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孟母三遷,避閃“環境殺手”

孟母三遷,避閃“環境殺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環境對人的影響和暗示,其力量之大、之深刻,不容忽視。積極成功的良性循環與消極失敗的惡性循環,區別正在於環境。

孟母三遷,避閃“環境殺手”

普列漢諾夫在《論一元論歷史之發展》中說:“實際上,如果人依賴於他周圍的環境,如果人的性格的全部屬性是爲環境所決定的,那麼,人的特點也是爲環境所決定的,所以,如果你想和他的缺點鬥爭,那麼你就應該相應地改變他周圍的環境,也就是改變社會環境,因爲自然界是不會使人變惡或變善的……德行不需要說教而要以社會關係的合理制度來準備。”

托爾斯泰的作品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女人,爲了報復一個曾深深傷害過她的男人,劫走了他的嬰兒。她把孩子交給一個巫師,要求巫師在這個孩子身上,用最兇殘的方法施行報復。

不久,巫師通知這個女人說,已經用了最殘酷的方法,要她到指定的地方看一看。女人不看則罷,一看大怒--那個孩子居然被當地一位富翁收養了!她立即跑去責問巫師。巫師叫她不用急,等着瞧。

而最後的結果,連這個兇狠的女人,也覺得如此報復太過分了。原來,孩子在驕奢中成長,沒有強健的體魄、堅韌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家庭突然破產和貧困的沉重打擊下,軟弱無能,每況愈下,卑賤污穢,生不如死。在徒然掙扎一段時間後,終於瘋狂自殺

我們撇開這個故事的邏輯和道德倫理觀不說,單就巫師所使用的報復方法,就能給我們以極大的啓示:最兇殘的方法,是把人放到一個消極(失敗)的環境中,然後讓他從肉體到靈魂均被徹底摧毀。國家機器對人的懲戒也是如此,把犯人投到一個特定環境中,如監獄、流放地等。這樣,不僅是對其肉體的折磨,更可怕的是使其意志、信念消磨甚至泯滅。一句話,就是利用環境來改造其心態。

孟母三遷”的千古佳話,說明人們很早就認識到了環境對人的成長很重要。孟子幼年喪父,全靠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把他撫養成人。被後世稱爲“亞聖”的孟子,其實小時候非常頑皮淘氣。爲教育他學好,孟母花費了很多心思。起初,孟家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埋葬死人的事情孟子看得多了,便學着玩挖墳、擡棺材、埋死人一類的遊戲,有時甚至還學着送葬的人哭號。看着兒子整天玩這種把戲,孟母感到這樣下去對兒子的成長不利。思來想去,孟母決定搬家,使兒子遠離這種環境,讓他的身心能夠在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於是他們將家搬到一個新地方去住,不料居所靠近市集,孟子成天接觸的是一些競相牟利的商人,又學着商人的樣子做起經營買賣的玩耍,並對商人賺錢的一套辦法羨慕起來。孟母覺得這個地方對兒子的成長同樣不利,於是再一次搬家,搬到一所學校的旁邊居住。自此,孟子纔開始學習詩書禮儀,逐漸懂得禮貌和要求上進了。這下子,孟子的母親可高興了,認爲這個地方對兒子的成長大有好處,於是便在這個地方長期定居下來。

後人又稱這個故事爲“三遷之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道理就這麼簡單。然而現實生活就沒那麼簡單了。明顯的消極環境,人人都會規避,但往往受了消極的感染仍不知不曉。

釋迦牟尼有一次和弟子阿南一道路過魚市。阿南從地上隨手撿起一根繩子來,拿在手上玩。“把它丟掉,阿南!”釋迦牟尼說。弟子依言照辦,但還是不解地問:“老師,撿根繩子有什麼關係呢?”“聞聞你的手吧!”釋迦牟尼說。阿南對着雙手抽了抽鼻子,大驚道:“哎呀,滿是魚腥味!”

爲此,我們也得當心了。要有意識地選擇自己的環境,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和工作環境,主動向積極的地方靠攏,同時遠離消極;如果遇到無法選擇的情況,就要用堅定的信念過濾身邊的事物,抱定積極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