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殘疾人勵志小故事1000字

殘疾人勵志小故事1000字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所謂身殘志不殘,殘疾人的成功離不開他們自強不息的艱苦努力。本文爲大家整理了殘疾人勵志小故事1000字,僅供參考!

殘疾人勵志小故事1000字

篇1:殘疾人勵志小故事1000字

高志鵬——暗黑中捕捉閃亮音符

高志鵬,男,漢族,1974年生,視力殘疾,山西省呂梁人,現爲太原市盲童學校音樂教師。6歲時因手術失敗導致雙眼失明,13歲隨民間學藝,18歲成爲太原市盲童學校插班生,28歲考入中國戲曲學院。他集寫詞、作曲、演唱、演奏於一身,至今已創作數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國大賽中獲獎,近百家媒體對他的事蹟進行過報道。

他出生在呂梁山區興縣,6歲時因手術失敗雙目失明。8歲那年,他讓妹妹拉着他的手到學校門外聽課,被老師發現,讓爸爸把他領回了家。爸爸摸着他的頭說:“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樣,爸爸教你拉二胡吧!”從那天開始,他踏上了音樂旅途,在自我心靈的舞臺上演繹起不滅的火焰和無盡的執着。高志鵬11歲時,二胡水平就已超過了父親,當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後,便下定決心要做一個盲人音樂家。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樂中找到了屬於自我的世界。他跟着鼓樂班的師傅們沿九曲黃河一路苦學,學會了各種民間小調、晉劇曲牌,學會了嗩吶、笙、簫、笛子等鼓樂班的全套樂器。15歲那年,父親爲他買了8件樂器,讓他組建了自我的鼓樂班。從此,這位少年盲班主帶着一夥明眼人,開始在陝西、內蒙古一帶的農村闖蕩。幾年下來,他掙下的錢,不但貼補家用,建了新窯洞,而且還爲兩個哥哥娶了媳婦,供妹妹讀完了初中。在外闖蕩的高志鵬第一次聽說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開啓了一扇窗戶,獨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學。在省殘聯領導的幫忙下,他成爲太原市盲童學校的一名大齡插班生。

在盲校學習的兩年間,每到星期天,他便抱着吉他、二胡到街頭賣唱,掙學費和生活費;上課時光又以飽滿的激情,投入於學習和創作中。1994年,他創作的歌曲《心聲》,在山西人民廣播電臺“昇華獎”新歌徵集中,榮獲詞曲創作一等獎;歌曲《滿天繁星屬於你》,在全國第二屆盲聾學校學生藝術匯演中,獲得一等獎及創作獎。當中殘聯主席鄧樸方把獎盃送到他的手中時,他感到茫茫黑夜中有了繁星般的點點期望。

盲校畢業他留校工作,2000年在中殘聯的關懷下,他成爲中國戲曲學院首位盲人進修大學生。在正規化、高節奏的教學環境中,爲了趕上學習的進度,他幾乎每晚都守在琴房,根據盲文和課堂的錄音資料一點一點地摸索着指法。進修是拿不到學歷的,2002年高志鵬便參加了成人高考併成爲中國戲曲學院一名正規大學生。經過頑強拼搏,高志鵬不僅僅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他創作的歌曲《走出圪樑樑》、二胡曲《黃土情懷》,還分別榮獲全國第六屆殘疾人藝術大賽金獎、銀獎。更令同學們嘖嘖稱奇的是,他利用業餘時光,拜北京盲校李紅偉爲師,靠着用手摸,竟然用半年時光學會了一般得用三年時光才能掌握的鋼琴調律技能!

如今,他的心中有了一個“神州萬里行”的計劃。他準備用兩年時光,走訪全國百所高校,爲高校師生免費演奏自我的音樂作品,分享他捕捉到的照亮人生的音符。

篇2:殘疾人勵志小故事1000字

鄭龍華——無手着名攝影家

鄭龍華,男,1959年5月生於浙江省。幼年失去雙手,1981年開始自學攝影,他先後在國內外舉辦過各種形式的攝影展覽,並多次在各種影賽中獲獎。鄭龍華於2006年5月20日在家鄉浙江省臨安市啓動“生命之光”——一位無手攝影家對話100位殘疾人精英的攝影活動。經兩年多的時光,他先後獨自走遍全國100多個縣及港、澳、臺地區,行程達6。3719萬公里,採訪了各行業100位殘疾人精英,拍攝圖片4。5萬餘幅,整理文字素材52萬字,撰寫採訪手記19。86萬字。2007年5月,鄭龍華被評爲杭州市勞動模範。

由他拍攝的100位成功殘疾人士的照片《一位無手攝影家對話中國百位殘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沒有健全的手或腳、甚至身體不能直立的殘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歲的鄭龍華說:“我選取展示他們陽光的一面,而不去關注他們肢體的殘缺。儘管拍攝殘缺更有視覺衝擊力,但我期望這些作品能帶給人們期望和鼓舞。”爲了這組照片,他花了近3年時光。

他用鏡頭記錄了一個個成功的殘障人士:雖失去右手但創立了“譚木匠”木梳傳奇的譚傳華、雖由於幼時疾病腿部行動不便但創立“江民軟件”的反病毒軟件專家王江民、雖由於先天佝僂身高不足1米卻坐着輪椅宣傳環保的甘肅省清水縣秦亭鎮店子村袁建明……鄭龍華要展示殘疾人的“健全”生活。“我期望這些作品是一面鏡子,透過這面鏡子,大家照到自我:這些傷殘人士在這種狀況下做事都能成功,每個人都更就應用心做事。”

如鄭龍華所努力的,照片鼓勵了很多參觀者。北京第四聾人學校18歲的葛斌用手語說:“來看展覽之前,我感覺十分迷茫。但看到這些照片,我很感動。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着一個肢殘運動員的照片說,“我能夠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聾人學校19歲的劉建超用手語說:“我來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後,那裏很多人和我們一樣,不幸成爲殘疾人,他們更需要用這些故事來進行勵志教育,勇敢地應對生活。”

從1歲落入火炕失去雙手後,鄭龍華對於生活的磨礪便不再陌生。他用雙腕夾筆寫字、兩次考上大學卻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頓中,同學寄給他臺舊相機,22歲的他開始用雙腕操作這臺“精密儀器”,走街串巷爲村民拍照,兩年後在上海第一次獲獎。

“攝影讓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內向、封閉自我,因爲我清楚自我跟別人不一樣。”……、鄭龍華說,“當別的攝影師,拍拍我的肩膀說,‘老鄭,拍的不錯啊’,我才覺得我和他們一樣,在藝術上也能創造出好作品。”

鄭龍華曾在浙江省臨安市殘聯工作,這段經歷讓他更熟悉殘疾人的感受:“殘疾人比較敏感,有時,你的.一個眼神、一個不屑的動作,在常人看來沒什麼,但對於殘疾人可能就不一樣,他們可能會多想。這也能夠理解。”

篇3:殘疾人勵志小故事1000字

黃宇——贏得完美生活的“玻璃娃娃”

黃宇,男,漢族,1967年生,肢體殘疾,中共黨員,上海市徐彙區人,現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藝品商社經理,繫上海市肢殘人協會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導致下肢嚴重殘疾,沒有進過一天校門,參加遠程大學教育,取得了英語自考多項單科結業證書。1991年創辦“小雨亭”刻字社,從100元的啓動資金滾動發展,現已成爲年營業額60餘萬元的中型服務企業;解決了15名殘疾人和下崗工人就業,曾被評爲上海市肢殘人百強明星和自強模範。

在繁華的大上海長樂路,有一家刻字工藝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創辦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黃宇,先天性成骨不全,連打噴嚏或在牀上翻身都可能骨折,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導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樣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黃宇十三四歲時,30多年來他至少骨折過40多次,導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難以忍受!

黃宇的母親是着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夢雲,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親。兒子將永遠是個殘疾人,她內心的痠痛只有自我體味。爲了給兒子治病,她帶着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醫院,但專家都說目前還沒有治癒的期望。由於肌肉萎縮,也無法整形,兒子兩條腿和肢體的其他部分漸漸地都彎曲變形了。殘疾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樣生活、學習,十分痛苦,但他也認識到痛苦悲哀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坦然地去應對殘疾,勇敢地去抗爭,生活才能完美。

知識豐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隨着年齡的增長,黃宇開始要學一門技術以謀生,最後在一家刻圖章的小店當起了學徒。雖然工資只有36元錢,卻擁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復一日他風雨無阻地上班,因爲這是他融入社會自食其力的開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負有心人,黃宇在那裏學到了很多東西,爲他的創業奠定了基礎。他說:“機會掌握在自我的手裏,任何擺在你面前的機會都不要錯過。”1991年,他萌發了自我創業的念頭,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創辦了“小雨亭”刻字工藝品商社。開業至今,經過17年的發展,此刻擁有兩家門市部、一間工作室,面積加起來也有200多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30餘萬元,一年的營額將近70萬,公司共有12名員工,一半是殘疾人。對於這點,黃宇有他自我的想法:“生意場上各種各樣的企業家很多,如果單單跟別人比每月能賺多少錢,我遠遠比但是別人,但是能夠幫忙身邊的殘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對社會有益的事,對我這樣的殘疾人來說,比賺錢有着更大的好處。”黃宇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先後擔任上海市肢殘人協會副主席、市殘聯青年委員會主任,2002年被評爲上海市自強模範,2003年被評爲徐匯“十佳青年”。2004年春,黃宇與一位溫柔賢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運動員共結連理,迎來了完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