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短語 > 經典的句子 > 孝並不是越順從越好

孝並不是越順從越好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5.31K 次

  曾子名叫曾參,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地裏鋤瓜,一不小心鋤掉了一棵瓜苗的根。曾子的父親曾皙大怒,抄起一根大棒就打,一下子就把曾子打倒在地,半天才甦醒過來。醒過來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跑到父親的面前請罪,說:“剛纔我做了錯事,得罪了父親,您用那麼大的力氣教育我,沒什麼事吧?”然後又去後面彈琴唱歌,還故意讓曾皙聽到,表示自己決沒有生父親的氣。

孝並不是越順從越好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告訴自己的弟子說,“下次曾參再來,別讓他進我的門!”曾子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央求師兄弟向孔子打聽,孔子說:“當年舜帝的父親瞽叟很糊塗,脾氣也非常暴躁,續娶了之後對舜又非常不好。要使喚舜的時候,舜總是在旁邊伺候着,可是想要殺舜的時候,卻怎麼也找不到他。小小的責罰,舜就乖乖地承受,要是發了大怒,要拿大棒棰他,舜就遠遠地躲開。爲什麼呢?怕自己的父親背上殺害親生兒子的名聲啊!現在你呢?父親正在氣頭上,下手不知輕重,要是真爲了一件小事把你打死了,你不是陷父親於不義不孝之地嗎?再說,平白殺傷人命,官府不還得治他的罪嗎?”

  像故事中曾子那樣的孝,就是“愚孝”。他一心想着怎樣服從父親的教導,不違背父親的意思,可是就不動腦筋想一想,父親這樣做對不對,會有什麼樣的嚴重後果,這個後果最終會落到誰的身上。他的出發點是維護父親的權威,結果卻險些造成大麻煩:如果曾皙把曾子打死,曾皙自己又被治罪,這不是曾家的大悲劇嗎?這個家庭不從此分崩離析了嗎?

  這當然不是曾子的本意,但由於方式不對頭,一味講求孝,就出現這樣的差錯。所以西漢末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劉向評論說,“以曾子那樣的才華,又身處聖人的門下,尚且犯了罪過而不自知,可見把握好孝的限度是多麼的重要啊!”

  中庸之道的孝,要求我們從自己天生的愛戴父母的心出發,同時考慮到各種行爲的後果,全面權衡利弊,採取最合適的方法,並不是越順從越好,也不是包辦父母的一切事務就算作是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