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金庸去世享年 94 歲,金庸現實中是個怎樣的人?

金庸去世享年 94 歲,金庸現實中是個怎樣的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7.73K 次

金庸去世享年 94 歲,金庸現實中是個怎樣的人?

金庸去世享年 94 歲,金庸現實中是個怎樣的人?

金庸,原名查良鏞,1924年3月10日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中國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榮銜大紫荊勳章獲得者,華人作家首富。1999~2005年曾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1955年在新晚報發表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1959年和沈寶新合作創辦《明報》,自任社長兼總編輯。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武峽小說,在明報上連載。1972年9月《鹿鼎記》連載完結,金庸宣佈封筆。20年間先後完成《雪山飛狐》《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雄傳》等十五部小說,成爲武俠小說的典範,在大衆中廣爲流傳影響深遠。金庸被普遍譽爲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其作品藝術成就高影響力大著作歷年來被改編爲多部電視劇電影廣播等。1996年至1997年,擔任全國人大常委香港籌委會委員。1998年,獲文學創作終身成就獎。2000年,獲得大紫荊勳章。2001年國際天文學會將一顆由北京天文臺發現的編號10930的小行星命名爲金庸。 2009年6月25日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09年9月8日,中國作協七屆八次主席團會議上,通過了金庸當選中國作協名譽副主席的決議。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

金庸去世享年 94 歲,金庸現實中是個怎樣的人?

下面寫一寫筆者根據一些版本的金庸傳(包括冷夏版,傅國涌版等),以及他的文學作品及相應序言後記,來闡述現實中的金庸。

衆所周知,金庸出自曾經"一門七進士,叔侄兩翰林"的海寧查家,同輩族人包括詩人穆旦(查良錚),查良釗等,表兄是同爲渣男的徐志摩。瓊瑤還是他的遠房親戚,可能叫他叔叔吧。

按海寧查家第七世起“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美忠良”的族譜,他是查家二十二代,我們抽出其中的“繼”字輩,不得不提一下查繼佐,在鹿鼎記第一回裏,他又叫伊璜先生(字)。

在鹿鼎記中,高風亮節的查繼佐被附庸風雅、私修明史的莊廷鑨列入明史參校,受連累入獄,後被大力將軍吳六奇救出。

當然,在金庸筆下,先祖是無辜的。可是在一些史料、筆記裏,如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編》裏提到,查繼佐被列入參校後,與陸圻等人一同當先檢舉發難,莊家以財力擺平後,卻又被吳之榮告發中招,明史文字獄越鬧越大,查繼佐入獄,卻因先前檢舉之功,反而保得性命。

引文如下:江浙名士列名書中者皆死,刻工與鬻書者亦皆同時被刑。惟海寧查繼佐、仁和陸 圻,當獄初起即首告,謂廷鑨慕其名,列之參校,以故得免於罪。

這裏我不想考據孰真孰僞,因爲容易掐起架來,我只是覺得,以金庸這等職業老賊(中性詞)的本事,文過飾非、把先祖的呵呵行徑全部推給吳之榮什麼的並非不可能。

接下來是"嗣"字輩的查嗣璉及弟弟查嗣庭。前者捲入清代長生殿案(自行百度)後,改名慎行。沒錯,就是那個讓金庸優越感爆棚的大詩人查慎行。但是查慎行命運是很悲催的,弟弟查嗣庭因爲親近隆科多被雍正找個文字獄藉口乾死了,連累自己被流放,查家傷亡慘重,朝廷還因此停止了浙江鄉試會試三年。這段劇情,金庸是這麼描述的:我自己家裏有過一場歷史上著名的文字獄。我的一位祖先查嗣庭,於清雍正四年以禮部侍郎被派去做江西省正考官,出的試題是“維民所止”。……有人向雍正皇帝告發,說“維止”兩字是“雍正”兩字去了頭,出這試題,用意是要殺皇帝的頭。雍正那時初即位,皇位經過激烈鬥爭而得來,自己又砍了不少人的頭,不免心虛,居然憑了“拆字”的方法,將查嗣庭全家逮捕嚴辦。查嗣庭大受拷掠,死在獄中,雍正還下令戮屍,兒子也死在獄中,家屬流放,浙江全省士人不準參加舉人與進士的考試六年。查慎行後來得以放歸,不久即去世。

另有一種說法是,查嗣庭作了一部書,書名《維止錄》。有一名太監向雍正說“維止”兩字是去“雍正”兩字之頭。又據說《維止錄》中有一則筆記:“康熙六十一年某月日,天大雷電以風,予適乞假在寓,忽聞上大行,皇四子已即位,奇哉。”“大行”是皇帝逝世,皇四子就是雍正,書中用到“奇哉”兩字,顯然是譏刺雍正以不正當手段篡位。《維止錄》中又記載,杭州附近的諸橋鎮,有一座關帝廟,廟聯是:“荒村古廟猶留漢,野店浮橋獨姓諸。”諸、朱兩字同音,雍正認爲是漢人懷念前明。至於查嗣庭在江西出的試題,其實首題是《論語》:“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第三題是《孟子》:“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爲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這時候正在行保舉,廷旨說他有意訕謗,三題茅塞於心,廷旨謂其“不知何指,居心殊不可問。”

雍正的上諭中說:“查嗣庭……朕令在內廷行走,後授內閣學士,見其語言虛詐,兼有狼顧之相,料其心術不端。今閱江西試錄所出題目,顯繫心懷怨望,諷刺時事之意。……着即拿問,交三法司嚴審定擬。”雍正所公開的罪名是:看其相而料其心術不端;諷刺時事;日記中記錄天災。

節選自《鹿鼎記》第一章附註第一種說法已經被廣大人民羣衆闢謠了,第二種說法更貼近史實。最後,是金庸在連城訣後記提到的祖父。我祖父文清公(他本來是“美”字輩,但進學和應考時都用“文清”的名字),字滄珊,故鄉的父老們稱他爲“滄珊先生”。他於光緒乙酉年中舉,丙戍年中進士,隨即派去丹陽做知縣,做知縣有成績,加了同知銜。不久就發生了著名的“丹陽教案”。

……

我祖父被參革之前,曾有一番交涉。上司叫他將爲首燒教堂的兩人斬首示衆,以便向外國教士交代。但我祖父同情燒教堂的人民,通知爲首的兩人逃走,回報上司:此事是由外國教士欺壓良民而引起公憤,數百人一涌而上,焚燬教堂,並無爲首之人。跟着他就辭官,朝廷定了“革職”處分。

節選自《連城訣》後記在金庸描述中,祖父是捍衛丹陽教案中燒教堂的百姓而被參革的好官。但是,清末教案遺留後世的原委水分並不少。這裏我並不是要引導大家去黑金庸,的確是誠心求知真相而已。

之所以把這幾段很多人都知道的掌故着意強調,是爲了簡單說明兩點,一,金庸出自名門,書香世家,不難理解他出衆的國學造詣。二,金庸是個,嗯,對自己的家世門楣有着嚴重認同感歸屬感的人(這裏我儘量注意措辭吧),太上不辱先,這當然沒什麼不對,也算不上什麼黑點。對祖先深陷文字獄的執念以及身爲海寧查家的無上榮耀,我想大概是金庸武俠以反清題材始,又以反清題材終,以及第一個男主角就是海寧人的緣由之一吧。(當然,鹿鼎記並不是徹底的反清了。)

他在海寧袁花的大家族待了十餘年,鐘鼎詩書之家,耳濡目染,自小接觸經史,又積累了明清、西洋小說等閱讀量,其中他喜歡三國、喜歡大仲馬,後來的連城訣簡直是《基督山伯爵》的致敬之作。值得一提的是,時值民國武俠盛行,他在家中書室,第一次受到了顧明道《荒江女俠》的啓蒙,之後還愛上了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近代俠義英雄傳》及還珠樓主等作品,這便是金庸之後寫作武俠的一大緣由。再然後,他離鄉前往嘉興中學讀書,又遇到日寇侵華戰亂,與師生千里奔徙,輾轉至碧湖,期間母親因病逝世,葬於庵東鎮(錢塘江南岸),號稱鹽都。

也就在他遷往碧湖讀中學的那年,古龍在香港出生。

延續之前說法,金庸濃重的家鄉情結,使得他在後來的作品裏,不難得見幼時的影子。罔論射鵰、神鵰裏的嘉興、煙雨樓,就算是倚天屠龍記,也有幾分對生母的追思。這日已到浙東錢塘江之南。他邁着大步急行一陣,路徑漸窄,靠右近海一面,常見一片片光滑如鏡的平地,往往七八丈見方,便是水磨的桌面也無此平整滑溜。俞岱巖走遍大江南北,見聞實不在少,但從未見過如此奇異的情狀,一問土人,不由得啞然失笑,原來那便是鹽田。當地鹽民引海水灌入鹽田,曬乾以後,刮下含鹽泥土,化成滷水,再逐步曬成鹽粒。俞岱岩心道:“我吃了三十年鹽,卻不知一鹽之成,如此辛苦。”

《倚天屠龍記》第三回 寶刀百鍊生玄光照這個進度下去,本篇答案應該會成爲不入流的傳記,所以我接下來揀要緊的說。

我說過,金庸是個商人。這個特點在他年幼時便可體現,他出版的第一部書並不是《書劍恩仇錄》,也不是什麼社論散文,而是與其他兩個同學合編的《獻給投考初中者》,是一部報考中學的tips參考書,當時考學艱難,不得不說,這是一部成功抓住消費者需求的商業案例,也爲金庸帶來了第一筆財富。

接下來的歷程我們通過百度百科簡單過渡一下:在壁報寫下諷刺訓導主任的《阿麗絲漫遊記》被開除——衢州中學(後來碧血劍裏重點描繪了衢州石樑)——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因投訴校內黨員被勒令退學——杭州《東南日報》任外勤記者——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插班修習國際法——上海《大公報》——調往香港分社,這一年,是1948年。

回到開頭的結論,金庸是個政客。事實上,他是一個有政治情懷乃至抱負的人,他文學素養極高,處女作書劍恩仇錄便即一炮打響,但此前,他並未像古龍一樣,在公開場合發表文藝作品。他年輕時除了業餘閱讀,基本所有的專業儲備都指向政治這條道路,解放前夕,據說他還發表了《從國際法論中國人民在海外的產權》,闡明鐵路部門在香港的資產應歸共和國所有,倘若此事爲真,不得不說這顯而易見是一樁政治投機,次年,爲圓心中周遊列國的外交夢,他北上中共外交部謀職,卻因查家的舊社會地主地位,及在國民黨旗下學校的學習背景,根不正苗不紅,而被拒之門外。來年生父在土改運動中慘遭槍決,金庸心灰意冷回到報社,逐漸開始其創作生涯。

金庸的創作生涯與題主的問題關係較小,且同樣很多人知道,我們簡單概括。

在《大公報》的時候,金庸認識了來自廣西的同事——陳文統。

1952年,兩人相繼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他們志同道合,同樣愛好武俠、琴棋書畫,相識相知相……咳咳,同年,香港武術界太極門與白鶴門發生衝突,並於54年設擂比武。爲推波助瀾,總編羅孚說服陳文統撰寫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發表於《新晚報》,筆名:梁羽生。在取得不錯反響後,羅孚又把矛頭對準了查良鏞,並趕鴨子上架地催產出了《書劍恩仇錄》,筆名金庸。從此,兩人走上了武俠創作的不歸路。56年,於《香港商報》連載《碧血劍》,57-59年,連載《射鵰英雄傳》……

當然,各位看官可以打起精神了,這個時期,我無意描述他們的創作心路,我只想八一八金庸的感情史。

後來,金庸又從《新晚報》調回《大公報》,編輯“大公園”欄目,以林歡、姚馥蘭等筆名發表大量影評。爲此,利用編輯身份,他接觸了大量影業公司及電影工作者,我們揪出其中的長城影業,因爲金庸認識了,或許是他一生中極爲重要的女人:夏夢。

金庸去世享年 94 歲,金庸現實中是個怎樣的人? 第2張

57年,隨着內地反右運動愈演愈烈,左派《大公報》的作風讓金庸愈難適應,同年冬天,他離開了陪伴他十餘年的公司。“我離開左派報紙,是因爲那裏不能發表反對當時’大躍進‘錯誤路線的意見,這是在太違反我作爲新聞工作者的本意。”——引自艾濤《金庸新傳》山東友誼出版社,2002年版離開大公報,何去何從?他做了一個決定,就此進入了長城影業。

我曾經看過《檔案》節目做過金庸感情史的專題視頻(後面附地址),那個節目將金庸的每個女人、甚至相處細節都講得言之鑿鑿,事實上,在金庸與夏夢的緋聞直至現在仍然長盛不衰的時候,我們不得不理智看待這個問題,金庸在公開場合從未談及夏夢(或許僅僅是我沒看過),他對此諱莫如深,因此,金庸追夏夢的八卦是否真實,嚴謹來說,我們應該是存疑的。

但是從我看過的這麼多材料——至少我個人相信是真實的。

在絕大多數金庸的傳記裏,一般都會援引以下論據:

1、沈西城在《金庸與倪匡》裏的文章,附圖如下:

金庸去世享年 94 歲,金庸現實中是個怎樣的人? 第3張

圖片拍自費勇所著《金庸全傳》,華夏出版社2008年出版。

簡單來說,是由倪匡口中“好像追過夏夢”得到的證實。

2、金庸離開長城影業創立《明報》後,原本以政治爲主小說爲輔的報刊,卻立即爲夏夢專門開設專欄,刊登其國外旅行學習的遊記,之後夏夢移民加拿大,更花了頗大篇幅報道此事,且還發表一篇《夏夢的春夢》社評:……對於這許多年來,曾使她成名的電影圈,以及一頁在影壇中奮鬥的歷史,夏夢定會有無限的依戀低徊。可是,她終於走了。這其中,自然會有許多原因,在我們的想象之中,一定是加拿大草原的空氣更加新鮮,能使她過着更恬靜的生活,所以她纔在事業高峯之際,毅然拋棄一切,還於幽谷,遺世獨立,正是“去也終須去,住也不曾住,他年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另外,刊載金庸、梁羽生、百劍堂主當年論道琴棋書畫等散文的《三劍樓隨筆》裏,有一篇《快樂和莊嚴——法國影人談中國人》,摘錄一段:有人向石慧開玩笑說:“怎麼他老是說夏夢,不說石慧呢?”大家都笑了,因爲在法文中表示“動人、可愛”等意思的Charmant,聲音就像在叫“夏夢”。幾位法國先生在談話中大讚中國與中國人,所以不斷聽到“夏夢、夏夢”之聲。諸如此類,夏夢的影子在金庸的身邊,實在出現得太多。

所以人們甚至傳出,金庸進長城作編劇,只是爲了追夏夢,所撰寫的《絕代佳人》等劇本,所參與導演的《王老虎搶親》,可謂爲佳人量身定做。而金庸後來出現的“姚嘉衣”筆名,更是因爲夏夢覺得“姚馥蘭”太娘,笑稱“姚家阿姨”而改稱。GT嗎。

這是爲何後來讀者把這段經歷,當成是段譽追求王語嫣的原型。

癡情吧?屁。

回到開頭的論點之一:在感情上,金庸是個渣男。

有些人對“渣男”的稱呼並不太舒服,沒關係,這只是用詞偏好,換一個提法就是不負責任,花心[]。反正我不會改的。

40年代末,金庸在東南日報認識杜冶芬,並結了婚。這是他第一任妻子。

後來遭到妻子的背叛,結束了此段婚姻。原因在《檔案》裏的視頻有說。

第二段婚姻是在1956年跟張幼儀二世朱玫,後者爲他生下兩男兩女。

而查男鏞,不對,查良鏞在長城跟夏夢曖昧不清的時候,卻是53-58年。即是在認識朱玫乃至結婚後,他的緋聞仍未消停。59年金庸創立明報,仍然大篇幅刊載夏夢的消息,的確是個癡情男子。呵呵。

而朱玫卻是金庸的患難之妻,她是新聞記者出身,在明報運轉上,她義務跑腿、寫稿,並照料金庸的飲食生活,可以說金庸創業的成功離不開這個賢內助。然而,最後他還是拋棄了她。儘管古話說,糟糠之妻不下堂。

明報成功後,兩人摩擦不斷,76年,在美國的大兒子查傳俠因感情問題(一說因金庸朱玫的家庭矛盾)自殺,這對夫婦兩人而言,不啻晴天霹靂。後來金庸在倚天屠龍記的後記裏這麼說道:事實上,這部書情感的重點不在男女之間的愛情,而是男子與男子間的情義,武當七俠兄弟般的感情,張三丰對張翠山、謝遜對張無忌父子般的摯愛。然而,張三丰見到張翠山自刎時的悲痛,謝遜聽到張無忌死訊時的傷心,書中寫得太也膚淺了,真實人生中不是這樣的。因爲那時候我還不明白。寫下這段話的時候,是1977年3月。

不管他感情經歷如何,那時候,他終究只是個平凡的父親。

寫到這,我已不忍再繼續黑他。但是金庸因大兒子之死鬱悶傷懷的時候,他遇到了林樂怡。那時候是一家飯店的服務生,同時,是他的忠實讀者。沒錯,之後金庸發生了婚外情。

76年,金庸與朱玫正式離婚,之後與小他29歲的林樂怡締結第三段姻緣。剛烈的朱玫始終沒有與金庸往來,並於1998年病死,晚景淒涼。

寫下這部分,其實我心情很矛盾。因爲我開頭說沒有資格評價金庸,更多爲此。

我認定金庸是渣男,很大一部分也是給朱玫打了許多同情分,終究是因爲患難之妻不可棄的觀念。但是,這畢竟是旁人的私人領域,我這麼絮絮叨叨,似有翻舊賬攻擊的意思,但終究一去多年,而且,是我們無權過問的東西。而且,兩人相處,感情這種事,畢竟沒那麼簡單草率。

對朱玫,金庸也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達他的慚愧,不管經過多少風雨,不管兩人結合到分手有多少不爲人知的祕密,他還是承認,他是對不起朱玫的。這一點,並不會因爲他的失敗婚姻及喪子之痛而轉移。“別人怎麼看我不管,但我對不起她。我的愛情觀不夠道德。一個人一輩子的愛情,只愛一個人,一生一世只愛一個人,我做不到。” ——金庸以上涉及視頻見檔案 2013

是啊,不管你現實中多少舉案齊眉白頭到老,我就是這樣漢子,又能奈我何?與其迴避不如公開,金庸還是蠻坦蕩的。

儘管對於要不要八卦別人感情生活很矛盾,但我的立場並沒有變,我對他在感情上的經歷,還是不以爲然。但必須要強調的是,那確實是他的私人領域,與社會無關。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除了花心,還包括他身爲商人的逐利與世故,身爲政客的“趨炎附勢”,這些,很多是爲生活、形勢所迫,都無損於他的個人成就及社會貢獻。簡單而言,瑕不掩瑜。鍵盤俠聲名俱滅,也不廢江河萬古長流。

前面花了太多篇幅講述背景、援引出處、八卦愛情,接下來可能纔是更正面評價武俠作品之外的金庸。

我們不再按時間軸線,現在按照政客+商人的基本思路的闡述真實生活中的金庸。

因爲內容敏感,只好把原答案大幅刪減。

一、明報事件。

金庸與人合辦明報之後,幾乎靠一己之力,將明報發展成規模,再通過自己出衆的領導才能、經商水平,將明報推向了股市。

明報能夠站穩腳跟,主要依靠之前《射鵰英雄傳》所創造的人氣,金庸得以響應市場需求,發表《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等作品。

但是,明報發展壯大,武俠小說讀者並不是唯一受衆,這時候,金庸將他卓越的政治見識,付諸筆端,成了另一個金字招牌:查氏社評。

明報當初成立,正值左右勢力潛涌,金庸只好和稀泥,擺出“公正”、“善良”的口號,說白了就是兩不得罪。倒也靠着武俠小說,不溫不火。

但是三年災害引發的“逃亡潮”裏,他不同以往,卻派出所有骨幹記者前往一線採訪,並一連發表十多篇社評,對TG口誅筆伐。

其後,十年和諧期,這段期間,明報頭版基本全在報道此事,他特地開闢“北望神州”專欄,此後明報幾乎成了香港人瞭解內地政局變化的主要信息來源。

不得不說,金庸的社評是出了名的洞若明火,而且,許多都是具有高度前瞻性的。他一針見血指出此次事件的根本目的,並始終如一地支持太宗一脈。

當然,這一切都得益於香港處於鞭長莫及的大環境下。但金庸對政治敏銳的嗅覺,對大局的推測,除了天賦、才能,我真的沒什麼可挑的。

這期間,正是他連載《笑傲江湖》的時候,這也是爲何笑傲成爲政治寓言的原因所在。

金庸以他爐火純青的筆觸,將自己送上了左派勢力的暗殺名單,爲自己送來了“豺狼鏞”的名號,卻將明報事業推向了巔峯。後來明報陸續創立《武俠與歷史》、《明報週刊》、《明報晚報》等刊物,成爲香港大報,1991年3月,明報正式掛牌上市。91年底,金庸與智才公司的于品海合創明智控股,出售股權,正式交出控制權,退隱報業江湖。這是後事,不再提。

二、與領導人會面

金庸曾經以周遊列國爲政治抱負,並未實現,但也可以說,他實現了。

而早在1973年,他便以明報記者的身份,訪談過蔣經國和嚴家淦。

1981年,由於金庸在和諧期對我黨小平同志始終如一的支持,他接受我黨邀請,在新時期得還舊土,並得到了小平同志同意接見的批示。

當然,我們也可以這麼理解,鄧小平同志接見從DYJ到WG都對我黨有微詞的金庸,傳遞了我黨的胸襟,表現出新時期我中央政府開明的政治風度。以及,通過金庸這個大報媒介,向香港人傳遞我黨面臨香港未來所採取的立場,政策。中央特別優待提供官方消息,明報負責任地傳達到位。是的,金庸不負衆望地做到了。

此外,金庸還接受了時任港澳辦主任廖承志宴請,並於1984年得到了胡總書記的接見。

金庸的步履,終於邁入了政壇。

三、參加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

1984年9月26日,中英政府代表草簽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5年4月10日,六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決議,成立基本法草委會,由於與中方多年融洽關係,金庸受邀參加基本法草委會,正式走向參政議政的道路。

同年9月21日,在中外政壇風起雲涌、國家前路變幻莫測的同時,在紅塵中人仍爲案牘所勞形的同時,臺北的三軍總醫院,天涯一隅的浪子,終於孑然一身地、走到了江湖的盡頭。

古龍,原名熊耀華,終年48歲。

香港基本法起草,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金庸是政制小組的負責人,負責爲香港特別行政區設計一套政制形式。政治制度這種東西,歷來是無數鍵盤俠發生口水戰的話題。

此次政制擬定,從行政立法司法三權關係及職責,吵到行政機關、立法機關等三司長官如何產生,

在煎熬一般的辯論、爭鬥後,主流方案終於擬投產——

其中行政長官產生方式是:第一二三屆的行政長官由間接選舉產生,在第三屆任內,由香港全體選民投票決定第四屆是否由普選產生。

很快地,金庸成了衆矢之的,香港數十名學生遊行,火燒明報,表示金庸的方案減緩民主進程,扼殺香港下一代的政治權利,並指責他是“做主流方案包裝經銷商的韋小寶”。

金庸毫不示弱,立馬寫就社評《沒有一國的行政首長是直選產生》迴應:這方案公佈後,引起了一部分人士的批評,認爲發展民主的腳步太慢。民主促進會等若干社團更表示不能接受,要求在1997年7月1日政權交接以前即舉行選民普及的投票、直接選出行政長官。他們所持的主要理由是:今日世界上所有民主國家的行政長官都是通過普及的直接選舉產生的,香港卻要到2012年纔有可能普選行政長官,未免太落後了,在15年中抹殺了香港人的政治權利。

……

其實,以我們粗淺的歷史知識與國際政治知識所知,古往今來,從無一個國家曾以普及的直接選舉選出行政長官。

直接選舉選出行政長官,在古希臘城邦政治時期,有些城邦曾實行過一段時候。不過那不是普選,因爲只有自由民纔有投票權,人數極多的奴隸沒有投票資格。

在今日,有些國家的行政長官不是經由選舉方式產生的,那不用說了。至於採用選舉方式的,全部是間接選舉,無一例外。(或許有極少例外,希望讀者來函指教)是不是覺得這個議題很熟悉?

我只在最後引用金先生的社評說一句:太陽底下並無新事,許多事情似乎很現代化,其實其真正本質,和三十年前的事並無多大分別。

最後,金庸請辭草委會,退出了這場風波。而經過多次會議後,行政長官的選舉方式也終於確定了下來。並於2014年發生改動,這就是後話了。

金庸先生也不容易啊。

四、現在及尾聲。

金庸的身影在近二十年來,仍然頻繁在大衆視野出現。

他賣明報、辭退草委會,大家都覺得是大俠做派,金盆洗手,獨善其身。事實上,他一直都是一個極度積極入世的人。

接下來,是距離我們年代最近的故事,至此,金庸部分也終於到了尾聲,大家可以舒口氣了。

1、94年,金庸受聘北大名譽教授後,浙大、杭大、南開等高校相繼以名譽教授相贈,受聘儀式上,金庸要演講人文學術,觀衆卻紛紛鼓譟講武俠。輿論界表示各高校不過借金庸名氣造勢;

2、98年,與金庸關係密切的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張浚生調任浙大黨委書記,次年聘金庸爲人文學院院長;2000年,金庸正式得到導師認證資格,受聘爲浙大人文學院博導,引發學界爭論,幾場學術演講下來,各學者教授相繼發聲批評;

3、2001年,三聯書店版權到期,金庸提出大幅提高版稅的要求,爭執不下,雙方終止協議,金庸改簽廣州出版社,即大家同樣熟知的花城版;然而,在央視提出拍攝笑傲時,金庸卻收取了象徵性1元錢的費用,央視製作牌匾,感謝金大俠俠義心腸。這裏我不是黑,因爲金庸商人的本性的確仍在。在港臺版武俠劇風靡時,內地並沒有一部知名武俠劇,此舉更像是利用央視招牌打開內地影視市場;

4、金庸爲在內地構築商業帝國屢屢奔波,爲所持股雜誌《金庸茶館》赴杭演講,與各武俠迷學者上華山論劍……

5、05年,金庸入劍橋大學,07年卸下浙大人文學院院長頭銜,浙大愣是在他頭上裝了名譽院長。09年,入中國作協,併成爲名譽副主席。10年,完成博士論文,獲頒榮譽院士及博士學位

…………

以上一連串的事多在近幾年發生,不再援引出處,如有誤,請指正,謝謝。

針對以上事件,我要再說一句。如果大家還記得,我開頭引用了一大段篇幅介紹了金庸的家世,並下了這麼一個觀點:金庸是個對自己的家世門楣有着嚴重認同感歸屬感的人。我並不是擺弄誠意,而是要解釋金庸近幾年的奔波勞碌。

金庸是個家學淵源的人,而且一直以祖先爲豪,但是他靠武俠小說馳名海內外,卻經常受到爭議。因爲武俠小說一直作爲通俗文學,難入大雅之堂。而且,經常受到一些業界人士的白眼。諸如王朔論戰。

我不想辨明孰是孰非,也不想討論武俠文體的藝術價值,我針對這個問題再說一點老生常談的東西,海寧查家出身的金庸,太渴望被精英文化所認可。只要業界專家一個冷笑,就夠他耿耿於懷半天,這也是他何以出入各大高校,出任各色教授,發表各類學術演講的原因吧。

當然,也可能,只是興趣罷了。個人意見而已,不用介懷。

我最後再下個結論,不僅在武俠創作,在生活上,金庸的確是一個頂尖的傳奇人物,他混跡商界、政界、學界,不敢說一帆風順,但的確風生水起。不得不說,我是極佩服他的,因爲他孜孜不倦,鍥而不捨,而且所追求的東西,幾乎都得到了,世上,恐怕沒有幾個人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