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從小米和褚橙創業案例看企業和消費者的溝通

從小米和褚橙創業案例看企業和消費者的溝通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從小米和褚橙創業案例看企業和消費者的溝通


小米“爲發燒友而生”: “小衆”撬開大市場

當三星看懂蘋果的企圖時,iPod已經熱賣,而三星的Yepp已經無影無蹤了。同時消失的還有MP3、MP4、MP5。三星高層後來反思說,他們還停留在產品思維階段,而蘋果的出發點是顧客的生活方式,順應顧客生活方式來提供解決方案。當蘋果推出iPod的時候,喬布斯的主要精力不是花費在產品設計上,而是爲“顧客”整合唱片,獲得唱片業的授權上。

同時期看懂蘋果企圖的只有小米。小米着手準備,在推出手機之前先做了一年的軟件:米柚系統(MIUI)。

但是如果小米只是做到了這點,便不會有後來突然爆發的量級鉅變。小米不是蘋果的簡單模仿,對於消費者,雷軍比喬布斯更進了一步。

對了,小米是從100個夢想贊助商的感人故事開始,精心培育了50萬用戶!小米聲稱“爲發燒友而生”——成功將自己的夢想平移到消費者身上,從而產品一經推出便平步青雲,一夜之間火爆。沒錯,“人人都可以有夢,萬一實現了呢?”是這一代年輕人、創業者的座右銘。

火了以後的雷軍在每每公開談及小米的成功祕笈時,都會祭出“專注、極致、口碑、快”的七字訣;後來又有快速迭代的營銷策略拋出;隨着小米科技的聯合創始人、小米網負責人黎萬強的《參與感》一書出版熱賣,人們又讀出了“消費者參與”。但是,所有這些和傳統的做法真的有什麼本質的不同嗎?長期在市場中摸爬滾打的企業人表示懷疑。它聽起來更像是小米自身的口碑傳播——利用了互聯網技術與人們的好奇心。

有人看出了真正的奧妙。是的,雷軍和黎萬強用了障眼法,或者說他們並沒有告訴人們全部(蘋果也不會一開始就告訴你他怎麼想)。這個答案纔是最重要的——蘋果與小米都是迴歸到企業的本源去思考,那就是:您是爲誰做哪些服務的。

很多傳統企業可以將規模做成巨無霸、成爲產品銷量的王者,但卻不知道賣給了誰,不知道顧客爲什麼買或不買;除了買賣關係,企業和顧客沒有其他任何關係。

蘋果從“非顧客”開始培養,小米則提出“亞文化”情結,都是從非主流開始,潛移默化地影響和發展顧客(果粉、米粉)。這也正是當年百事可樂的崛起之道——從年輕人開始培養顧客,從而一舉啓動市場。

小米看透了蘋果,卻多走了一個環節:構建顧客關係。他首先構建顧客社區,花大力氣發展小米網和同城會,佈局小米之家和雲服務;然後是沿着顧客數字生活方式延伸終端設備及解決方案。當米柚發展到6500萬用戶,這意味着什麼?圍繞着其生活方式,這不僅僅是一部手機產品。

這就是從“規模經濟”到“範圍經濟”的嬗變過程。

雷軍的思維超過了楊元慶的“PC+”,小米顯然圖謀更大。當然現在雷軍似乎遇到了麻煩,而楊元慶也已經覺醒,聲稱也要和自己的消費者密切互動,不再把自己的“粉絲”隨便讓給別人了,在幾個互聯網大佬參加的一個論壇上,楊元慶這樣表態說。

現在我們明白了,小米最厲害的不是手機,甚至也不是米柚,而是構建顧客社區。他並沒有停留在電子商務和小米網上,而是堅決地走向線下,構建了同城會和小米之家。小米的企業管理文化

“褚橙”並非“紅塔山”品牌工程的簡單平移

當黎萬強用《參與感》與讀者分享成功之道時,已經在逼近小米的成功關鍵因素了。成功的創業個案常常折射出時代背景的變遷,當一類案例呈羣體出現時,這種變遷便已經顯性化了。

我一直十分好奇地關注褚橙案例。因爲褚時健的傳奇人生太具有時代典型性,人們對他的過度關注會掩蓋事情的本質,而人們對冰糖橙的關注也很容易會歸因於產地的獨一無二,當我深入進去分析後,我發現了更有價值的實踐經驗:褚時健對經營本質的把握。

我曾經爲鐵鷹老師的新作《褚橙你也學不會》著序分析,一是以顧客價值爲導向(褚時健夫婦把自己當成消費者,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和湖南、廣西等產地的冰糖橙比較,哀牢山出產的冰糖橙的確好吃);二是以產品力爲根本(其產品曾在北京經過6場由251人蔘與的盲試實驗,從外觀、剝皮難易、甜度、酸度、水分、化渣率、橙籽數量、整體口感等八項內容進行評價,結果顯示褚橙最優);三是對價值鏈的深刻靈活理解(如與渠道商分享利益、分銷方式線上線下因地變通等);四是通過科學管理釋放管理效能(褚時健對生產管理精益求精,澆水、施肥、抹稍、剪枝等流程作業一絲不苟等)。有沒有發現?這一切似乎是當年紅塔山品牌的縮影,它完整地折射出褚時健締造紅塔山輝煌的過程。也證明了沒有誰隨隨便便就成功的道理。

但是正如雷軍自金山詞霸後的再一次崛起,星斗移轉,世事變遷,成功能夠簡單地平移複製嗎?以顧客爲導向、和產品的死磕背後,離市場最後一公里到底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