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文案 > 勵志作文 > 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徵文

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徵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中國傳統文化,應是體驗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空殼,我們理應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共創美好未來。以下是爲你收集整理的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徵文,歡迎參考閱讀!

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徵文

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徵文(1)

曾經有報道說,有記者到曲阜看到滿街都在賣《論語》,就採訪當地的老百姓,他們說,那些東西都是賣給外國人看的。可見,老百姓只是把《論語》看成旅遊的商品、旅遊的紀念品,並沒有對內容感興趣,並沒有當文化典籍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中國人引以爲驕傲的地方。我們要先自己多學習,多瞭解,並且向外人宣揚我們中國人擁有的傳統文化。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離去世界的舞臺。因爲它使我們中國人凝聚,使我們中國人團結。

前段時間舉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華成語大賽就是一個很好的繼承傳統文化的方式,通過搭建這樣一個公衆平臺,使人們重燃了對母語的熱愛,還有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弘揚的是中華傳統美食,更多的是透過美食宣傳積澱的中華美食文化。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十八大又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與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相得益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爲中華民族的基因,已經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爲方式。唯有民族文化纔是歷史長河中永遠流淌的,唯有民族文化才能凝聚起推動民族復興的力量,也唯有民族文化才能開啓更加燦爛文明的中華新紀元。面對新時期實現中國夢的新任務、新要求,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汲取還存在明顯差距和不足,還有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要做,還有大有可爲的廣闊空間。我們應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更進一步的細緻梳理和深入挖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切實做到古爲今用,使其更爲豐富、更加多樣。

讓我們從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中匯聚新的力量,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不斷前行,堅定奔向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

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徵文(2)

我認爲,雖然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千萬不能迷失和放縱自己。弘揚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前段時間舉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華成語大賽就是一個很好的繼承傳統文化的方式,通過搭建這樣一個公衆平臺,使人們重燃了對母語的熱愛,還有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弘揚的是中華傳統美食,更多的是透過美食宣傳積澱的中華美食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大力弘揚愛國主義情懷尤爲重要。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我們應該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緊緊的團結在以習近平爲總書記的周圍。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佔領一切思想文化陣地,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八榮八恥”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頭腦,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弘揚是一種美德,傳承是一種境界。願中華傳統文化能成爲我們的良師益友,相伴在你我左右,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中國傳統文化,應是體驗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空殼,我們理應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共創美好未來。

我認爲,雖然豐富多彩的世界文化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千萬不能迷失和放縱自己。弘揚和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前段時間舉辦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和中華成語大賽就是一個很好的繼承傳統文化的方式,通過搭建這樣一個公衆平臺,使人們重燃了對母語的熱愛,還有舌尖上的中國,不僅弘揚的是中華傳統美食,更多的是透過美食宣傳積澱的中華美食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大力弘揚愛國主義情懷尤爲重要。只有這樣,中國才能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

我們應該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緊緊的團結在以習近平爲總書記的周圍。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佔領一切思想文化陣地,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八榮八恥”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武裝頭腦,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弘揚是一種美德,傳承是一種境界。願中華傳統文化能成爲我們的`良師益友,相伴在你我左右,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中國傳統文化,應是體驗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空殼,我們理應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共築精神家園,共創美好未來。

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徵文(3)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是中華文化所具有的特質。但是,在當今各種“變異”文化的衝擊之下,人們開始褻瀆文化,把文明積澱看作炒作的工具。這怎能不令人擔憂?堅守文化的本真,守護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幾何時,我們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鬱頓挫的氣質和風格。微博時代的我們,早已習慣了“藍精靈體”,習慣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話:“元芳,你怎麼看?”殊不知,在我們戲謔調侃之時,傳統文化在離我們漸行漸遠。半文半白的“甄嬛體”在社會上風靡一時,不痛不癢、無病呻吟的“瓊瑤體”居然號稱能“醫治心靈創傷”。這時的我們,情何以堪!

當“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被修飾、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們該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鄉之情被無聊地調侃,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對於中國沉澱已久的文化,我們雖然沒有能力去完全深諳,但也沒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沒有資格去胡編亂造,去挑戰先人們高超的文學功底。因爲我們生在一個有着古老文明的國度,所以我們要堅守本真,不要丟失了對文化應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文化調侃中迷失前進的方向。

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人們追求適宜的精神愉悅本無可非議。但各種不倫不類的體例的出現卻是一個不好的徵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連自己的文化都保護不了,那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當我們對“TVB體”、“流氓體”朗朗上口津津樂道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聽見那一聲聲來自於幾千年前的天空的無助哀號?

堅守文化的本真,並不是要我們一成不變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創新和突破是必要的,畢竟,那是人們前進的動力源泉。堅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圓月依然是圓月,它是一輪思鄉的月,而非被人們俗化了的月亮;堅守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飾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堅守文化的本真,給先哲們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矯揉造作,不要畫蛇添足,更不要將經典俗化。

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堅守文化的本真,讓自然和諧的春風吹向每一個角落,讓經典文化之樹綻放鮮花朵朵,滋潤萬物。

弘揚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徵文(4)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爲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爲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爲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爲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爲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爲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爲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爲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