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成功勵志 > 正能量語錄 > 文化傳承的素材事例精選3則

文化傳承的素材事例精選3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文化傳承的素材事例精選3則

文化傳承的素材事例精選3則

導語:要說民族文化,必說琴棋書畫;妙在收心養性,培養獨特文明;塑造人格保證,追求脫俗意境;民族傳統之鏡,折射博大精深。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了文化傳承的素材事例,歡迎閱讀。

文化傳承的素材事例精選3則

篇一: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爲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爲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爲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爲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爲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爲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爲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爲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

篇二: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但我最喜歡過年。每到新年,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每一個人臉上都洋溢着節日的喜悅。但你知道嗎,過年爲什麼會有這些喜慶的活動呢?這裏面有着一個美妙的神話傳說故事,現在讓我來講給你們聽聽吧!

傳說中,在一個僻靜的山谷裏,住着一隻叫年的怪獸,每到新年的晚上,怪獸就會去襲擊山角下的一個小村莊,村裏人知道會來怪物,把門鎖得緊緊的,可是不管怎樣,年就會進來,偷吃村民的東西,傷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極了,但又無能爲力。第二年一大清早,人們紛紛收拾好東西準備去城裏過完年再回來,這時,一位仙翁走過,他告訴村民年害怕紅色和響聲,人們聽了連忙買了對聯貼在門上。晚上,年又來了,它一見紅色,聽到鑼鼓聲陣陣嚇得趕緊逃跑了。從此,村莊太平了。以後每逢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貼對聯,放爆竹,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新年中最有趣的要數我和小夥伴一起放煙火[]。晚上吃完年夜飯,我就迫不及待地拿着煙花朝門外奔去,一出門就聽見小朋友們的歡呼聲。原來,在二村的小花園裏正舉行煙花比賽呢!只聽見天空中“砰,砰”幾聲,各種煙花在天空中綻放,真是形態各異,奼紫嫣紅,有的像一條條金色的巨龍騰空而起,有的像一枚枚銀色的子彈直衝雲宵,還有像一個個沒有開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我看見這樣美麗的煙花心裏想:“我的煙花一定比他們的煙花好看幾十萬倍。”於是,我趕緊拿出自己的煙花小心翼翼的點燃之後向着天空發射,只聽“啪”的一聲,煙花朝天空中直飛而去,這時我在心裏暗暗的想:“嘿,嘿,”我這煙花一定比你們的好看,可是,當我擡頭望着天空時卻呆若木雞了,原來這種煙花叫“花生米爆炸”,這煙火就像一顆花生米一樣飛上了天空,但在上面只“啪”的一聲就結束了,一點也不漂亮。真讓我大失所望。不過一轉眼我就溶入到這節日的喜慶之中去了,看着天空被這些五彩繽紛的煙花裝扮的絢麗多彩,我們個個歡呼雀躍,開心極了!

過新年,穿新衣,開開心心過大年......我們唱着歡樂的歌謠,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篇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下週我們將迎來清明節,那麼又有多少人瞭解清明節這個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呢?我們班的同學做了一次相關調查,驚奇的發現,知道清明節來歷的僅有32%,這樣的結果實在令人擔憂。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着密切的關係。但是,清明作爲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是我們緬懷先烈的日子。它教育我們,要學會珍惜現在的生活,奮發努力;也不要忘記過去,在歷史的傳承中,努力上進,爲祖國的明天而奮鬥。

除了清明節,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有很多,其中都包含了深厚的文化意義。傳統節日,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背後所蘊涵的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與氣節值得我們去感悟學習。作爲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千年的祭奠中流傳了有影響力、可繼承,有益後代發展的道德遺產、歷史遺產和革命傳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爲政風範;“厚德載物、道濟天下”的廣闊胸襟,“奮不顧身、捨生取義”的英雄氣概,“大道之行、天下爲公”的社會理想……這些傳統美德就深深熔鑄在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之中,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當韓國開始申請江陵端午祭爲世界遺產,而韓國某公司更是將“端午節”這一中文域名搶先註冊時,都給我們的感覺就是――“不是滋味”,而今韓國申遺成功,也許大多數人也是――“不是滋味”。

傳統習俗被人給淡忘,方言、刺繡都成爲了“瀕危”五種。“端午節”、“李白”都被韓國搶去,成了他們的歷史文化。現代青少年對這些祖先留下的瑰寶知之甚少。粵劇、崑曲這些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卻可悲的逐漸淪爲老年人的娛樂消遣。

作爲中學生,我們應該從生活的點滴中,繼承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週末閒餘,何不用《弟子規》和《千字文》替代手中的小說、電腦?對於父母,即使做不到“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也要做到起碼的謙遜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