的。他們就是在學校的命名、建築的命名中,用自己的內在理念伸展出烏托邦的教育空間,他們讓我們感受到教育的美好,讓我們明白,學校原來還可以如此這般地充滿着生命的、文化的、理想的氣質,一所簡單的學校原來還可以洋溢着愛、美、自由。是他們,以個人傑出的靈魂改變了學校存在的本質,提升了學校存在的高度,甚至可以說提升了那個時代的教育品質。他們那個時代難不難?難道不比我們今天難?但他們身在其中卻絃歌不止,精神依然卓傑,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成長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人才。學校的靈魂從何而來,來源於校長,教師,來源於蔡元培、胡適、經亨頤、夏沔尊、朱自清,來源他們內心,來自於他們高貴的靈魂。

反觀我們當下的教育,儘管充滿着令人眩目的各種成就,但繁華之中難以掩蓋內在精神的貧困,我們這個時代有太多“內心空洞的表演”,我們也早已習慣於生活在表演與觀看錶演之中。我們經常是認認真真地完成任務,導致我們作爲教育人內心的空洞,這種空間是難以用忙碌來填補的,我們的忙許多時候還在加重這種空洞。那麼,我們憑什麼來填補?就是愛,愛是基礎性的質素,愛是填補內心空洞的最重要的尺度。愛有兩種基本存在姿態,一種是無對象的愛,一種是具體的愛。我們更習慣於看得見愛,我們缺少的是超越性的愛,是不愛什麼東西的愛,這種無條件的愛,它跟對象無關,它關涉的不是別人,而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愛乃是顯明我們作爲積極的存在。愛有三種形式:溺愛,這是佔有型的愛,始終把愛的對象置於個人的手掌心;放縱型的愛,其實就是不管;解放型的愛,是讓他成爲獨立的自我,讓他成爲健全的人,知道自己該做什麼,該擁有什麼樣的人生。愛是至關重要的,在愛之上還有責任,在一個平庸的時代,我們需要擔當我們自己的責任,而不是逃避,來顯現自我對平庸的超越。

我總在想,我們今天的教育需要學生的感動,惟其如此,教育才能貼近他們生命的深層;也需要我們自己感動,惟其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地投入其中。但僅有感動是不夠的,感動後怎麼辦?要有健康的人生,成爲健全的自我,感動而不能傷感,要展現人性的陽光的一面。這同樣是我們的教育所缺乏的,那種東西是來源於人性自然。我們需要以陽光的人性來啓迪陽光的人性。不管我們個人遭遇如何,一旦我們與孩子相遇,我們就儘可能地把內心的陽光傳達給他們,從而啓發他們陽光一樣的心靈世界,給他們奠定陽光人生的基礎[]。我一直記得安南說的一句話,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燃光明。我們在抱怨周遭世界的同時,更應該釋放自我人性的力量。

我們今天談論日常教育生活的突破,現成體制下,突破的路徑在哪裏,起點又在哪裏?也許,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世界,但我們可以舉起心燈,照亮自己,走出傷感的自我,走向陽光的自我。我們點燃心燈後怎麼辦?也許我們會被湮滅,但難道我們就不會在鐵屋子中找到一片亮光?正是這樣一種精神的、生命的歷險才足以體現生命的價值,體現人性的尊嚴。有痛纔有希望,這就是痛快。

我們尋找個人教育實踐的改造,基本的原則是什麼?在我看來,很好的表達乃是錢理羣先生所說的“想大問題,做小事情”。所謂想大問題就是一定要從更大的視線中把握當代教育的生存問題,同時尋找這個時代教育的大的出路。我們都是在大教育的背景上來談教育,要尋找更基本的問題,不是簡單的對症下藥,我們今天的時代需要有大胸懷、大氣魄。但另一方面,我們要行動,就只能做小事情,從小事着手,一點點改變課堂、改變學校、改變教育,比如說命名,學校宿舍名……我們學校是不是也是這樣的,教學樓可否起個優美的名字?所謂一口氣吃不成一個胖子,改革的面愈大,遭遇的阻礙就越大。只有一點點綿延而進,我們的教育改革纔能有真正的希望。恰恰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那走在最後的乃是民族的真正的希望。因爲真正的改革需要的乃是韌性的堅持。從日常生活的改善開始,把教育改革的出路落實到日常教學的一點一滴,今天我們的教育需要的不是詛罵,而是建設,好比田裏的禾苗,不是罵雜草長得多麼茂盛,而是把苗長起來,從大處着眼,從小處着手,理念先於實踐,宏大的理念一點點生長爲實踐的肌體。

儘管我們在日常的教育行動中,會遭遇諸多的煩惱,但細心思量,教育乃是人世間多麼美好的事業,因爲教育乃是在呵護兒童生命世界的發展,促進健全生命的生長生成。當我們內心的陽光展開,我們一定會發現,立足生成成長的教育是多麼的美好!教育工作雖然複雜,而不乏艱辛,但只要我們在理念的世界中找到詩意的陽光,從事教育就會成爲一件多麼幸福的心志之業。兒童生命世界的成長乃是人世間最崇高的事業,我們要用創意來點燃兒童生命世界的心燈,不是用眼睛來看世界,而是學會用心來看世界;不是教書,而是教育孩童。今天的教育改革應該立足於這個方面,我們的教育實踐指向的究竟是眼睛、腦袋還是心靈,指向的是教書還是育人,這需要我們每個人審慎的扣問。

點燃我們的心燈,點燃我們人性的力量,我們就能在日常教育生活的瑣碎與平庸中找到突破的可能。把我們內心的教育之光傳達給世界,傳達給我們伸手可及的人們。當我們這麼做時,感受到這種幸福時,跟別人的評價沒有任何關係,我們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我們每天辛勤耕耘,充滿勞績,這個世界究竟誰會在意我們?但我們自己在意,我們生命的力量來自我們的內心。也許,這就是我們反思日常教學的根本意義之所在。

我曾在個人的《給教育一點形上的關懷――劉鐵芳教育講演錄》出版之時,寫下這麼一段話:

“我深知個人生命的有限性,我也知道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會真正在意你個人的思考與努力,但這是我內心的渴望,我所有的努力都是爲了點燃自己的心上之燈,不求照亮別人,但求溫暖自己,照亮自我生命深處的虛空。

“我有時候感覺自己就是一隻辛勤採蜜的蜜蜂,不停地讓自己保持對日常生活世界的思考的張力,使自己常處於一種思考與寫作的生命緊張之中。我常常忍不住要思考,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裏?這個世界究竟有誰會在意你的存在呢?

“我突然明白,生命的意義原來就在自己不斷的思考與創造之中。這不就是尼采所說的‘生命的生成與創造’麼?”

是的,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不斷地生成與創造。那麼,請點燃自己的心燈,照亮我們前行的路徑,也照亮我們伸手可及的人們。

篇二:

陽光明媚的夏天,一隻胸懷大志的青蛙蹲在田埂上,做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決定:要爬上河邊那棵最高的柳樹,看看夏天最美麗的風景。知道了這隻青蛙爬樹的志向後,所有的青蛙都向它投來了羨慕和尊敬的目光,因爲它們知道這是一隻多麼優秀的青蛙,而它們又是多麼地信任它。

這隻青蛙選中位置就往樹上跳了,其他所有的青蛙都鼓着眼睛拭目以待。可是,這隻青蛙大多是還沒抱着樹幹就掉了下來;即使少數幾次抱住了,又不知下一步怎麼辦,風一起,整個身子晃晃悠悠,一會又掉了下來,但是,這隻青蛙還是一次又一次地向自己的目標衝刺着。

蟋蟀看見這隻鼻青臉腫的青蛙,驚奇地問道:“青蛙兄弟,你怎麼老是往樹上爬呀?”青蛙瞥了蟋蟀一眼,回答道:“我要看夏天美麗的風景,我要改變青蛙不會爬樹的命運!”

燕子飛過來,對青蛙說:“這樹是你們青蛙能爬的嗎?”青蛙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我想我們能!”

摔得快死的時候,這隻青蛙口裏還不停地叫着:“爬樹!爬樹!”

所有的青蛙都被這隻青蛙的話和堅持不懈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爲了實現那隻優秀青蛙的遺願,許多青蛙陸續向河邊的柳樹跳去,跳去……

於是,後來地球上有了一個新物種——樹蛙。

篇三:

有個富翁很有錢,家裏積聚着很多財產,可就是不懂得知識,一家人孤陋寡聞愚蠢至極。特別是兩個兒子,表面看上去還人模狗樣,穿着華麗,可實質上只不過是一對“繡花枕頭”,而當父親的這個富翁卻從來也不知道教育他們。

一天,艾子對那個富翁說:“您的兩個兒子雖然長得都很漂亮,可是都沒什麼學問,又不通曉人情世事,將來長大了怎麼能繼承您家祖先的基業呢?”

富翁一聽很不高興,生氣地說:“誰說我家孩子不通世事?我家孩子又聰明又有才幹,誰也比不上他們。”

艾子笑了笑,說:“把您兒子叫來,我不考什麼別的,只想問問他們吃的米是從哪裏來的?如果他們說得清楚這一個簡單的問題,就算我錯了,我情願承擔誣衊不實的罪名,你說行不行?”

富翁把兩個兒子喊來,站在艾子跟前。艾子笑着問他們說:“兩位公子,你們每天吃的白米飯,不知這大米是從何而來?”

富翁的兩個兒子一聽,心想:我以爲是考我們什麼了不得的學問哩,原來就這簡單的問題,米從何來?這不明擺着的事嗎?於是他們嬉皮笑臉地說:“我哥倆豈能連這點小事也不知道?米是從米缸裏取來的!”

富翁在一旁聽了,氣得直跺腳,臉上現出一種難堪的神情,他趕緊糾正他們說:“真是兩個笨蛋,愚蠢至極,米是哪來的都不知道!告訴你們,米是從田裏取來的呀!”

艾子笑了笑說:“有這樣的父親,還愁不會有這樣的兒子嗎!”

看起來,養尊處優,脫離實際,就必然會一無所知。做長輩的一定要注意子女的知識教育,而不是隻給予他們優裕的物質生活,到頭來,子女不成器,也有父輩的過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