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故事 > 禪理故事 > 殘疾人聶耳的勵志故事

殘疾人聶耳的勵志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9W 次

聶耳筆名曾用過黑天使、噪森、浣玉、王達平等。雲南玉溪人,生於昆明。自幼喜愛花燈、滇劇等民間音樂,會演奏多種民間樂器。本文是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聶耳的勵志故事相關內容,歡迎參考借鑑。

殘疾人聶耳的勵志故事

殘疾人聶耳的勵志故事

聶耳的父親聶鴻儀在昆明甬道街72號開了一家成春堂藥店。 1912年2月15日,聶耳出生在藥店的樓上,原名紫藝。不久,父親死了,藥店由母親經營,殷實的聶家開始中落。在幼年聶耳的記憶裏,母親經常坐在燈下,撥拉算盤,算完賬後,嘆氣,發愁。聶耳曾暗許心願:今後一定要“讓母親過好日子”。他到上海後,在寫給母親的信中,屢屢提到“匯錢”之類的字眼。

母親是聶耳最大的牽掛。從照片中看,母親彭寂寬是比較典型的傣族婦女的長相。令人佩服的是,彭氏沒有上過一天學堂,但跟着丈夫,居然能夠讀醫書,丈夫死後還能坐堂把脈問診,養家活口。彭氏的聰慧,顯然也遺傳給了兒子。聶耳是家裏最小的兒子,乖巧伶俐,一支簡陋的竹笛能吹得五彩繽紛,甚得親友疼愛。

母親能唱各種民歌,包括在昆明等地民間廣泛流傳的洞經調、花燈調、洋琴調,等等。動聽的歌曲與歌曲裏的故事讓小聶耳着迷。蔡鍔功成名就之時,聶耳還是黃口小兒,但他從母親的歌裏認識了蔡鍔。蔡將軍雲南首義討袁護國的壯舉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習武從軍曾是少年聶耳的一大志向。十六歲那年,聶耳終於憋不住了,揹着家人偷偷參軍,被編入十六軍湖南新兵隊受訓,後投考黃埔軍校不果,又被軍隊遣散,習武之念纔在無奈之中打消。不得已,轉而讀書、演戲、作曲,但成就偉業之心未了。

在一篇《我之人生觀》的中學作文中,聶耳表示,如果有可能,他不會從事宗教、哲學和科學的行當。他的理想是先上大學,然後出外遊歷,最好是出國,行路讀書,增長見識,學術上有所建樹。最後掙幾個錢,與幾個談得來的朋友,找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讀書,彈琴,度悠閒時光。他還特意表示,昆明的西山將是自己隱逸的首選。

待到年長几歲也就是中學畢業考入雲南省立師範學校後,聶耳又寫了篇《我之人生觀》,他的學生腔明顯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希望學工科,研究點藝術,做一個“並不是魯濱遜那種個人主義的思想”的'遊歷家,然後“以實在考察之所得以建設新的社會”。

演藝圈的“拼命三郎”,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聶耳來到上海,舉目無親,託人幫忙在“申莊”採購站找到了一份稽查員的工作。誰知“申莊”在昆明的總部雲豐商行因爲偷稅被查封,上海的分店遂告關門。聶耳失業了。

還好,天無絕人之路,聯華影業公司音樂歌舞學校刊登在《申報》上的招生啓事引起聶耳的注意。每月能掙十元津貼,還管吃住,吸引力實在是太大了。聶耳忐忑不安地進了考場,因爲緊張而發揮得一般,但卻被主考官黎錦暉錄取了。

明月歌舞劇社的前身,是黎錦暉創辦的中華歌舞劇團。這是我國最早的職業性歌舞團。陣容雖然不大,但是因爲擁有上海有名的“歌舞四大天王”王人美、胡笳、白麗珠、薛玲仙以及影帝金焰等名角,在上海乃至全國名噪一時。聶耳在羣星璀璨的“明月”是名小提琴練習生。

關於聶耳的名言名句

1、如果知道光陰的易逝而珍貴愛惜,不作無謂的傷感,並向着自己應做的事業去努力,尤其是青年時代一點也不把時光濫用,那我們可以武斷地說將來必然是會成功的。

2、腦筋若無正確的思想的培養,任它怎樣發達,這發達總是畸形的發達,那麼一切的行爲都沒有穩定的正確的立足點。

3、假若我繼續着我的“想念”,我不可能再忍受痛苦至“結果”自殺。

4、我不能夠把她從我的“想念”裏除去;我不能把她從我的“愛慕”中除去;若我同她離別,我沒有把握我會同另一個人好;若是我犧牲了我的想念,我不可能滿足她的希望;其“結果”是:我只能艱苦地進行我的“想念”。

5、記得你是一朵純潔的白蘭,清風掠過,陣陣馨香,我心如醉,願人世間常留你的芬芳。記得你是一隻小小的鸝鶯,百轉千回,嬌嬈娉婷,聲聲迎來陽春似錦,遼闊大地,請和我共鳴。

6、音樂與其他藝術、詩、小說、戲劇一樣,它是代替大衆在吶喊,大衆必然會要求音樂新的內容和演奏,並要求作曲家的新態度。

7、(我)鑽入了一個低級社會。在這兒,充滿了工人們、車伕、無產階級的汗臭,他們在狂吼、亂叫,好像是瘋人樣地做出千奇百怪的玩藝,有的在賣嗓子,有的在賣武功,這些吼聲,這些真刀真槍的對打聲,鑼鼓聲……這是他們的生命的掙扎,這是他們向敵人進攻時的衝鋒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