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歷史典故 > 孟母三遷的故事和孟母三遷的啓示

孟母三遷的故事和孟母三遷的啓示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W 次
孟母三遷的故事和孟母三遷的啓示
一個古代名人的勵志故事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母親認爲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爲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着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爲這纔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裏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對於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視。除了送他上學外,還督促他學習。有一天,孟子從老師子思那裏逃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見孟子逃學,非常生氣,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請問原因。孟母責備他說: “你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織布要一線一線地連成一寸,再連成一尺,再連成一丈、一匹,織完後纔是有用的東西。學問也必須靠日積月累,不分晝夜勤求而來的。你如果偷懶,不好好讀書,半途而廢,就像這段被割斷的布匹一樣變成了沒有用的東西。”
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以後專心讀書,發憤用功,身體力行、實踐聖人的教誨,終於成爲一代大儒,被後人稱爲“亞聖”。
孟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留下他們母-子倆相依爲命。爲了給父親守墳,就把家搬到墳墓附近。時間久了,孟子就和小朋友們學着哭墳,挖土,埋“死人”和辦喪事。孟母看到了就搖搖頭,心想: “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種地方了。”於是,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集市上整天吵吵嚷嚷地叫着買賣東西,孟子覺得很有趣,就跟鄰居的小孩兒玩殺豬,宰羊,買賣肉的遊戲,學豬羊死去的聲音和討價還價。孟母看到了,皺起了眉頭,心想:“這種環境也不適合我的孩子。”於是,又搬到了一所學校的旁邊。這樣,孟子天天都聽到孩子們讀書的聲音,因此他就喜歡上了讀書,然後跟母親說:孟母聽到了很高興,心裏想:“這裏纔是孩子應該走的正路!”就爽快地答應了。雖然孟子去讀書了,可時間長了又厭煩了,他開始逃學了。有一次,孟子逃學跑回家,孟母正在織布,看到孟子這麼早就回來,知道兒子是逃學回來的,就很生氣地用剪刀把他所織的布剪斷了。然後命令孟子跪下,嚴肅地跟他說:“學習就像織布,織布要一針一針地織,學習要一天一天地學。月月學,年年學,日積月累,纔會學業有成。你這樣半路逃學,就像我中途斷織一樣,不僅會前功盡棄,將來還會一事無成。”孟子開始只是吃驚,並不理解母親的用意,聽到這一席話,豁然開朗,再也不逃學了。從此,孟子刻苦讀書,長大後成爲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人們把他的學說和孔子的學說並稱爲“孔孟之學”。孟子的母親也成爲中國古代教育子女的榜樣。

孟母三遷的啓示

一、關於人的發展問題。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自然的人通過教育使之成爲社會的人,一個人從生下來,帶成長爲人類社會的一員,是一個相對較長的社會化過程。孩子在現實社會裏學習社會的行爲方式,同時參加各種和會集體活動,接受行動準則和價值體系,進而發展其社會性。因此,人的成長總是受環境的影響,一 是自然環境,二是社會環境。從而形成各種思想觀念和行爲習慣,獲得一定的生活知識和社會經驗,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從這一故事中,說明了很久以前人們就意識到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與教育的關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復自直;白沙在泥,與之俱黑。”
現代社會,是一個教育社會化的時代,而我們的學校教育也不應該,把學生關在教室裏,讀死書,死讀書。有些知識、規範是社會要求他們而學校無法學到的,就需要他們到校外學習,所以教師的班級管理和班級活動,不能只限於學校的圍牆之內。
二、是環境對學生的影響也是積極能動的。
人們總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接受着環境的影響,同時也改造着環境,並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改造着自己。所以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對學生的將來有着深遠的影響。一個家庭中,家長的生活習慣,語言、行爲,思想觀念對子女有着直接的影響;學校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也有直接的影響;社會上一些學生可見、可聞、可感的事物,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也有影響。
三、教育要有選擇性與主導性
從孟子的母親對他的教育,我們可知道擇善而居,三遷而擇鄰,妙在選擇。這種選擇,體現了母親教育子女的主導性。對於學校教育,對學生教育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學生的學習習慣、行爲習慣、思想道德,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成長,取決於教師所把握的培養目標。因此,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積極發展。總之,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要適應社會的發展,符合發展中的道德規範,社會要求。要以發展的觀念去展開豐富多彩的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設不能不說是《孟母三遷》給我們的教育與學生成長方面的又一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