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名人名言 > 名人名言 > 沒有眼鏡的時候,近視的古代人怎麼辦?

沒有眼鏡的時候,近視的古代人怎麼辦?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4W 次

  在一個電子設備滿天飄的時代,還能夠保持一雙視力5。2的卡姿蘭大眼實在是難得。據統計,我國小學生的近視率爲40%,而8到18歲的城市青少年的近視率則高達80%。
  
  除了部分美學覺醒了,學會戴隱形的學生以外,可以看到課堂中大部分學生都戴着眼鏡。現代電子設備氾濫,隨處可見的屏幕被認爲是近視率提高的罪魁禍首之一。
  
  那麼如果是在沒有電子屏幕的古代,還會有人近視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爲畢竟就算是現代,也有純看書把眼睛看壞的的學霸存在。
  
  歷史上記載過幾位有名的近視眼,其中少時砸缸後來寫出了《資治通鑑》的司馬光,就是個近視,他自述“素有眼疾,不能遠視”。
  
  南宋《石林燕話》也有寫,歐陽修的眼睛看字很艱難,所以只能叫人念給他聽,可以說是非常身殘志堅並且有錢,畢竟還能請得起會認字的小廝。
  
  在當時近視也被認爲是眼疾的一種,也就按照普通中醫的方式一併治療了。常用的有決明子泡水喝,以及青皮水洗眼。
  
  比較激進一點的採用鍼灸治療,宋代竇漢卿的《鍼灸標幽賦》將“光明”作爲攢竹穴的別名,記載了它治療眼疾的功用。流傳到現在就是一套豪華版眼保健操。
  
  除了我國,西方也從很早的時候就開始對近視有了一定的瞭解。亞里士多德被認爲是第一個定義近視的人,他使用了一詞,來形容自己需要拉近距離才能看清東西的眼睛狀況。
  
  而且那時亞里士多德便發現了近視眼患者的一個規律,就是他們眼球更爲突出,這已經基本與現代醫學對於普通近視成因的判斷相一致了。
  
  未患有近視的正常眼球呈現球狀,眼睛的視覺成像能夠正好聚焦在視網膜上。而近視眼使得眼球畸變突出,成像在視網膜之前,產生模糊。
  
  根據這一發現,亞里士多德認爲按壓眼瞼,能夠短暫地使視覺成像更接近視網膜,使得看東西能夠更清晰一點,不過這種治療方式聽着就非常自虐。
  
  1825年的時候一位名爲Purkinje的人在書中讀到,如果睡覺之前將兩袋裝有鐵屑的袋子放在眼睛上,第二天視力就能一定程度上恢復,書上的解釋是鐵屑有磁力,這些磁力幫助治療了近視。
  
  但Purkinje認爲這不關磁力的事,而是因爲重壓眼球的緣故。所以他嘗試將兩個接近250克的小袋子分別壓在兩個眼睛上,睡了一覺醒來之後,果然發現比前一天視力要變好了。
  
  這個在原理上基本與現在所使用的角膜塑形鏡相似,都是通過夜晚對眼角膜進行按壓塑形,使得第二天視覺成像能夠更好地聚焦在視網膜附近。
  
  只能說這種折騰眼睛的方式還是太兇殘,即使是現在大部分近視也都未必能下定決心做眼部手術,而是選擇使用眼鏡。
  
  古人也是在同樣的情況下開始研究外在視力工具,並將其一步步變成了我們現在的眼鏡。
  
  古羅馬的尼祿皇帝,就使用一片拋光的翡翠來幫助自己觀看遠處角鬥士的決鬥,同時也有記載稱他用裝滿水的魚缸來幫助放大印刷出來的字。這一做法在當時的民間也很流行,學究們都依靠這種原始的放大鏡來幫助閱讀。
  
  也有說法稱12世紀的中國官員,會在判案的時候佩戴兩片石英晶片做的眼鏡,主要目的是爲了讓人看不清他的眼睛,以此來提高威嚴。
  
  不過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表明當時的中國已經有了眼鏡了,馬可波羅稱中國老年人會佩戴眼鏡這一說法,也在後來被證實是謠傳。
  
  現在普遍認可的第一個眼鏡,是在1268到1300年之間由意大利人發明的。當時還沒有完善的驗光技術,因此所謂的眼鏡也不過是兩片被連在一起的放大鏡,甚至連支撐的腳架都沒有。
  
  同時也誕生了單片眼鏡,也就是影視劇裏經常出現的,用鏈子栓在口袋裏,要用的時候纔拿出來夾在眼睛上。
  
  一戰時期這種單眼鏡還是非常流行,那時英國爲了保證軍人數量並不限制近視人員入伍,爲了矯正視力,讓士兵不至於開槍打了自己人,軍隊給近視的士兵分發單片眼鏡,通常是右眼使用的,畢竟開槍只用睜一隻眼。
  
  不過時間倒回到16世紀以前,那時人們使用的眼鏡,無論是單片還是雙片,其實都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眼鏡,只能說是在臉上戴了個放大鏡。如果一個人長期戴下去還能不暈,那他可以直接通過宇航員測試了,這平衡力不是一般人。
  
  直到16世紀早期,爲了能讓近視的教皇十世看得清楚,才發明了真正的凹透鏡,也就是現在的眼鏡形式,而不是放大鏡式的凸透鏡。
  
  雖然眼鏡早早就有了,但完整的眼鏡架卻在1752年才被製造出來,由眼鏡設計師詹姆斯·艾斯科發明了可以摺疊的眼鏡腳架,人們才最終拋棄用絲帶把眼鏡綁臉上的做法。
  
  除了完整的眼鏡架,眼鏡史上的另一大進步是散光鏡片的發明。大部分近視的人,都帶有一定程度的散光。
  
  一般散光是由於角膜屈光面凹凸不平,讓進入眼球的平行光線無法繼續保持平行,最終在視網膜的成像上產生了位移,造成重影、影像畸變。
  
  因此即使通過鏡片矯正了視力,但如果繼續保留散光的話還是看不清。好在1825年時,喬治·艾力發明了一種凹面柱面透鏡,它能夠一定程度上對位移的光線進行校正,使得看東西不再重影或扭曲畸變。
  
  至此眼鏡基本上發展出來了最終形態,除了風格的發展和部分技術的進步,我們現在的眼鏡在功能上並沒有什麼大的改動。但這距離第一幅眼鏡已經過去了五百多年,距離按壓眼球提高視力、用魚缸幫助看書過去了快一千年。
  
  所以說雖然近視很悲催,但作爲一個現代近視眼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沒有眼鏡的時候,近視的古代人怎麼辦?