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殘疾人勵志故事三篇

殘疾人勵志故事三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13K 次

導語: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都是非常不幸的人,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生活,而是更加努力的去生活。下面是小編整理收集的殘疾人勵志故事三篇,歡迎閱讀!

殘疾人勵志故事三篇

第一篇:張治平——用音符譜寫自強之歌

張治平,男,漢族,1948年生,視力殘疾,特級教師,重慶市人,現爲重慶市盲人學校音樂教師,系重慶市盲人協會主席。患先天性視神經萎縮,30歲左右完全失明,1988年,天津音樂學院函授部作曲專業結業,一邊教學一邊創作,其創作的歌曲、樂曲《我愛光明》《盲人之歌》《盲人駕駛碰碰車》獲中國殘疾人文藝匯演創作獎,歌曲《快樂王子的小船》獲中國少兒歌曲創作一等獎,《甜甜的嘞》收入全國音樂教材小學第七冊。曾獲全國自強模範、中國特殊教育先進工作者。

雙目的失明張治平不能用眼睛去看,卻能夠用耳朵去”觀察“,用敏銳的心思去體會。他用音樂譜寫着一首首動人心絃的自強之歌。

張治平出生在重慶市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上小學時查出患有無法治癒的”先天性視神經萎縮“症,當時視力只有0。2。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疾病,張治平苦不堪言,但一年後在學校的一節音樂課上他找到了生活的動力。老師播放了由盲人音樂家阿炳創作並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這悲傷又充滿希望的音樂以及老師對阿炳的介紹,彷彿是黑暗中的一道閃電,照亮了張治平的心:”學習音樂,做阿炳那樣的人!“一個聲音在心底呼喚。

張治平開始在老師的指導下努力學習二胡、笛子、手風琴等多種樂器。他知道:如果吃不了苦,就不會成爲像阿炳那樣的人。他找來有關音樂理論的書籍,把自己埋在音樂裏,把枯燥的樂理生吞活剝着”吃“下去。憑着一根竹笛、一把二胡,15歲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106名選手中脫穎而出,考入重慶市北碚區文化館所屬的文工隊。

張治平的演奏水平提升得很快,常常在各種音樂比賽上拿獎。他開始將音樂重心轉移到創作上,並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他譜寫的《手舞銀鐮唱山歌》人們都以爲是出自譜曲老手。他譜曲總是傾心傾力,譜寫的《生活之歌》《我的月亮船》《小露珠》等都是流傳很廣的歌曲,而《快樂王子的小船》,從譜曲到完成竟花了12年。

1983年,張治平的眼睛完全失明瞭,1985年他正式成爲重慶市盲人學校的一名音樂教師,承擔着學校小學3到6年級、初中3個年級的音樂教學任務,他的目標就是要讓盲孩子們不但有文化知識,而且還有一技之長。

張治平對待盲校的學生如自己的孩子,他要用音樂給學生一雙翅膀。他組建了一支小樂隊,裏邊有竹笛、揚琴、小號、手風琴、二胡、口琴、小提琴等,短短几個月,小樂隊就排演了《白毛女》序曲和第一場。他常常對孩子們說:”我們看不見,但是可以用耳朵、用心去感受音樂,音樂能點亮我們暗黑的世界,音樂會讓我們對生活充滿期待。“張治平所帶領的學生中,已經有5位先後考入吉林長春大學特教學院音樂專業,有10名成爲樂器演奏家或調琴師,幾十人在各級聲樂比賽中獲獎。張治平創作了近200首歌曲,獲全國、省各種音樂比賽獎九十餘項、國際大獎16項,其中,歌曲《甜甜的咧》《晚歸的牧笛》《快樂王子的小船》《我愛光明》《黃桷樹下有我家》收入中小學音樂教材。”山城阿炳“的美譽已在重慶不脛而走。

現在,張治平是重慶市殘聯主席團副主席、重慶市盲協會主席。他不辭勞苦地爲重慶市20多萬盲人的權益四處奔波,他要讓這些盲人都”嗅“到陽光、”聽“到光明、”摸“到溫暖。他說:”上蒼給了我盲眼,我要用它來尋找光明。“7、陳燕——中國第一位女盲人鋼琴調律師陳燕,女,漢族,1973年生,視力殘疾,一級鋼琴調律師,北京市人。現北京新樂鋼琴調律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系中國音樂家協會鋼琴調律分會會員。幼年患先天性白內障雙目失明。22歲畢業於北京盲校鋼琴調 律班。2002年10月創建北京鋼琴調律網,2004年出版《陳燕:耳邊的世界——中國第一位女盲人調律師的自傳》,同年12月被江蘇衛視和新浪網評爲《感動2004》十大真情人物。

盲人鋼琴調律師陳燕的故事有點傳奇,但都是真的。3個月大的時候,因爲先天性殘疾,陳燕被父母遺棄,是姥姥收養她並撫養成人。

陳燕自小對音樂比較感興趣,學過很多樂器。自打學調琴開始,她每天總是十三四個小時泡在鋼琴邊,仔細摸,用心記。學調律還必須會修琴,一個盲人手拿錘子釘釘子、刨子刨木頭,受傷總是難免的,學習調律那段時間,她手上就沒有一塊好肉。

4年學習,陳燕掌握了歐美最先進的`鋼琴調律技術,但信心滿懷的她馬上遭遇了殘酷的現實,當時國內的人還無法接受盲人調琴師這一行業。幾經周折,一家大的琴行經理考覈後同意錄用。但經理爲難地說,這份工作需要上門爲客戶調琴,你現在的情況挨家上門也太困難。再說路上車很多,出了交通事故,琴行要負責的。

爲了熟悉地形路況,她請家人幫助,把圖上的地名、車站、衚衕小區等一一抄寫成盲文,一一記熟。有一位用戶不希望盲人調律,她到用戶家後,憑着眼睛僅存的一點光感,跟用戶走到鋼琴前,連調帶修幹了兩個小時,客戶試彈後很滿意,並說他的兩臺琴以後都請陳燕調。這時陳燕告訴他自己是個盲人,對方不好意思了。

爲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陳燕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與客戶見面時決不告訴自己是盲人,調琴結束後,一定要告訴用戶自己是盲人。她說:”給用戶調完音後,我除了教給用戶一些保養知識外,還要給用戶彈一首優美的曲子,這時才告訴他,我是一名盲人鋼琴調律師,用戶感到非常驚訝。你是盲人,你怎麼來的?你調琴的時候,眼睛一直跟着手動呀!每當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成功者。“真正在調琴這個圈子裏闖出名氣,陳燕靠的是技術。她將8000多個鋼琴零件熟記於心,並能及時發現影響音準的零件,調出正確的音律。到目前,她已給上萬個家庭的鋼琴做過調音,足跡遍佈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爲了幫助更多的鋼琴用戶,陳燕開通了全國第一條鋼琴公益熱線,每天晚上7點到10點,她都會守候在電話機旁。在鋼琴調律的路上,她最大理想就是讓全國的人都知道,盲人完全可以從事鋼琴調律工作。

陳燕不僅擁有嫺熟的調琴專業技術,她還創造了許多盲人第一的奇蹟:中國第一位女盲人鋼琴調律師,中國盲人中第一個寫自傳的,第一個會騎獨輪車、游泳、騎自行車、開卡丁車、滑旱冰、練跆拳道的盲人等等。陳燕說,不管路有多漫長、有多艱辛,她都會”笑對人生“。她是該笑,因爲她爲自己”調“出了一派光明。

第二篇:無手着名攝影家鄭龍華

鄭龍華,男,1959年5月生於浙江省臨安市。幼年失去雙手,1981年開始自學攝影,他先後在國內外舉辦過各種形式的攝影展覽,並多次在各種影賽中獲獎。鄭龍華於2006年5月20日在家鄉浙江省臨安市啓動“生命之光”——一位無手攝影家對話100位殘疾人精英的攝影活動。經兩年多的時間,他先後獨自走遍全國100多個縣及港、澳、臺地區,行程達6。3719萬公里,採訪了各行業100位殘疾人精英,拍攝圖片4。5萬餘幅,整理文字素材52萬字,撰寫採訪手記19。86萬字。2007年5月,鄭龍華被評爲杭州市勞動模範。

由他拍攝的100位成功殘疾人士的照片《一位無手攝影家對話中國百位殘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沒有健全的手或腳、甚至身體不能直立的殘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歲的鄭龍華說:“我選擇展示他們陽光的一面,而不去關注他們肢體的殘缺。儘管拍攝殘缺更有視覺衝擊力,但我希望這些作品能帶給人們希望和鼓舞。”爲了這組照片,他花了近3年時間。

他用鏡頭記錄了一個個成功的殘障人士:雖失去右手但創立了“譚木匠”木梳傳奇的譚傳華、雖由於幼時疾病腿部行動不便但創立“江民軟件”的反病毒軟件專家王江民、雖由於先天佝僂身高不足1米卻坐着輪椅宣傳環保的甘肅省清水縣秦亭鎮店子村袁建明……鄭龍華要展示殘疾人的“健全”生活。“我希望這些作品是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大家照到自己:這些傷殘人士在這種情況下做事都能成功,每個人都更應該用心做事。”

如鄭龍華所努力的,照片鼓勵了很多參觀者。北京第四聾人學校18歲的葛斌用手語說:“來看展覽之前,我感覺非常迷茫。但看到這些照片,我很感動。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着一個肢殘運動員的照片說,“我能夠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聾人學校19歲的劉建超用手語說:“我來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後,那裏很多人和我們一樣,不幸成爲殘疾人,他們更需要用這些故事來進行勵志教育,勇敢地面對生活。”

從1歲落入火炕失去雙手後,鄭龍華對於生活的磨礪便不再陌生。他用雙腕夾筆寫字、兩次考上大學卻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頓中,同學寄給他臺舊相機,22歲的他開始用雙腕操作這臺“精密儀器”,走街串巷爲村民拍照,兩年後在上海第一次獲獎。

“攝影讓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內向、封閉自己,因爲我清楚自己跟別人不一樣。”……、鄭龍華說,“當別的攝影師,拍拍我的肩膀說,‘老鄭,拍的不錯啊’,我才覺得我和他們一樣,在藝術上也能創造出好作品。”

殘疾人的生活體驗與他人不同,鄭龍華覺得最大的不同是“困難多於順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殘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勵”,在他看來,對殘疾人最致命的打擊是“失去信心”。

鄭龍華曾在浙江省臨安市殘聯工作,這段經歷讓他更熟悉殘疾人的感受:“殘疾人比較敏感,有時,你的一個眼神、一個不屑的動作,在常人看來沒什麼,但對於殘疾人可能就不一樣,他們可能會多想。這也可以理解。”

在他看來,社會對殘疾人的保障近年來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業等,但“仍滯後於社會發展”。此次殘奧會對志願者培訓中有一條原則廣爲傳播:幫助殘疾人時,要先徵得對方的允許。“他能做的事就讓他自己去做。比如殘疾人有時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第三篇:高志鵬——暗黑中捕捉閃亮音符

高志鵬,男,漢族,1974年生,視力殘疾,XX省呂梁人,現爲XX市盲童學校音樂教師。6歲時因手術失敗導致雙眼失明,13歲隨民間學藝,18歲成爲XX市盲童學校插班生,28歲考入中國戲曲學院。他集寫詞、作曲、演唱、演奏於一身,至今已創作數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國大賽中獲獎,近百家媒體對他的事蹟進行過報道。

高志鵬出生在呂梁山區XX縣,6歲時因手術失敗雙目失明。8歲那年,他讓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學校門外聽課,被老師發現,讓爸爸把他領回了家。爸爸摸着他的頭說:“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樣,爸爸教你拉二胡吧!”從那天開始,他踏上了音樂旅途,在自己心靈的舞臺上演繹起不滅的火焰和無盡的執着。高志鵬11歲時,二胡水平就已超過了父親,當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後,便下定決心要做一個盲人音樂家。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樂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世界。他跟着鼓樂班的師傅們沿九曲黃河一路苦學,學會了各種民間小調、晉劇曲牌,學會了嗩吶、笙、簫、笛子等鼓樂班的全套樂器。15歲那年,父親爲他買了8件樂器,讓他組建了自己的鼓樂班。從此,這位少年盲班主帶着一夥明眼人,開始在XX、內蒙古一帶的農村闖蕩。幾年下來,他掙下的錢,不但貼補家用,建了新窯洞,而且還爲兩個哥哥娶了媳婦,供妹妹讀完了初中。在外闖蕩的高志鵬第一次聽說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開啓了一扇窗戶,獨自一人去XX市盲校求學。在省殘聯領導的幫助下,他成爲XX市盲童學校的一名大齡插班生。

在盲校學習的兩年間,每到星期天,志鵬便抱着吉他、二胡到街頭賣唱,掙學費和生活費;上課時間又以飽滿的激情,投入於學習和創作中。1994年,他創作的歌曲《心聲》,在XX人民廣播電臺“昇華獎”新歌徵集中,榮獲詞曲創作一等獎;歌曲《滿天繁星屬於你》,在全國第二屆盲聾學校學生藝術匯演中,獲得一等獎及創作獎。當中殘聯主席鄧樸方把獎盃送到他的手中時,他感到茫茫黑夜中有了繁星般的點點希望。

盲校畢業他留校工作,2000年在中殘聯的關懷下,他成爲中國戲曲學院首位盲人進修大學生。在正規化、高節奏的教學環境中,爲了趕上學習的進度,他幾乎每晚都守在琴房,根據盲文和課堂的錄音資料一點一點地摸索着指法。進修是拿不到學歷的,2002年高志鵬便參加了成人高考併成爲中國戲曲學院一名正規大學生。經過頑強拼搏,高志鵬不僅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他創作的歌曲《走出圪樑樑》、二胡曲《黃土情懷》,還分別榮獲全國第六屆殘疾人藝術大賽金獎、銀獎。更令同學們嘖嘖稱奇的是,他利用業餘時間,拜北京盲校李紅偉爲師,靠着用手摸,竟然用半年時間學會了一般得用三年時間才能掌握的鋼琴調律技能!

如今,高志鵬的心中有了一個“神州萬里行”的計劃。他準備用兩年時間,走訪全國百所高校,爲高校師生免費演奏自己的音樂作品,分享他捕捉到的照亮人生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