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名人故事 > 司馬遷爲何受宮刑?受宮刑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

司馬遷爲何受宮刑?受宮刑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司馬遷爲何受宮刑?受宮刑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

司馬遷爲何受宮刑?受宮刑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

提起司馬遷,人們首先會想到有關他的兩件事,一是他撰有偉大的歷史著作——《史記》,一是他受過宮刑。可以這麼說,由於司馬遷的名氣,在宮刑的人物史上,司馬遷是非常重要的一位,他也就與宮刑結下了不解之緣,雖然他生前把宮刑當作奇恥大辱。司馬遷與宮刑的關係,也是歷代史家和學者研究司馬遷時避不開的一個話題。究竟宮刑給司馬遷和《史記》帶來怎樣的影響,歷來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較普遍的觀點是,司馬遷因李陵之禍慘遭宮刑是他個人生活的悲劇,卻是《史記》增色的新起點。天漢三年(前98),正當司馬遷埋頭著述《史記》的工作進入高潮,“草創未就”之時,突然飛來橫禍,受李陵案的株連被下獄受腐刑。司馬遷身受腐刑,人處逆境,體味三重,對封建專制社會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與權勢浮沉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從“以求親媚於主上”的立場轉而“發奮著書”,對國事世事從此冷漠不再關心。他因“意有所鬱結,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抒憤寄託,強烈地表達他的是非觀點和愛恨感情,從而昇華了《史記》的主題。這就是這種“較普遍觀點”的推理邏輯,它的潛在話語是宮刑成就了司馬遷,司馬遷因宮刑而使《史記》的思想性與文學性更上一層樓。這種邏輯的極端發展是,明代的部分史家甚至認爲要成功先自宮。

司馬遷爲何受宮刑?受宮刑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

很明顯這種邏輯是基於司馬遷一定能戰勝宮刑帶來的奇恥大辱和痛苦使人深刻這兩種前提的。其實面對宮刑所帶來的奇恥大辱,在生與死的選擇上,司馬遷徘徊了多時。雖然他最終爲了那無聲的立言事業選擇了生,但“刑餘之人”的痛苦一直煎熬着他的後半生。所以我們不能僅從司馬遷最終戰勝困難的結果,從而把過程想得太輕鬆,高估宮刑的積極意義。

在傳統的倫理觀念中,“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是被人看不起的。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夫中材之人,事關於宦豎,莫不傷氣,況慷慨之士乎!”所以司馬遷視腐刑爲奇恥大辱,不僅“重爲鄉黨戮笑”,而“污辱先人,亦何面目覆上父母之丘墓乎?”司馬遷出獄後,被漢武帝任命爲中書令。此職本由宦官擔任,是皇帝身邊機要祕書長官,侍從左右,出納奏章,位卑權重,被朝臣目爲“尊崇任職”。司馬遷不以爲榮,反以爲辱,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報任安書》中他滿懷悽愴地訴說他的痛苦:“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菙楚受辱,其次剔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司馬遷一氣排列了十種恥辱,都是人世間的極大不幸,而“最下腐刑極矣”。一個“最”字,還要加一個“極”字,可以說把辱寫到了極點,司馬遷也痛苦到極點,“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經歷如此痛苦,司馬遷多次想自殺。“僕雖怯耎欲苟活,亦頗識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縲紲之辱哉!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若僕之不得已乎!”平民奴婢面對羞辱尚且去死,何況我一個堂堂士大夫呢?司馬遷一遍遍地拷問着自己。

但若是這樣輕易死去,不能留功名與後世,“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況且又怎能對得其父親的臨終囑託?這種痛不欲生的心境,這種矛盾交織的狀態,嚴重影響了司馬遷的創作思考和寫作進程,以至於到太始四年(前93),司馬遷寫《報任安書》時,《史記》仍未最後定稿。父子兩代人就《史記》寫了幾十年仍未完成,一方面說明他對史家職責的認真,但也不能不說明司馬遷因宮刑在創作上受到了巨大幹擾。由此看來,宮刑實際上對司馬遷進行《史記》的創作起到了反面的作用,而不像那些論者僅從結果來看顯得那麼積極[]。

如果說宮刑之於司馬遷真有幫助的話,那就是使他思想上更深刻,在對封建專制的批判上更強烈、更少顧忌,所以有人說《史記》是一部“謗書”。但是這種作用也不能誇大,不應把《史記》的思想性過多地歸結於司馬遷的受刑,這實際上是對司馬遷的貶低。司馬遷之所以有這麼偉大的成就,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其父司馬談有意的培養,二十壯遊開闊了視野,良好的家庭教育,其父臨終遺言的鞭策,當上太史令之後能夠“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的便利條件,強烈的史官與功名意識,深思好學、忍辱負重的個人素質等。過高地提升哪一個因素的作用,都是不恰當的。

漢武帝統治時期吏法非常的嚴酷,加之漢武帝生性殘酷,因此在統治上也多用嚴刑懲罰犯錯之人。嚴刑拷打必多冤獄,就連司馬遷這樣的清官也沒能倖免。

司馬遷爲何受宮刑?受宮刑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 第2張

司馬遷之所以被處以宮刑,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太耿直。宮刑是中國古代嚴酷的刑罰之一,歷來也有很多名人曾因爲一些原因遭受過宮刑。漢武帝生性殘酷,在他統治的時期,許多朝中的許多大臣都曾受到過一些酷刑,其中也有司馬遷、張賀、李延年等人。當時李陵因爲被單于圍困而導致彈盡糧絕,無奈之下只好投降匈奴,成爲了戰俘。漢武帝爲此大怒,牆頭草般的羣臣也來不及繼續恭維李陵,轉而紛紛進言對李陵表示不恥。漢武帝問想聽太史令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卻耿直地說,李陵向來是個勤謹奉上,寬仁待下,忠君愛國的好將士,怎麼可能說投降就投降,他可能心裏還想着,哪日能夠迴歸朝廷,再爲國盡忠。司馬遷說的違逆了漢武帝的意思,於是漢武帝就把司馬遷打入了鐵牢。

後來,漢武帝派公孫敖去匈奴接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怕漢武帝怪罪,公孫敖誣告李陵正在匈奴練兵,要奉單于之命進攻長安。漢武帝信以爲真,盛怒之下下令殺死了李陵一家妻兒老小,爲李陵說話的司馬遷也因此受到了牽連,按律當斬。但是漢朝當時可以以宮刑代替死刑,司馬遷心中還有宏偉的理想,背上還有祖輩們的遺願,因此司馬遷選擇了接受宮刑,保住了性命。出獄之後,司馬遷忍辱負重最終完成了史學著作《史記》,而宮刑,從某種程度上對於司馬遷來說,是他前進的動力。

也正是司馬遷這個選擇,後世才得以看見《史記》這部經典的鉅著,司馬遷忍辱負重,承受了常人無法想象的痛苦,完成了這部著作,是中國人之幸。

那麼,司馬遷是太監嗎?

太監是指那些被閹割生殖器之後失去性能力,在古代皇室專供役使的男性官員。太監的定義裏面有幾個重點,一個就是被閹割,另一個是供皇室使用的役使官員。

而司馬遷呢,司馬遷是漢朝的太史令,是寫史書的人,並不是專供皇室使用的用人,另外司馬遷是被處以宮刑,而太監是被閹割的。雖然在實際操作上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本質上還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而且太監大都是窮人家的孩子,在外生計都成問題,所以才選擇自宮或者閹割進宮當差。而司馬遷則是受到牽連而被迫接受宮刑,這也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太監的被閹割之後是進宮當差,而司馬遷受宮刑之後則是奮發圖強,以先賢爲自己的榜樣,以完成著作《史記》爲自己的精神支柱,最終完成了中國史上第一部紀傳體的史書。這部被魯迅先生稱作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瑰寶,對後世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在承受奇恥大辱之後,司馬遷和太監所做的事情有天差地別,因此這樣偉大的司馬遷怎麼能被稱爲是太監呢?

但是如果有人說失去性能力被閹割的人都是太監的話,這樣三觀不正的言論和思想我們都應該摒棄。總之,司馬遷不能算是太監,他只不過是一個因爲他人誣陷而受到牽連而被處以宮刑的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