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鄧錦宏一畝田的創業故事:12個月交易額從50萬到100億

鄧錦宏一畝田的創業故事:12個月交易額從50萬到100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鄧錦宏一畝田的創業故事:12個月交易額從50萬到100億


《南方週末》上報道的一85後把農村互聯網平臺創業的故事,這位80後創業名人叫鄧錦宏,1985年出生,一畝田創始人兼CEO。大學畢業後,鄧錦宏兩次創業失敗,兩度進入百度,最後創建了一畝田。12個月交易額從50萬到100億,紅杉資本爲搶他不籤協議直接打錢!

一起來看看鄧錦宏一畝田的創業故事

一畝田成立於2011年,是一個農產品大宗交易的B2B平臺。雖然過去4年裏,這個公司實現了2000%的增長,但直到這句話在社交媒體上發酵,一畝田才第一次爲互聯網圈熟知。

三個月前,記者第一次走進一畝田的辦公室,那時公司只有1300人,正在大量招人。

大家擁擠在一個小辦公室裏,甚至連洗手間門口,也放了個屏風,搭建出了個臨時工位。來拜訪和談合作的,只能在過道里放兩把椅子將就一下。公司唯一的會議室員工基本預定不上,每天都有一些縣考察團來這裏參觀。

三個月後的今天,記者再次走進一畝田的時候,他們的辦公區域擴大了好幾倍,在隔壁一個大廈租了好幾層的新辦公室。員工突破3000人。

這就是互聯網速度。有圈內人士感慨,上一次互聯網行業出現如此高速增長的公司還是團購行業興起時候的美團網。

一畝田成立於2011年,是一個農產品大宗交易的B2B平臺。雖然過去4年裏,這個公司實現了2000%的增長,但直到這句話在社交媒體上發酵,一畝田才第一次爲互聯網圈熟知。

一畝田創始人兼CEO鄧錦宏1985年出生,大學畢業後,兩次創業失敗,兩度進入百度。最後創建了一畝田。7月10日,他在極客公園的一次演講裏說:你們每天吃的食材有20%可能就是一畝田提供的。

試錯了五個方向

只有第六個方向是賺錢的,這就是農產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兒”模式。

2009年,正好百度市場部在做一個鄉村信息化的項目,沒有人願意接手,我就接下來了,並把它做成了百度當時最成功的一個公益項目。

這個項目持續兩年,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我大量了解和接觸農村社會後發現一個現象:我四歲之前在農村長大,但沒想到20年過去了,我兒時印象裏的農村,跟現在的農村並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我記得小時候農村還是有很多青壯勞力,現在幾乎只剩老人和留守兒童,空巢現象嚴重,在中國70萬個自然村中,不少村莊甚至消失了。

中國的農村和農民不應該是這樣的。城市裏的人們在享受現代化的技術,以及越來越豐富的生活,農村卻成了一個被遺忘的世界。

於是2011年我離開百度開始創辦一畝田,決定開始在農村市場創業。

之所以叫一畝田,是有一次在陽臺上仰望星空想出來的,很多人老是記成一畝地,其實田和地有很大區別。地讓人想到種植,但田,除了土地,還能讓人想到田園,更詩意一點。

當時創業就3個人,我們嘗試了六個方向,五個都失敗了。

第一個是幫農民團購飼料。現在有很多農資團購網站,當時我做得早了點,農民、經銷商和資本的意識沒到,大家合作積極性不高。

第二個方向是鼓勵農民在我們網站上填寫養殖檔案,我們給他發虛擬貨幣,有兩萬多個農戶填寫了檔案,但依然難以撼動當時的流通體系。

三是幫農民賣東西給販子;四是找大學生村官合作,每個村搞一個網站,讓村官來編輯內容,做農村社區;五是幫批發商把農產品賣給飯店的後廚。

這五個項目都失敗了,我們總結出一個很大的原因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當時還沒有到來,很多農民都是在早上七點到九點上一畝田,然後就是晚上登錄,白天有12個小時農民基本不在網上。但買家恰恰是白天活躍在網上,兩批人像平行的軌道,永遠碰不到一起。

只有第六個方向是賺錢的,這就是農產品交易信息的“去哪兒”模式。當時我們這塊業務只有一個人在兼職維護,但每個月能帶來10萬元的收入,主要是會員費和廣告費。

2011年到2013年9月份,一畝田主要靠這個農產品的“去哪兒”模式生存,即提供信息服務,比如用戶搜索白菜價格,就能看到一些買家和賣家發佈的白菜價格信息。做了幾個月之後,我發現每天有好幾萬人登錄我們網站,很多人還提出要委託我們銷售或者採購農產品。這就讓我們開始思考:除了信息平臺定位外,我們能否提供更多的服務?

當時也沒有國外的模式可以參考,國外不存在這種信息鴻溝。於是我就開着車去農村調研。

以前在百度,我們去鄉下出差都是當地市長、縣長接待,住在縣裏最高級的酒店,吃最好的東西。自己創業後,我每天在農村都是跟農民就着花生米喝點小酒,跟農民吃住在一起,呆了兩三個月。每天教他們怎麼上網。農民真的都很好客,包吃包住,拎包入住的那種。

讓農業交易精準匹配

訂單農業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我需要什麼,告訴你,你再去種植。

2013年年底,我發現一個很讓我興奮的數據:每天訪問一畝田的用戶裏三成是通過手機登錄的,農民白天在田間地頭,也可以通過手機登錄一畝田了。這意味着,我們可以撮合農民和買家進行交易了。

2014年6月,我們正式嘗試做線上+線下的交易撮合模式,直到今天,公司有3000員工,線下團隊就佔了2500人,這些人八成是從本地招聘,過去他們都在當地賣房子和快消品,我們給他們遠高於當地工資水平的薪水。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下到田間地頭,教育農民、合作社的理事長和種植大戶去使用互聯網工具,教他們怎麼用我們的產品跟全國各地的買家聊天和交易。另外,就是當有買家來跟農民做生意的時候,我們的員工幫買家看貨,鎖定貨源。

現在中國大概有70萬個自然村,我們已經覆蓋了3萬多個村莊,未來我們希望線下團隊是1萬人,到時候將覆蓋10萬個村莊。我認爲這是一個臨界點。覆蓋10萬個村子,一畝田的品牌就會讓種植大戶主動使用我的服務。未來,我們會加大從應屆畢業生裏去招聘線下人員,國家現在鼓勵大學生回鄉創業,這恰好也是我們想要的。

2014年7月,我們一個月只有50萬元的交易額,現在一個月已經達到100億元。日交易額突破3億元。目前活躍在我們平臺上的主要有兩類人,一類是供應方,包括散戶、大戶、合作社、經紀人、龍頭企業(如新希望),另一類是採購方,包括各種類型和層次的批發商、飯店、超市、深加工企業和出口型企業。

之前,這兩類人發生交易主要是通過很多中間人和經紀人來完成。很多時候甚至連中間人也找不到貨。我們的出現消除了所有人的信息不對稱,就連中間人和經紀人也是受益方,因爲中國大部分農業生產都是散戶,都需要經紀人去做工作,才能實現大宗交易。

一畝田正在讓農業交易的所有環節變得更加高效。假如今天全國有一萬個人要買白菜,以前是通過很複雜的多對多的關係完成交易,我們出現後,通過系統的算法,包括價格、品質、規格、距離、天氣和信譽等級等,實現雙方交易的精準匹配。

以前投資人對我們不瞭解,後來找上門來,我們基本是被動融資,連PPT都沒有做過,只給他們看了後臺數據。當時很多投資公司在搶。先後有六七家機構投資了我們,我們可以說不差錢了。很多機構錯過我們,因爲每個月我們的價格都在漲,很多人接受不了。也有很多投資人不太瞭解農業,他們投資別的電商有代入感,因爲自己就是消費者,但對於農產品沒有代入感,他們就算用我們的App,也提不出優化意見。

在撮合交易環節之後,我們還會做訂單農業和技術輸出。訂單農業是未來的一個大趨勢,我需要什麼,告訴你,你再去種植。以前是生產之後找需求,以後是按需生產。這就要求我們更深入地介入農業生產,比如我們要幫助農民合理使用化肥農藥,以及提升供應鏈整合能力。

現在一些從臺灣進口農產品的貿易商也在使用我們的服務。過去這些貿易商要通過多個層次的中間商才能把臺灣的農產品賣到大陸。但他們缺乏一畝田這種瞬間把貨鋪到全國所有批發市場的速度優勢。要知道,速度就是農產品流通的生命,延遲一天損耗就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